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泪流满面: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15:01:45

论精神文化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 研究员 李喜先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经过长期的演变,其涵义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中,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界说虽不下200种之多,但抽出共同点,大体上还是趋于一致的。
文化系统是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作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
在精神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整合和导向的作用,而滞后的部分则总是社会发展的桎梏,在社会变迁中住住呈现出文化堕距现象,并发挥着负功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总是在互动中发展着,并正在朝着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方向演进,以致融为一体,形成崭新的科学人文文化。只有精神文化的创新、融合和扩散,才能实现人类完美的理性化和人性化,才能真正代表人类社会进入高等文明的方向。

-、科学文化

在文化系统中,科学是最精致、最成熟的结晶,其中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总称为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在认识自然的精神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而且也是愈益重要的高尚文化。
1、科学知识的文化属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其产品是精神产品,即科学知识。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自然,并以概念、定理、理论和学科等抽象形式来揭示自然规律,从而显现出精神文化的本性。爱因斯坦也强调,科学是“高尚的文化成就”。科学知识则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离开了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就无从谈起。
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获得了系统的科学知识,这是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坚实基础,由此,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自己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在古代(上古时期,即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5世纪;中古时期,大约从5至15世纪)科学时期,几个文明古国已在经验科学乃至理论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是以希腊科学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力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构成的庞大知识系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大综合;而在中古时期,欧洲科学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正是有了古代科学知识,人类才抛弃了兽性、摆脱了愚昧状态,开始认识自然界,从而建立起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世界观和古代的科学文化。在近代(约从l5至19世纪)科学时期,科学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这时,科学极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观念,并引起了一场反对宗教神学的革命。首先,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就是写给神学的挑战书,也是科学采用了实验、观测和数学方法而取得独立的宣言书。后来,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进行了第二次科学的大综合,从而形成了机械论的自然观、世界观和近代科学文化。在现代(19世纪末——)科学时期,尤其在20世纪里,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四大基础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对自然系统的描述,建立了五类基本模型。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深层物质结构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这样,现代科学加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层次纷繁、纵横交叉、极端复杂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有机的、系统的整体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和现代科学文化。
科学知识具有文化属性的显著特点还在于:科学知识不受地域、国家、民族、阶级的局限,能被全人类普遍地接受、使用,成为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共同“语言”,从而具有基础性。因此,科学知识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文化功能,成为构筑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
科学知识又是建立科学观(对科学形成基本的、总的观点)的可靠基础。在科学的幼年时期,科学知识贫乏而粗浅,因而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科学观。在近现代科学时期,已形成了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从多视角、多维度对科学进行反思,或称之为科学的“自我认识”,从而才可能对科学形成基本的、比较正确的观点,即比较完整的科学观。这种观点应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度抽象,是认识的“升华”。随着科学知识的进化,与之相伴的科学观也将发生着变化。
2、科学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
科学知识虽然是构成科学文化的基础,但科学知识还不能等同于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科学思维方式则是其重要的特征。为要求真和不断地扩大正确无误的知识,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共主要特征是理性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数学思维、概念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1)逻辑思维既是对事物间普遍的必然联系的思维复现,又是思维用以把握和揭示这种联系的方式,而且与数学思维相结合构成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逻辑思维的工具是逻辑,而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已发展到更高的抽象性、精密性、形式化和理论化水平。现代逻辑首先把数学方法引入逻辑,从而形成了形式化,包括符号化和形式系统:前者就是运用人工语言,用符号标示概念、构成命题、使命题间推理成为公式的推导等;后者则是用人工语言构造的公理化系统。现代逻辑使科学思维达到精密性,产生了更大的逻辑力量。
(2)数学思维是从形和量来认识事物和事物间逻辑联系的科学思维方式。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科学认识的发展。数学是定量地刻划自然界的逻辑即规律性的工具,而发现这种规律性的原理存在于数学思维之中,因而数学思维就成为科学发现的原理,并使科学知识更具可靠性。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使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本质,使逻辑思维具有数学形式。
(3)概念思维是通过形成新概念、改变旧概念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概念思维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和科学发现的力量。概念思维与数学结合以保证科学思维的精密性,以区别于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概念思维具有抽象性,因而导致科学发现的力量、自由创造、推动科学认识的进步。
(4)系统思维是在现代科学中形成的主要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科学和系统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成为当代最普遍的思维方式,以至进入一切科学领域,渗透到日常思维、大众媒体中成为最时髦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蕴含着运用逻辑思维,并把逻辑思维作为系统思维的一种特殊情形加以运用,这就尤加牛顿力学之于相对论。当系统元素间动态相互作用微弱,以至可忽略不计时,逻辑思维似乎就成为系统思维的一种极端情形,这时系统思维即可归结为逻辑思维。
(5)创造性思维主要在于修正旧概念、发展新概念。概念的产生要经过发生、形成和制定阶段,而其中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的思维既有逻辑又有非逻辑两方面,后者则是创造性思维,在实际认识中从属于概念思维,并只在概念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在制定阶段,要含数学和实验操作因素,以保证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但与制定阶段相比,发生和形成这两个阶段才是真正创造新概念的过程,主要是运用直觉、灵感和非语言思维来实现。
要深入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必须借助理性思维的力量,充分地发挥人类特有的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一再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区别的还有两种思维方式,即思辨的、先验的思维方式和直观的、经验的思维方式。一般她,在思维中并不排斥合理的感性经验和思辨,但作为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验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已越来越与科学思维方式相背了,而思辨的、先验的思维方式用主观臆想、虚构代替客观事实来构筑科学大厦则更荒谬了,因而都应摒弃。
3、科学精神的文化价值
在科学发展的漫长时期里,形成了嵌在人类大社会中的一个科学社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气质。这个科学社会是人类的特殊社区,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坡兰依(M.Planyi)首先称之为“科学共同体”。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rton,R.K)进一步建立了科学共同体社会学,并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精神气质概括为四种道德规范:普遍主义,即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深信科学真理的普遍性,而且只有民主文化才能容纳科学的普遍性;公有主义,强调真实的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要公布出来,进行交流,使之属于科学共同体;不谋利精神,强调求知,首先发扬为人类造福的利他主义,而不是为了谋物质利益;有条件的(有组织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强调应有分析地、而不盲目地接受任何东西,坚持学贵有疑的精神。这些精神气质不仅在科学社会中,而且也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普遍发扬光大,并产生着更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涵义,概念更精深,更具有文化价值。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置疑精神、自由探讨精神、创新精神、谦虚精神、无偏见精神、不诉诸权威精神,以及真诚合作精神等。因此,可以说,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应通过教育、教化和弘扬遍及整个人类社会。

