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的贴心人:喜鹊的食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8:07:27

喜鹊是一种人们都很熟悉的留鸟,在我国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它可以一年四季在其特定范围内生活,并且拥有很高的地域适应性和很强的繁殖力。但喜鹊的食性很杂,所包括的食物种类繁多,既有农林害虫也有农作物,所以对喜鹊的益害,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北九水风景区林场,位于青岛崂山风景区内。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向东经北龙口转北,再经北宅、乌衣巷,即可到达北九水景区。该区水源充沛,生物种类丰富,是许多高校进行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笔者有幸趁野外实习的机会,对此地的部分喜鹊(约300只)进行了认真观察研究。
此处自然景观见(图1)。我们选择了定点观察和沿河谷巡逻观察的方法(图2),采用数据统计和就地深入的观察方法对该地喜鹊的习性进行研究。
以下是关于喜鹊的一些资料:
喜鹊 BLACK-BILLED MAGPIE Pica pica (图3)
俗名:飞驳鸟、四喜鹊、乾鹊、鸦鹊
目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名:鸦科 (Corvidae)
体长约45cm,上体羽黑色带蓝绿色光泽,背面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腹部白色。尾长于体长的一半,栖止时不断地翘动,飞行时尤如飘带。在树上筑巢、产卵、育雏。杂食性,主食昆虫。
据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在海淀附近采集的46只成鸟及9只雏鸟的鸟胃分析,在1—3月及9—11月的六个月中,植物性食物占的比例最大, 4—7月动物性食物占多数。按重量计算,成鸟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占68%,其中32%为农作物,动物性食物占31%,其中11%为昆虫;幼鸟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82%,植物性食物占16%,在动物性食物中以昆虫为主,内有鞘翅目的甲虫、直翅目的蝗虫卵等。由此看来,在农作物地区喜鹊的成鸟对农作物是有一些害处的,但在繁殖时期,成鸟以及幼鸟吃掉了大量有害昆虫。因此喜鹊的益害要根据具体地区及季节才能确定。喜鹊的营巢活动早在二月底就开始了,雌雄鸟都参加筑巢工作。鹊巢造于高大的树上,巢的外层由粗树枝构成。巢有顶盖,侧方有出入口,窝的内层涂有泥土,铺以麻丝、草根、毛、羽等。一窝产卵5—8枚。卵为淡绿色,上有灰色及褐色斑点。喂雏期间,曾观察到亲鸟一天回巢喂食达168次。喜鹊在我国遍布各地,为很常见的留鸟。
从以上资料数据来看,喜鹊在田间食农作物和昆虫数量几乎相等,但幼鹊食虫较多,是益鸟。在我们这次观察中也得到类似数据,但在没有粮食作物的山林,喜鹊的食性也多由粮食转移到野浆果、昆虫和软体动物上来。以下是我们统计的喜鹊食性信息。

关于喜鹊的捕食方面,由于北九水的气候湿润,夏日气温在20-27摄氏度,有千余种节肢动物分布,大多数为林害昆虫。从图中可看出接近50%的食物来源是林害虫类,比资料中显示的农田地域高出近两倍,并且在有喜鹊的林中,毛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吃浆果占其植物性食谱的绝大部分,这也对树种的传播有益。可见山林放养喜鹊,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喜鹊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巢,而且具有很强的家族性,这也是鸦科鸟类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喜鹊营巢对树有特殊要求,笔者在研究地点共统计鹊巢34个(图4),其中除1个在天线塔上、1个在水杉上、2个在松树上,其余的30个巢均在槐树和枫杨上,比例为3:2,高度25-40m,基本集中在25-30m这个高度水平上,用来营巢的树具有特点是:树干较高,高树比较安静,可以避免来自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打扰,更可以避开蛇类等敌害;树冠较稀,有利于从树上起飞;树枝三分叉,有利于做窝。 因此,枫杨和槐树成为了理想的营巢树种。我们还就其地域的树种进行了数量统计,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喜鹊比较喜欢枫杨和槐树。并且距河谷最近的树种也是这两种树(图5)。喜鹊的窝大多建在河谷,这可能与其觅食活动有直接联系。

