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话小朱视频作爱:对"假日经济"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0:55
一篇三分钟演讲稿就行

请参考摘录一些:

  近几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大假,捧红了一个新名词---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4天,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发展国内"假日经济"的首要问题。

  曾几何时,"假日经济"已悄然闯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连见面打招呼都是:"‘五一‘、‘十一‘,什么打算?""假日经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东疆西陲,你都可以听到"假日经济"的声音,看到"假日经济"的场面:旅游景点火了、商场超市爆了........... 。见到这久违的火爆场面,每个人肯定都会为之激动不已。同时,"假日经济"也成为新闻媒体的"宠儿",打开每份报纸、翻看每本杂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假日经济"四个烫金大字,见到关于"假日经济"的各种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假日经济"的大讨论。"假日经济",是也,非也?是商机,还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对"假日经济"的热潮,众家态度面面观

  对于"假日经济",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所站立场和思考的角度各异,对"假日经济"也众说纷纭。下面仅就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角度,对"假日经济"的利弊得失作简要分析。

  一、政府部门:启动市场、拉动内需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的形势严峻,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单位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大量职工被迫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紧接着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涡"。政府官员为此大伤脑筋,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国家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如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并不明显。中国经济又掉进"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泥沼,中国市场启而不动。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之谓"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起来了。政府官员长期紧缩的眉头上也展开了一丝微笑,就象是经过漫漫黑夜跋涉后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级政府纷纷成立类似"假日经济领导办公室"的机构,针对"假日经济"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对策、想办法,可谓"全民总动员"。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组成的假日协调机构,统一部署、联合调度,就好像准备一场即将来临的"战争",严阵以待。全国假日旅游信息快速反馈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以给"假日经济"创造来良好的运行空间,更合理的引导人们消费,避免盲动。

  二、工商企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对于我国广大工商企业而言,"假日经济"无愧为一块大"蛋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共有46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超过了181亿元;"十一"期间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高达230亿元。据不少商家测算,双休日的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的营业额比双休日还要高。事实上,全年营业额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内实现的。面对假日间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有哪个经营者不为之"动容"呢?为了适应假日消费的特点,不少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营业时间,采购了大量应节商品 ,调整商品布局,商场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专候"上帝"的到来。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迎合人们购物赚便宜的消费心理,纷纷推出"打折销售"、"有奖销售"等极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 有的集休闲购物为一身,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够得以娱乐休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家搭台,厂家唱戏",许多生产厂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与"上帝"对话,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同时实行优惠展卖,让利消费者,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消费者:为之鼓舞、为之伤心

  中国人历来比较重视节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心中这样认为:"不花钱就不算过节"。他们平时省吃俭用,而到了假日里就会大把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即之谓:"花钱买痛快"。这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99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观之,如果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现假日期间消费火爆场面也是不足为怪的。但中国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周长假",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对假日的安排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心理强烈。才会有"千人争走独木桥",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喷"现象的出现。面对突然来临的购物消费狂潮,许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仓皇上阵,忙中出错。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四、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为之忧虑

  面对"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聚变效应的出现,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万分。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束市场长期低迷的希望,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国可能借此而实现经济复苏。他们借助外国先进的经济理论,"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对"假日经济"进行解剖,分析"中国假日经济"提前来临的原因及其特点。同时,面对"假日经济"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甚为之忧虑。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唤健全中国法律体系。针对"假日经济"集中消费的特点,更好地保护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开出了"时间差"的处方,实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举措。针对"假日消费"节假日红红火火,节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特点,呼吁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宽更远一点,借助"假日经济"的东风,促使"休闲产业"的兴起。他们认为"假日"有限的,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闲娱乐",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假日经济"小范围之内。他们认为"假日经济"仅仅是向"休闲经济 "过渡的一种形式,终被"休闲娱乐经济"所取代。