二、人文文化
1、人文文化的形成
科学文化是在人类面向外界、面向自然界的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而人文文化则是人类在认识自我、发展自身的价值、求得精神的自由、追求人类自我的发展、寻求人类的和谐和内心美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宗教、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哲学和价值观念等要素。它主要是关注社会人群、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
同样地,人文文化的形成、演变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但其核心观念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近代人文文化是在近代文化时期形成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即14-17世纪,人文精神首先发源于意大利,后遍及整个欧洲,并向美洲以至全球传播。恩格斯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人文主义是新的世界观,它变革人类的精神生活,净化、升华人类的精神境界。
2、人文文化的价值
按现代的观点,凡客体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具有价值。人文文化的属性能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包括能推动社会进步,引导社会走向文明,使人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最具有伟大的精神价值。要使人类社会进步,尤其要达到高等文明的理想社会,不能光靠科学文化,而必须要有人文文化,必须以人的价值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最高的价值标准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离开了人,无所谓价值标准,也谈不到价值取向。
人文文化强调,求“真”要受到至善至美的约束。只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才能达到人类理想的境地。

三、精神文化功能
凡系统部具有功能,并往往具有多种功能。系统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称为系统的性能,它是功能的基础。系统性能有多样性,每种性能都可用来发挥出相应的功能。精神文化系统具有多种特性,因而也能发挥出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出正、负功能。
1、滞后的精神文化发挥着负功能
先进的精神文化对整个-社会起着整合和导向的作用,而滞后的精神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会引起一种文化堕距现象,它总是社会发展的桎梏,发挥着负功能。
欧洲中世纪,即5-15世纪,在史书上习惯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在这长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里,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结合,导致了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学被定为最高和最后的真理,其它科学、哲学都充当了它的婢女或工具,为它服务,一切不合教义的思想都被禁止,反对教会权威,便成为“异端”。在与落后的、反动的精神文化作斗争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法学家被监禁和惨遭杀害,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处以火刑,而且活活地烧了两个钟头。这样的环境禁锢了欧洲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致使欧洲长期处于衰落状态。
在中国,封建制度(包括领主制和地主制)始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延续至20世纪,长达3000多年之久。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进入封建制最早,持续时间很长,结束时间大约比欧洲晚几百年。在古代,中国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长期存在着封建文化,致使在近代文明时期就走向衰落。特别是,在精神文化中,封建文化具有独特的功能。自秦汉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之后,形成了特殊的封建文化,其中儒学文化在封建文化中具有中心地位。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就上升为官方正统哲学,以至演变为具有保守性的国家意识形态。以“仁”学为中心的社会伦理文化,必然贬抑和排斥探讨自然奥秘的哲学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导致缺乏理性自然观这种科学精神的精髓,形成了依附于封建社会结构的极端实用型科学体系,以至直接为皇朝服务,而不能开拓无限的自由思考空间,不能导致普遍的科学理论。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不甚发达、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认识根源。其实质,在深层次上就是文化根源。长期的封建文化内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就引导到“内圣外王”、“学而优则仕”的方向,鼓励潜心于研习“君臣之礼、善恶之道”。这种封建文化是导致全面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的专制文化,是窒息人类智慧的精神枷锁。这种专制文化致使中国长期地停滞在封建制的“静态”之中,使得在近代文明过程中三次失时:其一,伴随宋代的“文艺复兴”出现近代化第一次萌动,后因“靖康之难”而中断;其二,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因在“甲申鼎革”的打击下而夭折;共三,在清中叶,随着西方科学入传,出现了一场有限的科学革命,又因“虎门硝烟”而告终。由于封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起着“序参量”或“慢变量”(对一个系统起支配作用的控制参量)的作用,根深蒂固,导致中国社会长期的、全面的落后,以至在封建制的基础上又沦为半殖民地。这样,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100多年的凌辱,广大民众坠入苦海。