此外,本地域的植被多为人工松林覆盖,还包括三个小槐树林,和一个一亩左右的人工小竹林。
我们分别于2004年7月3日到 6日对喜鹊的活动进行了逐日观察统计,时间为每日早5时至晚20时。主要统计对象是各个时间的飞行状态、栖位和活动目的等。主要数据来自两个观察点,即游览区观察点(图6)和得月桥观察点(图7)。游览区观察点地势高,可以俯瞰河谷;得月桥观察点距离河谷近,更容易观察到喜鹊在河谷中的行为。另外我们在喜鹊活动频繁的河谷一带进行巡逻,得到了一些具体细致的观察结果。经整理分析,其中7月4日的数据最具代表性。2004年7月4日观察地的气候条件为:晴\\温度22-31摄氏度。
以下是对该日的具体数据分析:
● 对飞行数据的分析
从数据上很容易看出其不同时间段的飞行变化,这种变化是与其习性相关的 。
其上下飞行变化情况是:正午、傍晚频率较高,原因是正午气温较高,喜鹊多在河谷中洗澡或饮水,它们从河岸的树上飞下,或返回枝头;傍晚则是因为有许多喜鹊归巢时,从低处飞出的缘故。而上午和下午的一段数据低谷,则可能是由于其在这段时间一直隐

匿在槐树林或松林,较少降落在河谷的原因。
平行飞行一般的产生原因为两种:一是由于长距离飞行迁移而进行高空平飞,另一种是在河谷两岸的树间低空进行在同树层迁移。后者一般为一种嬉戏或“社交”行为。早晨和傍晚的数据高谷是由于第一种原因,而中午大多由于第二种原因。而低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河谷捕食或嬉戏。
盘旋飞行,在笔者的记录中占飞行的比例数较小,一般与平行或上下飞行相结合,我们的观察结果是盘旋飞行一般伴随着多只喜鹊进行的空中追逐,或在空中捕食蝶蛾类昆虫。盘旋飞行,在中午多为捕食,而傍晚多为归巢前的嬉戏。
● 对飞行起止点的分析
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笔者以下图所示五种起止地点来进行统计分析。从图上的数据显示,清晨大多在树林中和河岸穿行,尤其是刚出窝时,大多是集体行动。上午8时至10时,大多在河谷中或附近的草丛中觅食,所以飞行活动不太频繁。10时至下午2时多在河谷两岸树林中成3-5只活动,所以多在树杈上飞翔追逐,所以图中的“树-树、跨河”占的比例较大一些。关于“地-树”在两个时间段产生数据刚高峰,都是由于在河谷中嬉戏或停留而后飞入树丛。可能由于食物充足,此地的喜鹊大多很少跨路飞行到较高的山陵,所以在记录中“跨路”一直占极少的份额。

● 对栖位的统计分析
本统计未包括早上和傍晚喜鹊集群在树冠上层,关于“集群”,拟在下文中进行讨论。从统计中树冠上层在清晨和傍晚产生了数据高峰,这与高空水平飞行相适应,此数据变化与早晚的出巢、归巢基本一致;栖位为树冠中层多能反映出其在丛林中嬉戏和“社交”行为,从发生频繁的时间点来看,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左右;喜鹊在树冠下层的活动有利于向下俯冲到河谷中,这与觅食和嬉戏相关。

● 对相关行为的统计分析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地读出其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与飞行变化等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但究其归巢时的变化,令人产生一些疑问,许多喜鹊先是集群在一棵枯树上,飞回巢后,又从巢中飞出,这不得不令人疑惑,并且这个过程的行为极为复杂,特别是“集群”活动,笔者拟在下文中将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经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喜鹊习性表如下:
崂山北九水一带喜鹊的行为表(七月)
时间段 主要行为
4:30-5:30 长飞,集群,鸣叫
5:30-7:00 长飞,觅食
7:00-10:00 在河谷间饮水、觅食
10:00-13:30 在山坡树林中,躲避强烈日光
13:30-15:30 在河谷饮水、觅食、嬉戏
15:30-16:30 在河谷两岸树林中嬉戏
16:30-18:30 集群,长飞,鸣叫
18:30-20:00 归巢或集群入住竹林
20:00-次日清晨 睡眠