  五、新闻媒体:摇旗呐喊、站脚助威

  "假日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首次使用,听说是在新闻界,虽然这一点无法考证。但"假日经济"热潮的出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功不可没。节假日到来之前,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推出"假日专题",介绍旅游资信,采撷各地风情,加大宣传力度,助威造市,以唤起消费者"假日消费"的热情。假日期间,新闻媒体又及时报道各地"假日消费"的运转情况,公布各地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流动,避免"五一""井喷"现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后,他们请专家学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消费高潮的来临做准备,想"新点子",找"对策"。时代宠儿----国际互联网也不甘寂寞,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假日"资信,还有专门的"旅游信息网"等。在网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种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游前,上网查询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假日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狂热购物消费的热浪迎面而来。"假日经济"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零售商业追逐国际先进潮流的趋势。但在"假日经济"的运作过程当中,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足和经营者无序竞争等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出现,成为"假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已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课题!不揣冒昧,姑妄一陈鄙见。

  一、发展"假日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约"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首推当前城乡居民的较低的收入水平。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将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要唤起极大他们的消费热情,背后必须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后盾。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假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假日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休闲时间的延长,消费环境的改善来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增加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带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节假日有时间走进商场看一看就会发现,哪个商场打折最大,哪个商场就最火爆,销售额增长就最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一现实。城镇出现消费火爆场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职工的加薪和可观的年终奖金,支撑了城镇节假日市场的繁荣。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居民消费还主要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没有居民较高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型消费就不可能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由于当前市场疲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加之农村的各种摊派较多,乱收费严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不断攀升。大多数农民辛辛苦苦在黄土地上劳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所剩无几,使得许多农民想消费担又苦于两手空空,无钱消费。在这里我们要呼吁:"谁给我们农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记,在农村,我们还有九亿农民兄弟的"假日消费"的需求,怎样使"假日经济"这条巨龙舞到农村广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们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只有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假日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假日经济",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是关键

  "假日经济"火爆的消费场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增长了,现在人们有钱敢消费了。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酝酿之中,尚未出台,社会经济走势不是十分明朗。这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不乐观,使得许多人手中有钱但不敢尽情消费。我国政府虽然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城乡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却在不断攀升,不就正说明这个问题吗?虽然各大银行现已开办了消费贷款,但由于手续复杂,还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贷款,再加上我国居民没有信贷消费的习惯,"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模式短期内在中国还很难大规模的展开。"假日经济"强大的冲击力是经济升温的强劲推动力,而相应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改善则是经济复苏的"助燃剂"。当前,因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及重组,大量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大量的职工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不乐观;城镇医疗改革、住房改革,高等教育自费改革及工资福利成分的取消,职工对未来的支付预期上升,造成"下岗职工无钱消费,在职职工有钱不敢消费"现象的出现。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同时,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经营者的侵犯,保护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极大的消费热情。严厉打击恶意欺诈顾客的不法行为,去除"假日经济"无序竞争的"温床",使"假日经济"这趟列车进入良性快速的运行轨道。

  三、发展"假日经济",走出"价格战"的误区是基础

  "假日经济"不是"涨价经济"、"宰客经济",同时,"假日经济"也不是"折价经济"、"打折经济"。假日期间,许多厂家、商家利用降价来制造"假日经济"的气氛,纷纷推出诸如100送20,全场八折,什么挥泪大甩卖等促销活动。"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假日市场,形成所谓的"假日泡沫"。许多商家看似红红火火,销售额直线上升,但节后细算账,结果一年下来却是"赔本赚吆喝"。看似假日期间红红火火的消费场面只是平时积聚消费能量的突然释放,只是消费在时间区域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经济"步入良性轨道,广大工商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走出"价格战"的误区,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要把握好节假日的大好商机,必须充分调查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方式、及其消费趋势,研究"假日经济"的特点,开展特色创新的假日营销活动。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首先,经营者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假日消费"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根据"假日消费"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通过自己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的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商誉,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营者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的营销活动。"好的创意来自市场,好的经济效益缘自特色"。许多经营者抱怨生意不好做,为没有合适的商机而苦恼,殊不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的道理。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虽然仍存在着供求结构性矛盾,但人们购买商品是选择的余地增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经营特色是每个经营者思考重点和难点,随波逐流,就等于自取灭忙。实现商品优质化、活动创新化、经营特色化,以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吸引顾客,做到营销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营销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赢得消费者的"芳心",经营者还是大有"钱"途的。而仅以降价血战制造"假日经济"热闹的气氛,只是"饮鸩止渴"。

