伽利略的烦恼txt:鄂伦春族是怎样起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3:37

鄂伦春族共有6900多人。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曾学习使用过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

  “鄂伦春”是本民族自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一种是“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又称为“玛涅克尔”、“毕拉尔”、“满珲”、“奇勒尔”等。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黑河、嘉荫等地。清代文献曾把鄂伦春族归人“索伦部”,有时也称之为“打牲部”。17世纪,鄂伦春族被编人满洲八旗。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沙俄的入侵,迫使鄂伦春族南迁至大、小兴安岭。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灭绝种族的血腥统治,强迫鄂伦春族人吸食鸦片,喝烈性酒,并用他们做细菌试验,使鄂伦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1000多人。

  长期以来,鄂伦眷族与各族人民一道,个屈服于 帝国主义的欺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在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人民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击杀罗刹(沙俄侵略者)甚众”。1900年秋,在爱辉战斗中,鄂伦春族马队配合义和团同沙俄侵略军展开血战。他们冲锋陷阵,出生人死,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的社会处于保留氏族外壳的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鄂伦春族的家族公社叫“乌力楞”(意为“子孙们”),它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获物按户分配。

  过去,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鄂伦春族妇女对兽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经他们加工的狍皮,结实、柔开的雨伞,用30多根树杆搭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盖着狍皮和芦苇帘。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每个:“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带耳口的小铁锅,以便煮肉。屋顶开一小孔出烟透气。

  鄂伦春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与汉族一样,他们认为过春节是辞旧迎新。为此,他们事先准备好年货,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给供奉的神烧香磕头,然后给家族中的长辈们磕头;初一早晨给亲戚中的长辈拜年。初一到初四进行娱乐活动,如摔跤、赛马、射箭比赛。

  鄂伦春族人信仰多神教。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还分别举行朝拜太阳神和月亮神的祭祀活动。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日,都要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内容多是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叙述狩猎生活和反抗斗争。

  鄂伦春族善于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民间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表现劳动场面的,还有仪式性的。鄂伦春族的乐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神话故事多是有关人类起源、祖先的传说和反映狩猎生活,如。“伦吉善和阿依吉伦”、“兴安岭和甘河的传说”等流传很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逐步实行定居,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代替了以前的。“仙人柱”,生产已从过去的单一狩猎转变为农业、林业和多种经营并举。进入90年代,逐步办起了一批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 000多元。教育事业更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每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受教育人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彻底改变了旧时代鄂伦春人基本上是文盲的落后状况。

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有2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
安岭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两
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
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发祥地。最早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
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旧中国,鄂伦春人
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
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俗称“仙人柱”,是
用桦树皮搭的棚子,遮避风雨),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有病,找萨满跳大神,相信万
物有灵。人死后风葬,将尸体装入棺材里,头朝南放在距地两米高的树杈上;对得急
病而死的青年或孕妇则实行火葬。
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野兽的
习性和生活规律,他们摸得一清二楚,判断野兽踪迹的准确力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把
狩猎季节分为“鹿胎期”、“鹿围期”和“打皮子期”,统称各期为“红围期”,以
示吉祥。
鄂伦春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舞姿往往模
仿动物和飞禽节奏明快,豪放粗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