笔者还对河谷的喜鹊进行过多次细致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 对一些奇特行为的观察记录
在7月3日下午2时左右,从观景点利用望远镜看见,有三只已长满羽毛的幼鸟,在约一百米处的巢旁一块山石上嬉戏,突然飞来两只成鸟,口中衔虫,落在石上,三只幼鸟飞快向前,原本我们认为三只幼鸟将互相抢食,但它们却张开大嘴向上伸长了脖子,等待成鸟将食物填入口中,然后一起飞入林子里。根据有关书籍,喜鹊在不同的地域,繁殖期差异很大,但可以推断出这些幼鹊为今年2-3月所生。体形上除身长较短外,已与成鸟无大差异,已有长距离飞行和捕食的能力(笔者在后来的追踪观察时发现这三只幼鸟在林中捕昆虫)。从大多数鸟类来看,幼鸟成羽完备后应当出窝,从此成鸟不再照顾,即便照顾也不是将食物填入幼鸟口中,应是把食物放下,让幼鸟自己啄食。这三只鸟的张嘴等食行为,笔者感到有些奇特。此行为在河谷中也曾发现过,情况就更令人费解:有三只喜鹊一起在河谷觅食,A鹊捕到了一只蛞蝓,B鹊过来抢夺,A鹊衔着食物飞到一块大石上,C鹊突然飞了过来。我们起初认为C也是前来夺食,结果却是衔虫的A鹊将虫填入C的口中。究竟为什么喜鹊对已长成的“子女”如此呵护?目前没有太多的资料,可能是由于小喜鹊的捕食技能尚不高,食物较为有限,为了后代更好的生存,所以“父母”就帮上一把,一直到小喜鹊真正出家。
喜鹊是一种家族观念很强的鸟。7月4日下午3时左右,笔者在河谷发现一只喜鹊在吃落了一地的杏子,吃了几口后,突然飞上枝头“喳、喳、喳”不停地三声连叫,一会儿飞来了七只喜鹊,共同分享美餐。3时15分左右又飞来了几只,那只首先发现食物的喜鹊便冲向新来的喜鹊,厮打起来,这时与它一起觅食的也停下来一同抵御“外敌”,直到把入侵者赶到对岸的高杈上。这给我们上演了一幕有趣的家族“团结就是力量”的好戏。在大部分时间里喜鹊都以小群活动,应当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3-7只,它们一起觅食、嬉戏、回巢。
喜鹊一般被认为是以捕食蚱蜢、毛虫等陆栖或树栖昆虫为专长,其实喜鹊也是空中捕食的高手。喜鹊体形较长,尤其是尾部,不利于空中的翻滚或旋转等动作,但聪明的喜鹊在空中捕食却充分利用了树林的条件来克服自己的缺点。7月4日,我们在河谷目睹了一只喜鹊在空中捕捉一只鱼蛉的过程。喜鹊首先从树杈冲向鱼蛉,结果失手后冲向一棵大树的树干,它张开翅膀、尾部向前,缓冲了一下,将爪在树干一按,接着两腿一蹬,从树干又飞速弹向空中,这时,那只鱼蛉已是它口中之物了。喜鹊通过在树丛中腿部的灵活活动来克服上升气流的不足,巧妙地适应了丛林中的生活。
● 关于喜鹊集群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喜鹊有一种集群的行为,主要发生在早上4时半至5时和傍晚4时半至7时半(七月)如(图7)。笔者对7月3日和5日观察到的行为有如下记录:
7月3日/天气:晴/温度:27摄氏度/地点:两河交汇处的开阔地(有一株枯木和一棵杨树,对侧是一个人工小竹林)
16:25从隔岸飞来2只在枯树上
16:42又飞来3只,并在枯树上嬉戏
17:00聚集量约有25只,并开始在与枯枝相隔15米的杨树相互飞窜
17:24从河谷又飞来约十只,共计约40只,枯枝上较宁静
17:35从山上飞来1只,全树立即跟随飞走约一半
17:50又飞来一批,约20只
18:12从河谷飞来2只,全树立即跟随飞走约10只
18:25又飞来一批,约17只
18:40同样飞走
18:56大约有15只在枯树上
19:02飞走约12只
19:22天色已晚,枯枝上还有6只,喜鹊鸣叫声减弱
19:36最后一只飞走(记录结束)