  四、发展"假日经济",改善软硬条件是动力

  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假日经济"给人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市场活跃、消费旺盛;忧的是人满为患、怨声载道。"假日经济"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软硬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激发人们更大的消费激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七天2500万人次的运输量,"海陆空"齐上阵,还在那里叫喊"吃不消"。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及运载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成为应有之义,但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但由于交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造成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当务之急是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合理安排运力,增加临时应急措施,让人们"出的去、回的来",达到假日休闲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间,尤其是在长假期间,使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最佳时间,平时工作紧张,难得休闲,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但我国居民消费心理不成熟,从众心理严重的特点,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饮不堪重负,连上厕所都要排队等候,有的消费者哀叹:这真是"这哪里有家里舒服啊!?"。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数不胜数。但由于开发利用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应该加强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是"假日经济"软件方面的要求。时下,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各种新兴行业应有尽有。但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都是从农村招募一些年轻女孩儿,他们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经营者应定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培训,教给她们基本的礼仪知识,提高员工们的假日服务意识,使"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不让顾客满意,马上下岗回家",给每个员工以压力 。争取为"上帝"创造一个舒畅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高高兴兴的花钱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五、发展"假日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标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均达到60%以上,农业(第一产业)占2%-4%,工业制造业占20%-30%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产业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产业由24.77%上升到30.15%。从从业人员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产业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产业由原来的12.17%上升到26.70%.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更是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中的许多问题,无不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的行业和部门,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业相关性极强,而它们又是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假日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下岗问题和"民工潮"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假日消费"的内容相当广泛,"衣食住用行游玩"无所不包,我们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为"旅游经济",那"假日经济"内容就太狭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成为"黄金周经济",那"假日经济"的时间就太短暂了。"假日经济"不仅包括"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还包括诸如双休日和我国传统的节日象重阳节、端午节等和新近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等等。"假日经济"只是一篇刚刚破题的文章,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工作刚刚展开,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篇文章"。现阶段可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经济"的作用不容低估。

曾几何时,"假日经济"已悄然闯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连见面打招呼都是:"‘五一‘、‘十一‘,什么打算?""假日经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东疆西陲,你都可以听到"假日经济"的声音,看到"假日经济"的场面:旅游景点火了、商场超市爆了........... 。见到这久违的火爆场面,每个人肯定都会为之激动不已。同时,"假日经济"也成为新闻媒体的"宠儿",打开每份报纸、翻看每本杂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假日经济"四个烫金大字,见到关于"假日经济"的各种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假日经济"的大讨论。"假日经济",是也,非也?是商机,还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对"假日经济"的热潮,众家态度面面观

对于"假日经济",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所站立场和思考的角度各异,对"假日经济"也众说纷纭。下面仅就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角度,对"假日经济"的利弊得失作简要分析。

一、政府部门:启动市场、拉动内需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的形势严峻,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单位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大量职工被迫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紧接着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涡"。政府官员为此大伤脑筋,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国家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如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并不明显。中国经济又掉进"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泥沼,中国市场启而不动。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之谓"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起来了。政府官员长期紧缩的眉头上也展开了一丝微笑,就象是经过漫漫黑夜跋涉后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级政府纷纷成立类似"假日经济领导办公室"的机构,针对"假日经济"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对策、想办法,可谓"全民总动员"。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组成的假日协调机构,统一部署、联合调度,就好像准备一场即将来临的"战争",严阵以待。全国假日旅游信息快速反馈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以给"假日经济"创造来良好的运行空间,更合理的引导人们消费,避免盲动。

二、工商企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对于我国广大工商企业而言,"假日经济"无愧为一块大"蛋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共有46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超过了181亿元;"十一"期间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高达230亿元。据不少商家测算,双休日的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的营业额比双休日还要高。事实上,全年营业额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内实现的。面对假日间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有哪个经营者不为之"动容"呢?为了适应假日消费的特点,不少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营业时间,采购了大量应节商品 ,调整商品布局,商场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专候"上帝"的到来。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迎合人们购物赚便宜的消费心理,纷纷推出"打折销售"、"有奖销售"等极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 有的集休闲购物为一身,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够得以娱乐休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家搭台,厂家唱戏",许多生产厂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与"上帝"对话,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同时实行优惠展卖,让利消费者,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消费者:为之鼓舞、为之伤心

