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铁站有火车吗:怎样真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12:06
这是政治经济学老师给我们出的一道考题,麻烦各位给点提示或者意见呀!发表一下你的高见,谢谢!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来没能摆脱过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
  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
  幅度下降,价格下跌,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
  转不灵,银根紧缺,信用制度严重破坏,许多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等。在
  经济危机中呈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中,生产过剩是最基本的现象。因此,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
  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
  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
  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
  史局限性。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
  和商品流通中,虽然已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包含危机的现实性。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
  度。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大批人共

  同使用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产品生产过程变为由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
  化大生产;产品也由许多人共同生产。在整个社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
  现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广泛发展,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整个社会生产已经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的社会化还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社
  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
  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
  状态,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
  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比例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必然产生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
  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
  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组织
  性和纪律性。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
  劳动组织及经营管理。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个别企业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个别资本家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
  政府状态之中。即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
  生产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每
  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
  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
  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
  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
  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
  势,因而要求市场也相应扩大。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使广大劳动者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
  困状态中。与社会生产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
  萎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无
  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达到一
  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尖
  锐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
  发,构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特殊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
  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并发生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经济
  并不总是处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只是周期地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
  期爆发的原因在于: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发展到特别
  尖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时,才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过对现存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比例得到暂时
  平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由此而得到暂时的缓和,资本
  主义生产经过停滞之后,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
  义生产的重新高涨,各种矛盾又开始激化,在一定时期又引致下一次危机
  的爆发。这就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点。如恩格斯所指
  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
  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
  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造成了资本主义再生
  产的周期性。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
  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
  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
  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危
  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
  一个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也称作停滞阶段)。危机持续一个
  阶段后,生产力遭到破坏,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
  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
  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萧条阶段持续一
  个时期后,市场情况渐有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
  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也称作恢复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
  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增加投资、扩
  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
  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
  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
  的,新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

  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再生
  产进入下一个周期。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从危机过渡到萧条后,在经济不景
  气的情况下,首先恢复生产的资本家,纷纷更新固定资本,以便采用新的
  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多的利润;固定资本的更新增大了对机器设
  备等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发
  展,使就业人数逐渐增加,进而扩大了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推动了消费资
  料生产的发展。因此,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不仅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
  复苏和高涨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新的危机的到来奠定了物
  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引起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根源。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周期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
  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首先,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每次危机的爆发,都导致生产急剧下
  降,工人大量失业,企业大批倒闭;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各种劳动资料闲置
  起来,甚至遭受严重的破坏;大量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遭受人为的毁坏,
  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斯大林指出:“如果一种经济制度
  竟不知道怎样来处置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
  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都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么这种经济制度
  本身就会自己宣判了死刑。”(《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82页)其次,经济
  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使大批中小资本破产,大大加速
  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从而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使生产资料越来越
  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再次,经济危机进一
  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失业人数剧增,而
  且也使在业工人生活状况恶化。危机也给其他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从而使
  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尖锐地发展起来。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不仅把危机造成的损失转嫁到本国劳动人民身
  上,而且还互相转嫁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倾销过剩商品,输出过剩资本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
  嫁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
  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只有按照社会化大
  生产发展的要求,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
  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进一步加深。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的经济危机出现了以
  下一些新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更加频繁。自
  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
  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在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
  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问题时曾指出:“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
  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
  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
  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
  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5—676页)进入20
  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时间已缩短到大约每隔5年
  左右爆发一次。例如,美国从1948年—1982年的34年间,共爆发了7次
  经济危机。第二,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交替界限不清,每一阶段的特
  征也不明显。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战后经济危机中生产下降的
  幅度有所减弱,危机的持续时间也趋缩短。因此,每次引致危机的矛盾没
  有得到较充分的缓解,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的界限也不清楚,经济回升也
  欠有力。第三,危机期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仍然严重。战前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期间,一般都出现商品滞销和物价下跌的现象。但在战后,危机期
  间,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仍然上涨。这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采取了经济干
  预措施,使物价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70年代以来,更进一步
  出现了“停滞膨胀”局面,即生产停滞和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并存的局面。战
  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的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的一系列
  “反危机”措施有关。这一切无非表明,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尖锐
  化,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1)资本主义是一种存在着对人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同时,它又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经济制度,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
(2)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借鉴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

哈哈~!~!~
这问题自己看书啊!
学文科的这都不会编怎么考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