7月5日/天气:晴/温度:29摄氏度/地点:两河交汇处的开阔地(有一株枯木和一棵杨树,对侧是一个人工小竹林)
17:25已有13只在枯树上
17:45杨树上不断有鸣声,枯枝上不见踪影
17:52无其它动静,恢复宁静(此地在路边,车辆穿梭)
17:58从杨树上飞出来2只
18:00从四面八方飞来约8只在枯枝上
18:05集聚将近30只(有的追中衔着枯枝,昆虫,多在成对嬉戏)
18:12突然全部飞散而去
18:16偶尔有2-3只在枯枝上,又变得安静
18:40回来了约20只
19:00两棵树上约有四十只
19:10都在杨树中“喳、喳”二声连叫
19:25成批飞入下面的竹林中,竹林中有喜鹊叫声
19:35天黑下来,树上零星又叫声,竹林中叫声很大,很乱
19:50天全黑下来,一片安静,竹林中偶尔有叫声(结束观察)
两天的观察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集群。关于鸟类集群,麻雀、乌鸦等许多鸟类,都有类似的行为。,其原因,许多学者各持己见,多数以“尚未清楚”搪塞。我们在这些日子的观察中,3、4日的情形近乎一样,5、6、7日也相差不大。究竟为什么集群,笔者也不能妄下结论,但我们认为,一定与家族生活有关。这个季节,今年的幼鹊都已长成,这种集群可能是已出窝的幼鸟与亲鸟的一种定期的“社会联系”。从3日的记录来看,集群似乎是为了等某一只鸟,更可以体现出这一点。而从5日的观察结果来看,集群似乎是一种集体团聚的交际模式,年轻的鸟在这里可以寻求配偶或与别的鸟打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5日有鸟衔树枝和虫子推断)。但两次记录最大的不同在于,是晚8时左右3日基本都飞走而5日的有很多留在小竹林中。笔者有个大胆的猜测,入住小竹林的鸟应当是出窝的小鸟,当然对于这些小鸟显耀和讨好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叼着树枝或与其它鸟打斗的。而飞走的喜鹊可能是这些小鸟的“亲人”。从以上的记录中,可看出,喜鹊仍以家庭为单位活动,而且“骨肉情深”。傍晚可能是亲鸟带着小鸟完成一天的活动之后,来到这棵枯树,将小鸟放下,让其融入另一个大集体中,也就是让小鸟到竹林过夜,而早上的集群恰好是亲鸟来召回自己的“家人”。至于3、4日没有入住竹林的喜鹊,可能是由于在别处入住(4日晚在山间松林有大量喜鹊叫声),但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推测。
● 人类活动对喜鹊生活的影响
在观察中,喜鹊体现出一种对环境的极强的适应性。人类带来的垃圾,对喜鹊来说是“营养美餐”,每日清晨都有许多喜鹊聚集在垃圾箱觅食;而且人类带来的电线杆、电视塔都成为喜鹊作窝和停留的好去处。但人类的一些其他活动如汽车的噪音、在河谷的活动等,都能打乱喜鹊的日常生活。我们7月6日在河谷调查,由于施工噪音较大,在8:00-13:00,整个河谷没出现一只喜鹊。可见人类活动对喜鹊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喜鹊在山林中是一种益鸟,对保护山林有重要的意义。在崂山北九水林场,它们也像近亲灰喜鹊(日照山林引进灰喜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样的捍卫着这片山林。所以,各大林场引进喜鹊,对于保护山林应当有良好的效果。

