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尔美凤凰岛隆鼻:古代名商胡雪严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57:30
请求帮忙``

赶写论文

谢谢``

一、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 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
二、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杭州时,曾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旋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而倍受重视。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左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氏。他依仗湘军权势,将阜康钱庄遍设各地,被称为“活财神”;又在杭州开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店,虔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备受欢迎。光绪初年,红极一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后因经营丝业,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旋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应该是胡雪岩吧!

  胡雪岩

  生平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传记和胡雪岩经营思想:

  胡雪岩的经营管理
  红顶商人胡雪岩 -- 高阳
  《胡雪岩》2005年首部最值得期待电视剧
  胡雪岩最新图书一览
  胡雪岩--马尾船政的大功臣
  《胡庆余堂》史话
  胡雪岩的人道眼光
  胡雪岩请账房

  后人评说:

  胡雪岩如是说——机智商路行
  胡雪岩成败的启示
  胡雪岩处世成败谈
  现代社会中不要学当胡雪岩式的企业家

  胡雪岩成败的启示

  作者:张晓晖 《大地》 (2004年 第二十二期)

  很多人都崇拜胡雪岩,高阳的七本书被不少人奉为圭臬。而胡雪岩一生成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封建皇权时代,为了一个红顶子,读书人要皓首穷经多少年,即使侥幸中了进士,还要熬资格,小心翼翼不出纰漏地熬到须发皆白,顶子才可能红。这还只是贵,至于富,还要能放出去做实缺、肥缺的地方官,还要敢于贪污受贿。而胡雪岩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既富且贵,名满天下,还得到慈禧太后钦赐匾额,黄马褂,其人是天才,其际遇是异数。说到底,源于胡雪岩的几条过人长处:

  一是有眼光,能够识人,因人成事。先是结交王有龄起家,后来又在左宗棠这棵大树下乘凉,结交漕帮成了小爷叔,得到了漕运的便利,而开钱庄、当铺、药店、丝坊,做军火生意,联合商界与洋人抗衡,无一不是因人成事。令人敬佩的是,胡雪岩那么大的家当基本上是靠朋友做的,自家子女并没有介入,在清朝那样的时代居然没有办成一个家族企业,可见胡雪岩的心胸之大,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二是为人诚信,重视信誉,一诺千金。胡雪岩是个胳膊折了吞袖筒的人,他常说,信誉就是钱。实际上,信誉比钱还要值钱得多。钱庄不消说,就是偶然下海玩出来的胡庆余堂,也是与同仁堂南北辉映的百年老店,用料之精,用工之细,享誉海内。我们现在知道的“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就是胡庆余堂的经营宗旨。

  四小龙曾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儒家文化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的完美契合。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后来被一古脑儿打烂了,从上世纪初到文革,洗澡水和小孩子一块泼出去了,现在想捡回来,很难了。传统文化的依托已经被打烂,市场信用机制没有建立,于是拿着名片明着骗的比比皆是,春秋战国式的市场竞争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三是有政治头脑,深谙官场之道,恪守官场的潜规则。胡雪岩每次见官,袖管里必揣上数额或大或小的银票,逢人便送,投人所好,善拉交情,好交朋友。为摆平巡抚黄宗汉,不惜将自己的小妾忍痛割爱。如此心机,偌大投入,自然是左右逢源,抬头见喜,既平步青云,又日进斗金。

  这才是胡雪岩最根本的成功之道,他遵守潜规则,不断寻找官商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实现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或者多赢的目的。对胡雪岩本人而言,也无可厚非,本来在商言商,赚钱是目的,打不通的路要想办法打通,摆不平的人要千方百计摆平。当时的中国商人就是在这样的夹缝里生存的。

  然而,很多人将胡雪岩奉为圭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说,却是不正常的。因为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践踏,也是与同行的不公平竞争,这种潜规则充分说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匮乏。胡雪岩一人的高效率是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低下换来的。很多人喜欢读描写胡雪岩的书,可能对潜规则的接受也变得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实在不是健康现象。

  容器什么形状,倒进去的水就是什么形状。官场潜规则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把从商者规范成这样一个形态:只要遵守潜规则,就可以在市场游戏规则之外,依赖许许多多的邪门歪道发财。从而,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对市场规则的遵守,从商的敬业、敬畏、诚信、勤奋、谨慎,都可以置之不理。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胡雪岩曾经说过,本来我什么都不是,现在有钱了,吃过,见过,玩过,乐过,最多赤条条来,再赤条条去,信口之言,竟成谶语。