中国人历来比较重视节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心中这样认为:"不花钱就不算过节"。他们平时省吃俭用,而到了假日里就会大把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即之谓:"花钱买痛快"。这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99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观之,如果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现假日期间消费火爆场面也是不足为怪的。但中国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周长假",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对假日的安排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心理强烈。才会有"千人争走独木桥",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喷"现象的出现。面对突然来临的购物消费狂潮,许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仓皇上阵,忙中出错。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四、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为之忧虑

面对"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聚变效应的出现,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万分。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束市场长期低迷的希望,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国可能借此而实现经济复苏。他们借助外国先进的经济理论,"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对"假日经济"进行解剖,分析"中国假日经济"提前来临的原因及其特点。同时,面对"假日经济"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甚为之忧虑。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唤健全中国法律体系。针对"假日经济"集中消费的特点,更好地保护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开出了"时间差"的处方,实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举措。针对"假日消费"节假日红红火火,节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特点,呼吁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宽更远一点,借助"假日经济"的东风,促使"休闲产业"的兴起。他们认为"假日"有限的,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闲娱乐",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假日经济"小范围之内。他们认为"假日经济"仅仅是向"休闲经济 "过渡的一种形式,终被"休闲娱乐经济"所取代。

五、新闻媒体:摇旗呐喊、站脚助威

"假日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首次使用,听说是在新闻界,虽然这一点无法考证。但"假日经济"热潮的出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功不可没。节假日到来之前,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推出"假日专题",介绍旅游资信,采撷各地风情,加大宣传力度,助威造市,以唤起消费者"假日消费"的热情。假日期间,新闻媒体又及时报道各地"假日消费"的运转情况,公布各地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流动,避免"五一""井喷"现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后,他们请专家学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消费高潮的来临做准备,想"新点子",找"对策"。时代宠儿----国际互联网也不甘寂寞,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假日"资信,还有专门的"旅游信息网"等。在网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种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游前,上网查询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假日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狂热购物消费的热浪迎面而来。"假日经济"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零售商业追逐国际先进潮流的趋势。但在"假日经济"的运作过程当中,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足和经营者无序竞争等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出现,成为"假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已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课题!不揣冒昧,姑妄一陈鄙见。

一、发展"假日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约"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首推当前城乡居民的较低的收入水平。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将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要唤起极大他们的消费热情,背后必须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后盾。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假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假日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休闲时间的延长,消费环境的改善来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增加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带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节假日有时间走进商场看一看就会发现,哪个商场打折最大,哪个商场就最火爆,销售额增长就最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一现实。城镇出现消费火爆场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职工的加薪和可观的年终奖金,支撑了城镇节假日市场的繁荣。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居民消费还主要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没有居民较高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型消费就不可能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由于当前市场疲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加之农村的各种摊派较多,乱收费严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不断攀升。大多数农民辛辛苦苦在黄土地上劳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所剩无几,使得许多农民想消费担又苦于两手空空,无钱消费。在这里我们要呼吁:"谁给我们农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记,在农村,我们还有九亿农民兄弟的"假日消费"的需求,怎样使"假日经济"这条巨龙舞到农村广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们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只有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假日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假日经济",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是关键

"假日经济"火爆的消费场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增长了,现在人们有钱敢消费了。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酝酿之中,尚未出台,社会经济走势不是十分明朗。这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不乐观,使得许多人手中有钱但不敢尽情消费。我国政府虽然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城乡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却在不断攀升,不就正说明这个问题吗?虽然各大银行现已开办了消费贷款,但由于手续复杂,还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贷款,再加上我国居民没有信贷消费的习惯,"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模式短期内在中国还很难大规模的展开。"假日经济"强大的冲击力是经济升温的强劲推动力,而相应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改善则是经济复苏的"助燃剂"。当前,因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及重组,大量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大量的职工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不乐观;城镇医疗改革、住房改革,高等教育自费改革及工资福利成分的取消,职工对未来的支付预期上升,造成"下岗职工无钱消费,在职职工有钱不敢消费"现象的出现。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同时,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经营者的侵犯,保护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极大的消费热情。严厉打击恶意欺诈顾客的不法行为,去除"假日经济"无序竞争的"温床",使"假日经济"这趟列车进入良性快速的运行轨道。