喜鹊是一种人们都很熟悉的留鸟,在我国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它可以一年四季在其特定范围内生活,并且拥有很高的地域适应性和很强的繁殖力。但喜鹊的食性很杂,所包括的食物种类繁多,既有农林害虫也有农作物,所以对喜鹊的益害,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北九水风景区林场,位于青岛崂山风景区内。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向东经北龙口转北,再经北宅、乌衣巷,即可到达北九水景区。该区水源充沛,生物种类丰富,是许多高校进行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笔者有幸趁野外实习的机会,对此地的部分喜鹊(约300只)进行了认真观察研究。
此处自然景观见(图1)。我们选择了定点观察和沿河谷巡逻观察的方法(图2),采用数据统计和就地深入的观察方法对该地喜鹊的习性进行研究。
以下是关于喜鹊的一些资料:
喜鹊 BLACK-BILLED MAGPIE Pica pica (图3)
俗名:飞驳鸟、四喜鹊、乾鹊、鸦鹊
目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名:鸦科 (Corvidae)
体长约45cm,上体羽黑色带蓝绿色光泽,背面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腹部白色。尾长于体长的一半,栖止时不断地翘动,飞行时尤如飘带。在树上筑巢、产卵、育雏。杂食性,主食昆虫。
据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在海淀附近采集的46只成鸟及9只雏鸟的鸟胃分析,在1—3月及9—11月的六个月中,植物性食物占的比例最大, 4—7月动物性食物占多数。按重量计算,成鸟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占68%,其中32%为农作物,动物性食物占31%,其中11%为昆虫;幼鸟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82%,植物性食物占16%,在动物性食物中以昆虫为主,内有鞘翅目的甲虫、直翅目的蝗虫卵等。由此看来,在农作物地区喜鹊的成鸟对农作物是有一些害处的,但在繁殖时期,成鸟以及幼鸟吃掉了大量有害昆虫。因此喜鹊的益害要根据具体地区及季节才能确定。喜鹊的营巢活动早在二月底就开始了,雌雄鸟都参加筑巢工作。鹊巢造于高大的树上,巢的外层由粗树枝构成。巢有顶盖,侧方有出入口,窝的内层涂有泥土,铺以麻丝、草根、毛、羽等。一窝产卵5—8枚。卵为淡绿色,上有灰色及褐色斑点。喂雏期间,曾观察到亲鸟一天回巢喂食达168次。喜鹊在我国遍布各地,为很常见的留鸟。
从以上资料数据来看,喜鹊在田间食农作物和昆虫数量几乎相等,但幼鹊食虫较多,是益鸟。在我们这次观察中也得到类似数据,但在没有粮食作物的山林,喜鹊的食性也多由粮食转移到野浆果、昆虫和软体动物上来。以下是我们统计的喜鹊食性信息。

关于喜鹊的捕食方面,由于北九水的气候湿润,夏日气温在20-27摄氏度,有千余种节肢动物分布,大多数为林害昆虫。从图中可看出接近50%的食物来源是林害虫类,比资料中显示的农田地域高出近两倍,并且在有喜鹊的林中,毛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吃浆果占其植物性食谱的绝大部分,这也对树种的传播有益。可见山林放养喜鹊,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喜鹊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巢,而且具有很强的家族性,这也是鸦科鸟类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喜鹊营巢对树有特殊要求,笔者在研究地点共统计鹊巢34个(图4),其中除1个在天线塔上、1个在水杉上、2个在松树上,其余的30个巢均在槐树和枫杨上,比例为3:2,高度25-40m,基本集中在25-30m这个高度水平上,用来营巢的树具有特点是:树干较高,高树比较安静,可以避免来自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打扰,更可以避开蛇类等敌害;树冠较稀,有利于从树上起飞;树枝三分叉,有利于做窝。 因此,枫杨和槐树成为了理想的营巢树种。我们还就其地域的树种进行了数量统计,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喜鹊比较喜欢枫杨和槐树。并且距河谷最近的树种也是这两种树(图5)。喜鹊的窝大多建在河谷,这可能与其觅食活动有直接联系。