20世纪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在中国风云激荡的波涡中,敦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来华参加救国大业,但十分艰难。这种状态映射到精神文化中,则表现为对科学与民主为伍的内在机制缺乏认识。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未完全达到革命的目的。这样,后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含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学生运动和五四政治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有类似之处,涌现了一批有思维能力、充满激情的巨人。这些巨人也如同恩格斯谈论启蒙运动中那些伟大人物一样,“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部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预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要引起民族心态的更新和国民性格的重塑,即要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使中华民族复兴。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诸多文化要素的创新上远不及文艺复兴运动。加之,中国封建文化的超稳结构并不亚于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封建文化体系。特别是封建文化的深层结构,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是最不易变更的部分。它是长期形成的民众心理积淀,以至演变为道德、风俗、习惯,而且住住被统治者所强化而嗣续绵延。它也不像推翻陈旧制度那样翻天覆地地变化就能奏效,它盘根错节,形形色色,依然漫延,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引导中国人的聪明和意志完全集于做官了,任定成教授在《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一书中指出.“历史上,做官成了中国人人生的最高理想与造求,一个人要想富贵尊荣唯一的途径是做官。拜官主义使中国人的精力涌入宦海,科学技艺自然就发展不起来。建国以来,拜官之风未减,官员有人奉承,科学家遭受冷落,根本消除此风气,必须使官吏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宰治者,使他们在人民眼里是和常人一样,而不属一个特殊尊贵的阶级,这即是非彻底实行民主政治不可,在民主政体之下,官不是唯一尊贵的职业,而是百业之一种了。”可见,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也早有觉醒,并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没有产生科学,接受西方文化冼礼近百年,科学仍不昌明,其深层根源在于被旧的封建文化熏陶着的人,在于像“紧箍咒”般地束缚着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2、先进的精神文化发挥着正功能
在人类历史上,欧洲文艺复兴是在精神文化中开启人类智慧的一场革命运动,它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运动从l4世纪开始,以意大利为中心,一直到l7世纪遍及欧洲共它国家,形成了近代文化。这场运动在主体上是精神文化创新,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发掘、光大古希腊文化,树起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大旗,引起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变革,从而导致了整个欧洲的繁荣。
文艺复兴开创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光辉时代。它导致了西欧历史转折、思想解放、学术发达、巨人辈出,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它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人自由以反对封建特权、封建等级、教会统治的束缚,提倡理性以探索自然、追求科学知识。在这个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迭起,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以人为中心,使经受了长达l000年之久的宗教禁锢和封建束缚的人在思想上得到解放,从而人的智慧、才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出空前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直接和间接地引出了一系列产物.其一,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以至引发出三次科学革命,以及在欧洲先后出现的四次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二,诞生了近代现实主义文艺,如出现了世界著名的诗歌、绘画、雕塑、悲剧、喜剧和历史剧等;其三,诞生新的哲学思想,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等;共四,诞生了新的法学和教育学;共五,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文艺复兴产生的精神文化也外化到制度和器物层次上,即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工业化,带来了物质文明。
文艺复兴创造的精神文化还不断地扩散到各大洲,特别是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传播到美洲和澳洲等,共中向美国扩散并形成了新兴的美利坚民族。按1790年统计,从欧洲向美国的移民达到约392万,大多数来自英国,其中的中坚分子是一批反抗旧秩序、旧教会的清教徙,是一批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熏陶的先进人士,是一批不受封建君主专横统治的反叛者。因此,他们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和思想束缚的自由精神与民主思想、艰苦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创造出崭新的精神文化。1776年7月9日,《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确认天赋人权和政府契约学说,人人生而平等,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它对法国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诚为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的范本,并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极宣言。可见,创新的精神文化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精神文化的扩散和传播成为不可阻挡的开化力,从而导致合众为一的美国仅仅在200多年里就发展成为超级大国。

