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动画图片:《过秦论》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9:27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写作特点之一

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我们说,写好说理文,主要是靠“论”和“断”。“论”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他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写作特点之二

记叙与议论

《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但它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大量的事实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
记叙多于议论,这是《过秦论》的特点。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秦由弱到强,再到鼎盛,直至最后灭亡的事实,以此加以论证秦亡的原因。
本文的体裁既是议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他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本文叙述多于议论,其史实的叙述也是为议论作准备,作张本。如缺少足够的叙事,议论就缺乏依据,议论就流于空乏。有了足够的叙事,结论从叙述自然引出,就可少发议论而道理自明。这犹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文意顺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写作特点之三

对比与映衬
用反复的对比映衬以突出其最后的中心论点。高步瀛说:“此篇前半极力形容秦国累代之强,非诸国所能敌;及始皇益强,遂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其势力益雄,防卫益固,真可谓若万世不亡者,而陈涉以一无势力之人一出,而遂亡秦。此段更就前文所述,两两比较,几同卵石之异,而卵竟碎石,是真奇怪不可测度。其千回百折,止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这段话说得很扼要,很精彩。这篇文章就其结构布局来说,不复杂,甚至还可以说它有些简单。但是它的好处在于两两对比得极其有力。为了突出秦国的强大,文章首先渲染了东方六国的强大,“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外交家军事家,为六国出谋画策、八方联络、统兵打仗。然而这样的势力在秦国面前竟不堪一击,“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循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在忙碌与闲暇的对比中,秦国的强大已显现得凛然不可逼视。文章在写陈涉的时候,极力排抑,极写他的平庸微末,不足挂齿,“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面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但是秦王朝居然竟被这么一个小人物搞垮了。这就是说,不是因为陈涉有什么奇异的神通,而是秦王朝在攻守之势已经变化的情况下,它自己已经成为腐尸朽木了。这就非常有力地强调了“仁义”的作用,为人们提出了触目惊心的惨痛教训。

写作特点之四

铺排与渲染
作者还善于使用大量的铺排、大量的夸张渲染。“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气势何其壮观!“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精神多么振奋!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这是战国的文风,也是西汉初期中期一些大散文家们的共同特点。

写作特点之五

感情与气势
文章不仅以道理、以逻辑的力量服从,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明代何焯曾说:“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孙月峰说:“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这些都涉及到了文章的感情气势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秦孝公据肴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上段里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意思都一样,说了四遍;下段里的“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差不多,说了五遍。细想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但如果只留下一句,而删掉其他,那么读起来其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写作特点之六

关联词与语气词的运用
至于作品中一系列关联词、词气词的运用,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这也是构成文章感情气势的因素之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
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前面七个“也”字句,一气而下,势如破竹;而后用“然而”两字蓦地兜住,如横截奔马;再用一个“何也”的反问句一逗,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千古结论喷涌而出,如“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一下铸就,永世不可动摇,不可移易。邵二云说:“一气团结,直至末段,一齐倒卷,逼出结句,何等神力!”当然是不错的。

写作特点之七

以述为主,先述后评,卒章显志,发人深思。
《过秦论》是历史评论,评秦国灭亡的缘由。其主旨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表现手法说,采用了评述结合。论证结构采用了两段式,即先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再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材料的组织是以时间为序,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侧重点在于记述,因为主要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以述为主,先述后评;评论点在文尾,卒章显志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