此外,本地域的植被多为人工松林覆盖,还包括三个小槐树林,和一个一亩左右的人工小竹林。
我们分别于2004年7月3日到 6日对喜鹊的活动进行了逐日观察统计,时间为每日早5时至晚20时。主要统计对象是各个时间的飞行状态、栖位和活动目的等。主要数据来自两个观察点,即游览区观察点(图6)和得月桥观察点(图7)。游览区观察点地势高,可以俯瞰河谷;得月桥观察点距离河谷近,更容易观察到喜鹊在河谷中的行为。另外我们在喜鹊活动频繁的河谷一带进行巡逻,得到了一些具体细致的观察结果。经整理分析,其中7月4日的数据最具代表性。2004年7月4日观察地的气候条件为:晴\\温度22-31摄氏度。
以下是对该日的具体数据分析:
● 对飞行数据的分析
从数据上很容易看出其不同时间段的飞行变化,这种变化是与其习性相关的 。
其上下飞行变化情况是:正午、傍晚频率较高,原因是正午气温较高,喜鹊多在河谷中洗澡或饮水,它们从河岸的树上飞下,或返回枝头;傍晚则是因为有许多喜鹊归巢时,从低处飞出的缘故。而上午和下午的一段数据低谷,则可能是由于其在这段时间一直隐

匿在槐树林或松林,较少降落在河谷的原因。
平行飞行一般的产生原因为两种:一是由于长距离飞行迁移而进行高空平飞,另一种是在河谷两岸的树间低空进行在同树层迁移。后者一般为一种嬉戏或“社交”行为。早晨和傍晚的数据高谷是由于第一种原因,而中午大多由于第二种原因。而低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河谷捕食或嬉戏。
盘旋飞行,在笔者的记录中占飞行的比例数较小,一般与平行或上下飞行相结合,我们的观察结果是盘旋飞行一般伴随着多只喜鹊进行的空中追逐,或在空中捕食蝶蛾类昆虫。盘旋飞行,在中午多为捕食,而傍晚多为归巢前的嬉戏。
● 对飞行起止点的分析
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笔者以下图所示五种起止地点来进行统计分析。从图上的数据显示,清晨大多在树林中和河岸穿行,尤其是刚出窝时,大多是集体行动。上午8时至10时,大多在河谷中或附近的草丛中觅食,所以飞行活动不太频繁。10时至下午2时多在河谷两岸树林中成3-5只活动,所以多在树杈上飞翔追逐,所以图中的“树-树、跨河”占的比例较大一些。关于“地-树”在两个时间段产生数据刚高峰,都是由于在河谷中嬉戏或停留而后飞入树丛。可能由于食物充足,此地的喜鹊大多很少跨路飞行到较高的山陵,所以在记录中“跨路”一直占极少的份额。

● 对栖位的统计分析
本统计未包括早上和傍晚喜鹊集群在树冠上层,关于“集群”,拟在下文中进行讨论。从统计中树冠上层在清晨和傍晚产生了数据高峰,这与高空水平飞行相适应,此数据变化与早晚的出巢、归巢基本一致;栖位为树冠中层多能反映出其在丛林中嬉戏和“社交”行为,从发生频繁的时间点来看,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左右;喜鹊在树冠下层的活动有利于向下俯冲到河谷中,这与觅食和嬉戏相关。

● 对相关行为的统计分析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地读出其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与飞行变化等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但究其归巢时的变化,令人产生一些疑问,许多喜鹊先是集群在一棵枯树上,飞回巢后,又从巢中飞出,这不得不令人疑惑,并且这个过程的行为极为复杂,特别是“集群”活动,笔者拟在下文中将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经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喜鹊习性表如下:
崂山北九水一带喜鹊的行为表(七月)
时间段 主要行为
4:30-5:30 长飞,集群,鸣叫
5:30-7:00 长飞,觅食
7:00-10:00 在河谷间饮水、觅食
10:00-13:30 在山坡树林中,躲避强烈日光
13:30-15:30 在河谷饮水、觅食、嬉戏
15:30-16:30 在河谷两岸树林中嬉戏
16:30-18:30 集群,长飞,鸣叫
18:30-20:00 归巢或集群入住竹林
20:00-次日清晨 睡眠