  胡雪岩的际遇对于建设一个成熟、完善、健康的市场经济,不无启示。

  胡雪岩处世成败谈

  作者:高兴宇 2001 《档案大观》

  成在“助人成功”

  败在“奢侈腐化”

  胡雪岩,出生于1823年,安徽绩溪人。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时当学徒。也就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湾作家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中讲,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包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这样一来,他虽因此失业了,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做了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如果说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花钱助人”,那么他的衰落的原因之一便是“花钱失度”。胡雪岩在其事业达到巅峰后,大兴土木,营造庭园,规模甚巨,并拥有众多妻妾,穿衣吃饭模拟王者,生活极其腐化,不堪言状。骄奢淫逸,大改本性。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胡雪岩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商号破产,家资罄尽,负债累累,随后被革去道员职衔,最后忧愤而死。

  成在“善借他力”

  败在“用人不当”

  胡雪岩的成功与他善于收买人心、唯才是交,擅于借助他力、用人所长,从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分不开。《胡雪岩全传》中讲,胡雪岩在筹办自己的阜康钱庄时,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杭州城为太平军攻破,后又被清军收复,城里一切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可居然有自觉恪尽职守的巡夜更夫。胡雪岩发现这个“奇迹”后,认为这个60多岁的老人是了不起的人才,胡雪岩觉得不可以放过,认为他最适合看管仓库,于是立即派人郑重请其为自己帮忙。

  胡雪岩成在识人用人,败也败在用人不当。胡雪岩经商后半期,他起用的几个主事伙计,有的本事有限,有的品性不好,毁了他的事业,坏了他的名声,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有的虽有察觉,但却防不胜防。

  成在“尽量化敌为友”

  败在“不能彻底知彼”

  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胡雪岩年轻时,因为擅自借用钱庄银子去资助王有龄,从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了自己,保全了别人。由于其居心仁厚,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将没落是时间早晚的事。胡雪岩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积生丝,垄断居奇,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买。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屯积之丝,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贱售其丝,遂致破产。

  更多

  http://www.baidu.com/s?wd=%BA%FA%D1%A9%D1%D2+%BC%F2%BD%E9&cl=3

胡雪岩(1823—1885),清末大资本家。

初年在杭州设银号,经理官库银务。1861年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杭州清军,被太平军击退。次年又为清军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务,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一千二百五十余万两。他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药店,并经营出口丝业。1884年受洋商排挤破产。

清末商人胡雪岩生逢乱世,却能在官场、商场左右逢源,成为富甲天下的商贾奇人,其经营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

胡雪岩从穷困潦倒到富可敌国,从一位钱庄跑街到胡大财神,他的一生应该说是辉煌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到最后成了一场悲剧?原因何在?

虽然电视剧属艺术作品,要高于生活,但其毕竟源于生活,这里也就只对电视剧里描述的一些乱说几点感受,不再去深究史籍。

一个人要失败原因不会只有一个,同样一个人成功的原因也不会只有一个,所以也就不能把他的成功简单的归因于依借官场的势力。至少,我从电视了看到了下面这么几点,有些是用电视剧里的胡的原话改写,有些是由此引发的感想。

知人善任:

对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对于他这种你需要的能力来说不是很重要的缺点,应该忽视,充分的利用好他的能力。其实,对待我们身边的朋友,对身边的爱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是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犯错的时候。只要他的这种缺点或错误,相对于他的优点或没犯错时所做的事情微小得多的话,我们就要谅解他,继续与他成为朋友,恋人的话就继续爱他。

忍辱负重:

一个人在享受成功之前,必须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屈辱。电视里的胡在事业起步之初为了不开罪于一个有些交情的官员,同时也为了更好的给他一个心爱的女人幸福(因为这个学政既英俊又懂风情,看上去比他更会疼女人),他忍受大辱,忍受周围别人的指责,忍受着心中的剧痛将这个自己喜欢的女人让给这个官员。当然,让人预料不到的是,这个官员竟然是个懦夫,太平军来犯是竟然逃跑了,这个女人也就成了悲剧。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是自己好好爱吧。。

广交朋友: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有朋友,同时只有你拿朋友的的事情当自己的事,那个朋友才能拿你的事情当他的事情来做。不过朋友还是得交几个真心实在的朋友,比如最后在他彻底失败后仍在帮他的几位,其它的也就是彼此利用吧,或者说各取所需。还有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得学会和不同的人打好交道。

善于借势:

不可否认,这是胡雪岩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善于借官场之势,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有的文化形成的社会形态里,尤其在晚清时期,要想做成一个大商人似乎离不开官场。前一段时间看过的《乔家大院》里,乔致庸一直有一个汇通天下的宏愿,可是,始终没有成功,甚至由此被逼得躲在家里二十年不能外出,到最后可以说是在慈禧太后的直接支持下才得以实现其一生的宏愿。先后看过的两部关于胡雪岩的电视,里面都提到了胡雪岩的财富是依靠左宗棠而发展壮大,不可否认,没有那几批洋人借给清政府的巨款经他之手,胡雪岩也就没有了会生蛋的鸡,没有了这些鸡,他也不可能后来拥有那么多的蛋和蛋孵出来的鸡。

其次是善于借市场之形势,这其实就是做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都应该具备的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再次就是善于借朋友之势,前面也单独提到了他善于广交朋友。我们做事情,要学会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

=>>失败<<=

胡雪岩成功的原因的还有很多,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出。他成功的经验我们需要学习,但其失败的教训却更需要我们用之警醒自己。从表面上看,胡雪岩的失败是由于他库存的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抽调不出钱返还官方的钱款,而最终被以李鸿章为首势力拿住把柄上告而被抄家。但我更认为,是他的一意孤行,盲目托大而造成的,是他自己打败了他自己。

现金流断裂:

胡雪岩经营的事业涉及钱庄,典当行,丝行,药店,房地场等多个行业,其钱庄就是其总个集团体系的支撑部门,除药店外其他行当基本上都环环相扣,所以也就在其钱庄出问题后很快全面崩溃。前不久出问题的德隆系的结构,与胡的事业结构就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昨晚在给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介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想到了用现金流这个现代词汇。我们先不管电视剧是否存在夸张的成分,从该剧里给出的数据看,胡雪岩在濒临破产的时候,按胡的说话,其总资产近4000万两白银,而其总负债只有800万两,按这种负债率,绝对可以用经营有方来评价。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库存的原材料(生丝)价值竟达2000万两白银,在李鸿章为首的官方势力和洋人势力的双重打压下,这笔生丝到最后几乎一文不值(虽然说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正常现象),以至于在谣言四起,钱庄挤兑爆发,再加上其靠山左宗棠自顾不暇、无力救援之后,最终只能被官家以确保国家资财安全之借口抄家。对于生丝这种时间长了会贬值的商品来说,储存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货品实在不能说是个明智的选择。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电视剧中,其典当行,钱庄,丝行的总挡手(相当于这几个公司的总经理)都先后出了问题,都挪用了东家的钱来从事自己的生意。这几个人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前面就提到了胡的知人善任,胡的万贯家财也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出来,虽说胡是东家,但是相比于东家的财富他们所得的也就太过于微小了,也就产生了心理失衡,这是激励机制的缺失。再有,即使是激励出了问题,但你不干有人会干,换个人就可以了,可是直到最后要破产了才发现这些问题,这就是约束机制的缺失了。对于这种东家与总挡手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许才能长治久安。

过分介入朝廷内部的势力斗争:

其实可以说这部电视剧还一个主线就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争权斗争,故事也就随着两人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展开。胡雪岩过多的参与了这场斗争,以至于最后李鸿章等人认为要除掉左宗棠,必须得先整死胡雪岩。

树大招风,锋芒过露:

胡在成功以后,不断扩建其胡家花园,其出于扩充门面的想法的初衷是没错的。但在当时那个封建等级制度深严的年代,官家建宅与平民建宅是有区别的,其房屋结构和屋顶结构是讲究一些禁忌的。胡雪岩大兴土木,宅第设计采用皇家花园设计,其奢华竟可比恭亲王府,再加上胡在发家后行事张扬,这必然引起一部份人的嫉妒甚至仇视。

一意孤行,盲目托大:

不可否认胡的爱国情结,其以一人之力对抗洋商的勇气更值得钦佩。但换个角度来想,最后由此而引发的牺牲值得吗?为什么不能有理有节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了,然后再等待时机反扑了?在最终崩盘之前,其好友和下属曾多次提醒他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只能尽快抛掉那库存的生丝,而胡只为与洋人斗法而不顾其他,直到最后再也支撑不了这笔庞大的库存而整个体系瞬间瓦解。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成就到达顶点时他的自负也到达了极点,也就为盛极而衰最终成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前车之鉴阿!

最后,引用几句电视剧的片尾曲歌词作为结尾吧。

人生一瞬,转眼百年,
财源茂盛能聚几多钱,
万事亨通能为几日官,
纵有金山银山,
也得广结善缘,
图个和谐,保个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