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施福和爱乐维价格:请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5:41
详细一些 谢谢

乐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再看看赏析,文章自然就来了.

【诗文赏析】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 “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 沉痛。“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 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 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 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 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 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 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
??杜甫
??
??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他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
??【著作导读】
??
??安史之乱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琯,得罪了皇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这年华州一带闹饥荒,加上他对朝政有所不满,就决心抛弃了官职,携带着家小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是,在这些地方仍旧无法生活下去,便长途跋涉入蜀,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先住在浣花溪边的寺院中。第二年,得到在当地作官的亲友们的帮助,便在浣花溪的西边勉强盖了几间草堂安顿下来。从有关杜诗看,后来这里也慢慢经营得很不错了。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景仰的成都浣花草堂,也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述的茅屋。
??
??对于乱世流亡在外的人来说,有个安身之处,已经是够幸运的了。何况这里风景又那么美好,这就难怪诗人在草堂落成之时所写的那首《堂成》诗中禁不住要愉快地歌唱了:“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离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译成口语就是:白茅盖成的草堂背靠着城郭,俯临着青葱的郊原;沿江的小路已渐渐走熟了。桤树林挡住阳光,叶子在微风中低声吟咏;笼竹枝梢和烟浥露,青翠欲滴。乌鸦领着几只小鸦飞来定居,燕子呢喃相语,商量在堂前砌个新窝。有人拿汉代杨雄的住宅来和草堂相比拟这可不对,因为我这人很懒惰、无心学杨雄的样,去写作《解嘲》之类的东西呢!
??
??刚在草堂定居下来的这个时候,诗人的心情的确是比较舒畅、愉快的。他见这里离战争的地方很远,江边的农村又是那么美丽,就想长期在这里居住下去,终身为农:“锦里烟尘外(成都这儿不在战区之内),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终身为农,不回故乡了)。”(《为农》)这时,他锄菜种药,饮酒赋诗,登临游览,访人待客……由于有做官的友人接济,生活比较轻松自在,便多少感到有些满足:“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清的江水环绕着村子流过,江边的村子,夏天里样样都很幽美)。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棋盘),稚子(小儿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能有老朋友分给我一些俸禄供我生活就很满足了,此外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呢)?”(《江村》)
??
??但是,正像他的《出郭》诗所说:“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也有战争)”,当时中原尚未平定,蜀地也并不是世外桃源。不久,这里先后就有段子璋、花惊定、徐知道、崔旰等地方军阀作乱,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加上他又是那么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同情人民的疾苦,当然是不可能长时期真正无忧无虑、悠哉游哉地生活下去的。这一时期他还是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诗歌,如《百忧集行》《病橘》《枯棕》《野望》《去秋行》《草堂》《登楼》等等都是。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篇。
??
??浣花草堂风景宜人,经过诗人彩笔的描绘和渲染,更是令人神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里也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通通都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的。他的《梅雨》诗说:“湛湛(水清而深)长江水,冥冥(昏暗)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茅屋顶太薄容易给雨淋湿,云雾密布天空很难敞开)。”这诗作于草堂刚建成的那年春天。新盖的茅屋顶尚且挡不住春天里的黄梅细雨,那末,又怎能敌得住秋天狂风暴雨的袭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约作于同年八月,就是写草堂给秋风吹破、给秋雨淋湿,他通宵不眠的苦况和感慨。
??
??这首诗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秋天的天空愈是辽阔,就愈能显出狂风来势之大。这么猛烈的风,当然就不仅会卷起屋顶上的几重茅草,而且似乎还能撼动天地。这样,诗人就以刚劲有力的笔锋,简括而生动地写出了秋风的狂暴,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之下的巨大惊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要求有安定的生活保障的强烈愿望。然后,他就接二连三地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不容喘息,既显出风力之大和情况的混乱,又显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正在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这一段每句押韵,押的都是平声韵,这就使得接连不断的韵脚产生急剧的节奏,有助于加强诗中紧张的气氛,而“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又仿佛令人感到秋风怒号,萧瑟满耳,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
??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诗人这样写道: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屋顶的茅草全给风吹散了,本来还可以再拣回来一些的,想不到又给顽童们拿走了。他们不仅拿走茅草还不把这些草当一回事,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害得我叫干了嘴唇皮也不理睬,这就更加可恶,更加可叹。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如果以为诗人是在极其认真地谴责他们,那还不能算是正确地理解了杜甫,理解了这几句诗。
??
??第三段写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写秋天黄昏时候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诗人把棉被形象的比喻成铁,在直觉上给人冰冷,僵破的印象,都在言外说明了棉被的陈旧,说明了诗人生活状况的窘迫。被窝冷,儿子不会睡,已经很难安宁了,何况茅屋又给秋风吹破,大雨下个不停,屋漏、床湿,屋子里没有一块干的地方,这叫人怎样睡呢!诗人好用“日脚”、“雨脚”这类形象的词汇。的确,这和“雨点”、“雨滴”等词比起来,“雨脚”不仅很形象,而且还富有情趣。往下一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长时期以来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目前的痛苦交错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渴望天明。可是,老天爷好像故意在捉弄人似的,渴望得越厉害,却越是迟迟不亮。
??
??末段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由目前的痛苦,联想到过去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又由个人的悲惨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的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且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长夜不眠经过苦苦思索,从切身痛苦中体验出来的极其伟大、极其宝贵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产生,对于像杜甫这样热爱人民、且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体验的诗人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表达出来就很真实,很有力量。感人至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这首诗才不仅像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还具有最重大最深广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进行现实主义的艺术塑造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
??但是,有了这样崇高、伟大的思想感情,要想将它们表达出来,写成感染力很强的好诗,那还需要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
??总的看来,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不少突出的成就,主要的有三点:
??
??第一点就是善于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茅屋给秋风吹破,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所见所感可写的当然很多。但是,诗人却有所选择,只是着重地写秋风如何吹破茅屋、卷走茅草;写小孩蹬被;写屋漏床湿这些事。写这些事好像意义不大,其实,这样写对于表现主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通过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使读者深刻地理解他的那种理想和愿望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在当时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如果不这样写,那么,这理想和愿望虽然本身很崇高、伟大,却可能由于缺乏生活实感,而显得多少有点枯燥,减弱了它们的感染力量。
??
??这首诗的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贯穿得也很好。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

乐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