笔者还对河谷的喜鹊进行过多次细致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 对一些奇特行为的观察记录
在7月3日下午2时左右,从观景点利用望远镜看见,有三只已长满羽毛的幼鸟,在约一百米处的巢旁一块山石上嬉戏,突然飞来两只成鸟,口中衔虫,落在石上,三只幼鸟飞快向前,原本我们认为三只幼鸟将互相抢食,但它们却张开大嘴向上伸长了脖子,等待成鸟将食物填入口中,然后一起飞入林子里。根据有关书籍,喜鹊在不同的地域,繁殖期差异很大,但可以推断出这些幼鹊为今年2-3月所生。体形上除身长较短外,已与成鸟无大差异,已有长距离飞行和捕食的能力(笔者在后来的追踪观察时发现这三只幼鸟在林中捕昆虫)。从大多数鸟类来看,幼鸟成羽完备后应当出窝,从此成鸟不再照顾,即便照顾也不是将食物填入幼鸟口中,应是把食物放下,让幼鸟自己啄食。这三只鸟的张嘴等食行为,笔者感到有些奇特。此行为在河谷中也曾发现过,情况就更令人费解:有三只喜鹊一起在河谷觅食,A鹊捕到了一只蛞蝓,B鹊过来抢夺,A鹊衔着食物飞到一块大石上,C鹊突然飞了过来。我们起初认为C也是前来夺食,结果却是衔虫的A鹊将虫填入C的口中。究竟为什么喜鹊对已长成的“子女”如此呵护?目前没有太多的资料,可能是由于小喜鹊的捕食技能尚不高,食物较为有限,为了后代更好的生存,所以“父母”就帮上一把,一直到小喜鹊真正出家。
喜鹊是一种家族观念很强的鸟。7月4日下午3时左右,笔者在河谷发现一只喜鹊在吃落了一地的杏子,吃了几口后,突然飞上枝头“喳、喳、喳”不停地三声连叫,一会儿飞来了七只喜鹊,共同分享美餐。3时15分左右又飞来了几只,那只首先发现食物的喜鹊便冲向新来的喜鹊,厮打起来,这时与它一起觅食的也停下来一同抵御“外敌”,直到把入侵者赶到对岸的高杈上。这给我们上演了一幕有趣的家族“团结就是力量”的好戏。在大部分时间里喜鹊都以小群活动,应当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3-7只,它们一起觅食、嬉戏、回巢。
喜鹊一般被认为是以捕食蚱蜢、毛虫等陆栖或树栖昆虫为专长,其实喜鹊也是空中捕食的高手。喜鹊体形较长,尤其是尾部,不利于空中的翻滚或旋转等动作,但聪明的喜鹊在空中捕食却充分利用了树林的条件来克服自己的缺点。7月4日,我们在河谷目睹了一只喜鹊在空中捕捉一只鱼蛉的过程。喜鹊首先从树杈冲向鱼蛉,结果失手后冲向一棵大树的树干,它张开翅膀、尾部向前,缓冲了一下,将爪在树干一按,接着两腿一蹬,从树干又飞速弹向空中,这时,那只鱼蛉已是它口中之物了。喜鹊通过在树丛中腿部的灵活活动来克服上升气流的不足,巧妙地适应了丛林中的生活。
● 关于喜鹊集群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喜鹊有一种集群的行为,主要发生在早上4时半至5时和傍晚4时半至7时半(七月)如(图7)。笔者对7月3日和5日观察到的行为有如下记录:
7月3日/天气:晴/温度:27摄氏度/地点:两河交汇处的开阔地(有一株枯木和一棵杨树,对侧是一个人工小竹林)
16:25从隔岸飞来2只在枯树上
16:42又飞来3只,并在枯树上嬉戏
17:00聚集量约有25只,并开始在与枯枝相隔15米的杨树相互飞窜
17:24从河谷又飞来约十只,共计约40只,枯枝上较宁静
17:35从山上飞来1只,全树立即跟随飞走约一半
17:50又飞来一批,约20只
18:12从河谷飞来2只,全树立即跟随飞走约10只
18:25又飞来一批,约17只
18:40同样飞走
18:56大约有15只在枯树上
19:02飞走约12只
19:22天色已晚,枯枝上还有6只,喜鹊鸣叫声减弱
19:36最后一只飞走(记录结束)