三、发展"假日经济",走出"价格战"的误区是基础

"假日经济"不是"涨价经济"、"宰客经济",同时,"假日经济"也不是"折价经济"、"打折经济"。假日期间,许多厂家、商家利用降价来制造"假日经济"的气氛,纷纷推出诸如100送20,全场八折,什么挥泪大甩卖等促销活动。"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假日市场,形成所谓的"假日泡沫"。许多商家看似红红火火,销售额直线上升,但节后细算账,结果一年下来却是"赔本赚吆喝"。看似假日期间红红火火的消费场面只是平时积聚消费能量的突然释放,只是消费在时间区域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经济"步入良性轨道,广大工商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走出"价格战"的误区,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要把握好节假日的大好商机,必须充分调查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方式、及其消费趋势,研究"假日经济"的特点,开展特色创新的假日营销活动。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首先,经营者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假日消费"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根据"假日消费"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通过自己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的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商誉,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营者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的营销活动。"好的创意来自市场,好的经济效益缘自特色"。许多经营者抱怨生意不好做,为没有合适的商机而苦恼,殊不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的道理。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虽然仍存在着供求结构性矛盾,但人们购买商品是选择的余地增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经营特色是每个经营者思考重点和难点,随波逐流,就等于自取灭忙。实现商品优质化、活动创新化、经营特色化,以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吸引顾客,做到营销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营销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赢得消费者的"芳心",经营者还是大有"钱"途的。而仅以降价血战制造"假日经济"热闹的气氛,只是"饮鸩止渴"。

四、发展"假日经济",改善软硬条件是动力

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假日经济"给人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市场活跃、消费旺盛;忧的是人满为患、怨声载道。"假日经济"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软硬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激发人们更大的消费激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七天2500万人次的运输量,"海陆空"齐上阵,还在那里叫喊"吃不消"。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及运载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成为应有之义,但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但由于交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造成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当务之急是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合理安排运力,增加临时应急措施,让人们"出的去、回的来",达到假日休闲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间,尤其是在长假期间,使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最佳时间,平时工作紧张,难得休闲,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但我国居民消费心理不成熟,从众心理严重的特点,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饮不堪重负,连上厕所都要排队等候,有的消费者哀叹:这真是"这哪里有家里舒服啊!?"。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数不胜数。但由于开发利用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应该加强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是"假日经济"软件方面的要求。时下,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各种新兴行业应有尽有。但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都是从农村招募一些年轻女孩儿,他们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经营者应定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培训,教给她们基本的礼仪知识,提高员工们的假日服务意识,使"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不让顾客满意,马上下岗回家",给每个员工以压力 。争取为"上帝"创造一个舒畅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高高兴兴的花钱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五、发展"假日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标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均达到60%以上,农业(第一产业)占2%-4%,工业制造业占20%-30%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产业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产业由24.77%上升到30.15%。从从业人员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产业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产业由原来的12.17%上升到26.70%.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更是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中的许多问题,无不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的行业和部门,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业相关性极强,而它们又是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假日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下岗问题和"民工潮"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假日消费"的内容相当广泛,"衣食住用行游玩"无所不包,我们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为"旅游经济",那"假日经济"内容就太狭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成为"黄金周经济",那"假日经济"的时间就太短暂了。"假日经济"不仅包括"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还包括诸如双休日和我国传统的节日象重阳节、端午节等和新近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等等。"假日经济"只是一篇刚刚破题的文章,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工作刚刚展开,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篇文章"。现阶段可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经济"的作用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编著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1990)》 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版

2、洪涛 《假日经济的"冷思考"》 《商业文化》2000、4

3、刘艺峰 《"假日经济"热效应透视》 《发展研究》2000、8

4、郑小琦 《"黄金周"能否踏上"黄金道"》 《 新闻周刊》第三十八期20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