四、精神文化创新

人类要不断地创造崭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进入新的高等文明。
1.创造崭新的科学文化
在本质上,科学文化在于求真,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它总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使人类摆脱愚昧,带来物质文明等。笔者在《2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一书中提出:“在伦理上,科学虽可以至善至美,但科学本身不能至善,它并不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若要至善,则取决于技术中介。一旦科学通过技术中介进入社会应用,将引起好坏两种后果,必然产生正、负两面效应,即具有“双刃刀”的社会功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在道德上,科学至善至恶主要取决于人类应用科学的目的,以及科学发展水平、科学的历史条件、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边界条件等多种因素。”在现代科学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们已察觉到科学通过技术引起的危害,存在着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如核污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这应归因于人类局限于追求狭义的利益,陷入盲目地把追求本身当作了目标,而不应归咎于科学本身。科学为人类谋利益本是初衷,人类将不会失落主体意识,会受到目的性的吸引,并在反思冲正确地选择价值准则。
真是为善的基础,只有高度地发展科学,真正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至善的目的,如发展绿色化学、绿色能源、“白色”农业(基于微生物学创建无环境污染的新农业)等。
科学既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同时,更主要地又是发挥着文化功能。创造新的科学文化,着重是创立崭新的科学方法、科学观和自然观,如系统方法论、系统认识论、系统思维方式和科学系统现等。
创新是要重新创造出现实尚不存在的新事物的人类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最能充分地体现出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创新活动不仅限于个人先天的气质和动因,而且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当代世界各类国家的创新各有其特征,尤其是美国的创新具有全方位的特征,形成了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因而其创新能力是空前的。以色列一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国家。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在l4岁以上的人口中,人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成为世界之最。在犹太社会里,世代相传:书是甜的、智慧是抢不走的、学者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富有创新性的才能;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思考必须有怀疑精神,怀疑需要发问,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最终寻求解答,从而智慧和创新迭起。
首先,科学创新主要表现为科学发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揭示,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当一个科学创新使一个新等级或者一个体系得以形成时,它的重要性就超出了直接发现的本身。它最终导致发现隐藏在这一等级或这一体系当中的另外一些性质”。这是对发现的超越,如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超越新发现的典型例子。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引起某一学科以至整个科学的革命,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发现特别是理论上的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仅是逻辑上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而且也是其实际发生、发展上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灵感、直觉、顿悟等)因素的统一。因此,科学发现在科学发展总进程中必然合乎规律,具有自己的“逻辑”。
2.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
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就是创立远高于近代人文文化、现代人文文化意义的未来人文文化。创造未来人文文化是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西方泛文化思潮,这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种思潮,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其中后现代主义哲学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在创造新的文化中,东西方文化仍存在着差异。现在,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褒贬不一。归总起来,有建设性和激进性两种后现代主义,它们有其共性和差异。前者更富有建设性,它积极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局限、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重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它启迪人类反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想一想人类所生存于其中的病态世界,不仅表现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表征出精神文明的衰落、人的心灵的被荼毒。它提出了崭新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同一性”为旨意的后现代世界观,使人们走向“完美的人性”。可以说,后现代思维,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激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论及了创造崭新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前景。任何一种新思维一出现,总会引起我们去思考、批判和修正,特别是对后现代思维更应如此。未来,尽管还会出现多种思潮,但新的人文文化的趋同效应将成为大趋势。人类必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泛爱的责任感,和衷共济,平等发展,才能导致可持续发展。借此,规范人类自己的行为,形成人类共命运的全球价值观,创造更加人类化、完美理性化的崭新的人文文化。
3.我国要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
在新世纪里,要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崇高事业。这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祛除使思想全面僵化的封建专制文化,更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要创造这种精神性客体,必须要有持续创新的思想自由空间和冷静地进行理性思考的时间。创新活动必须要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