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剧徘徊的爱中字:结合作品论述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14:48:13

王安忆的作品涉及题材广泛,风格变化很大,非常具有跳跃性,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创作状态,被认为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大致脉络如下: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一1980年代中期):“雯雯系列小说”。“雯雯系列”带有王安忆诸多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完全是我一个人自说自话”,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抒发”阶段。以《雨,沙沙沙》、《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毕业生》为代表。王安忆引起文坛注意的第一篇小说是《雨,沙沙沙》,里面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信念与梦想、痛苦和欢乐,她感情细腻,单纯宁静。1983年写的《69届毕业生》是“雯雯系列”的终结。
第二阶段(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小鲍庄》、《大刘庄》等对民族文化审视的作品,被归人当时的“寻根热”中。1983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一起参加美国爱荷华州的写作计划,美国之行给了她西方文化的参照,使她有意识地把握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这就是1985年《小鲍庄》的写作。《小鲍庄》被认为是王安忆19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小鲍庄》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力问题。王安忆一改“雯雯系列”情绪饱满的状态,进入冷静的反思和理性审视之中。当然,像《小鲍庄》这样的题材王安忆以后很少涉及,但其中贯注的文化视角却坚守下来。
1986年以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颇多争议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以及《岗上的世纪》等,这些作品被归人当时的“性题材”中。
第三阶段(1980年代末-1990年代):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和虚构》、《伤心太平洋》等作品为代表,王安忆通过叙事实验,把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时代问题引向一种关于精神性的思考。《叔叔的故事》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怍品,标志着王安忆叙述策略的转变,“新的叙事风格正在形成”。
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之后,王安忆继续她熟谙的都市女性题材写作,发表的引起评论界关注的作品有:《妹头》、《富萍》、《启蒙时代》、《遍地枭雄》等。
对王安忆而言,有两种题材在其创作过程中具有持续性。一是对现代都市的文化性格的追问和探索,如1980年代的《鸠雀一战》、《好婆与李同志》、《悲恸之地》,1990年代的《纪事与虚构》、《长恨歌》等等。二是对现代男女情感关系的描述与剖析,如1980年代的“三恋”、《岗上的世纪》、《逐鹿中街》、《米尼》,1990年代的《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这些作品较多地承载着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对男女关系有微妙而细致的剖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