7月5日/天气:晴/温度:29摄氏度/地点:两河交汇处的开阔地(有一株枯木和一棵杨树,对侧是一个人工小竹林)
17:25已有13只在枯树上
17:45杨树上不断有鸣声,枯枝上不见踪影
17:52无其它动静,恢复宁静(此地在路边,车辆穿梭)
17:58从杨树上飞出来2只
18:00从四面八方飞来约8只在枯枝上
18:05集聚将近30只(有的追中衔着枯枝,昆虫,多在成对嬉戏)
18:12突然全部飞散而去
18:16偶尔有2-3只在枯枝上,又变得安静
18:40回来了约20只
19:00两棵树上约有四十只
19:10都在杨树中“喳、喳”二声连叫
19:25成批飞入下面的竹林中,竹林中有喜鹊叫声
19:35天黑下来,树上零星又叫声,竹林中叫声很大,很乱
19:50天全黑下来,一片安静,竹林中偶尔有叫声(结束观察)
两天的观察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集群。关于鸟类集群,麻雀、乌鸦等许多鸟类,都有类似的行为。,其原因,许多学者各持己见,多数以“尚未清楚”搪塞。我们在这些日子的观察中,3、4日的情形近乎一样,5、6、7日也相差不大。究竟为什么集群,笔者也不能妄下结论,但我们认为,一定与家族生活有关。这个季节,今年的幼鹊都已长成,这种集群可能是已出窝的幼鸟与亲鸟的一种定期的“社会联系”。从3日的记录来看,集群似乎是为了等某一只鸟,更可以体现出这一点。而从5日的观察结果来看,集群似乎是一种集体团聚的交际模式,年轻的鸟在这里可以寻求配偶或与别的鸟打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5日有鸟衔树枝和虫子推断)。但两次记录最大的不同在于,是晚8时左右3日基本都飞走而5日的有很多留在小竹林中。笔者有个大胆的猜测,入住小竹林的鸟应当是出窝的小鸟,当然对于这些小鸟显耀和讨好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叼着树枝或与其它鸟打斗的。而飞走的喜鹊可能是这些小鸟的“亲人”。从以上的记录中,可看出,喜鹊仍以家庭为单位活动,而且“骨肉情深”。傍晚可能是亲鸟带着小鸟完成一天的活动之后,来到这棵枯树,将小鸟放下,让其融入另一个大集体中,也就是让小鸟到竹林过夜,而早上的集群恰好是亲鸟来召回自己的“家人”。至于3、4日没有入住竹林的喜鹊,可能是由于在别处入住(4日晚在山间松林有大量喜鹊叫声),但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推测。
● 人类活动对喜鹊生活的影响
在观察中,喜鹊体现出一种对环境的极强的适应性。人类带来的垃圾,对喜鹊来说是“营养美餐”,每日清晨都有许多喜鹊聚集在垃圾箱觅食;而且人类带来的电线杆、电视塔都成为喜鹊作窝和停留的好去处。但人类的一些其他活动如汽车的噪音、在河谷的活动等,都能打乱喜鹊的日常生活。我们7月6日在河谷调查,由于施工噪音较大,在8:00-13:00,整个河谷没出现一只喜鹊。可见人类活动对喜鹊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喜鹊在山林中是一种益鸟,对保护山林有重要的意义。在崂山北九水林场,它们也像近亲灰喜鹊(日照山林引进灰喜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样的捍卫着这片山林。所以,各大林场引进喜鹊,对于保护山林应当有良好的效果。

接近50%的食物来源是林害虫类,喜鹊一般被认为是以捕食蚱蜢、毛虫等陆栖或树栖昆虫为专长,其实喜鹊也是空中捕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