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百度云: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想创业要做哪些准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2:37
或者说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12年苦读中外经济学经典,10年创业的艰苦磨砺,3年独立潜心著述,成就媒体奉为中国创业“圣经”的《民富论》。美国创业者及小企业发展的权威杂志《创业家》率先推荐,并摘编了《民富论》二万多字的核心内容,以专题报道方式向社会推介。该杂志中国版主编李彬及其编委会评道:“这是当今中国最具实用价值的经济思想,能讲出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给对不可能有第二个人。”

赵延忱:自强不息铸就《民富论》

从学子到商人再到学者,从对精神财富的渴求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再到精神财富的创造,赵延忱经过10年顽强攀登经济学巨人的肩膀,10年艰苦创业的历程,3年封闭状态的潜心思考,终于创作出了一部旨在引导人们成功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民富论》。
奇特的“完整”学历

赵延忱有着学者特有的细心与严谨,并将这种品质贯彻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采访中他向记者展示了整理好的、近十公分厚的“原件”:研究生考试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论文、企业的营业执照、纳税缴款书等等。

赵延忱属老三届初中68届中年龄最小的,小学只读了五年,跳级一年,中学读了半年就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继而上山下乡。下乡结束之后进入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不久,被吉化公司直接选拔到党校当老师,讲解马列经典著作。党校工作仅一年,党委就开始陆续给22岁的赵延忱戴起了“乌纱”。在党校除了政治教员,他还有三个行政职务,共青团工作委员会书记、党校校部委员、代理学员班副班主任。“四人帮”被打倒后,全国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刻影响了赵延忱。怀着对失去读书时间的痛憾和对知识的渴望,赵延忱决心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不走仕途,行学者之路。

1978年,赵延忱开始了向科学家目标进军的征程。阶段性目标是考取研究生,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为政治经济学。为了考研究生,赵延忱通过组织的帮助到吉林大学进修了一年半。进修结束之后回到党校,在为学生上课之余,开始为考研究生做准备。他规定自己每天挤出10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第一年由于外语成绩不合格未被录取。第二年由于组织需要放弃了考试。第三年终于考取了党校系统的研究生。但研究生仅读了一年,由于所学内容不能满足需要,毅然终止了学业。第四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因工作调动而耽误了入学。由此形成了赵延忱完整而奇特的学历:小学五年,中学半年,大学一年半,研究生一年。原本应以19年完成的教育却戏剧般的以12年结束了,留下了一个可能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的“完整”学历。

在吉林大学进修期间,他师从经济学家张唯达,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在连续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过程中,渐渐地,他对经济学不再神秘陌生,而且能融会贯通,评点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独立见解不断形成。他提出了从个人有效劳动的转化形式入手建立劳动计量标准的工资改革目标;从历史的源头与事实的联系中梳理邓小平改革思想产生与形成的基本线索;创造了高校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分析了北方城市供热难的症结并提出改进措施。这些研究成果都被广泛应用。大量的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使年轻的赵延忱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学者。

1988年,赵延忱工作调动到海南省委党校,在党校期间,由于授课的独到与精彩,学生们都喜欢听赵延忱的课,因此受到了时任海南省委党校校长理夫的赏识。一次给省委领导讲课,理夫点名让赵延忱讲,题目由赵延忱自定,本来安排的是半天,最终讲了三个半天。就在党校即将提拔其任学校教育长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就是这个举动改写了赵延忱一生的命运。

白手起家多次创业

1989年,赵延忱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离开海南省委党校下海,这是他第二次自己选择人生目标。

刚刚离开党校的时候,赵延忱很茫然,学了十几年的经济学,却不知道办公司需要工商局注册,更不知道发票与税务局是什么关系,就像学外贸的不会填报关单、学金融的没见过银行汇票一样。更令众人不解的是,年轻的赵延忱在经济学界已小有名气,还有令人羡慕的名誉和体制内优越的地位,何以要放弃?

赵延忱说,当他在为经济学大师们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震撼而陶醉时,也理智地看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有用吗?他说他曾被人找去给乡镇企业讲投资,面对几十双眼睛,他为自己讲不出有用的东西而愧疚,有浪费他人生命的负罪感。而在大学讲企业管理,总觉得学生心里在问“你搞过企业吗?”于是他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下海的头两年赚了300万,算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他说,人们以为我挺有本事,其实不然,我是利用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和市场两种价格和平共处的时机,抓到了短缺经济的尾巴。这哪里算得上经商的本事?充其量是抓到了机遇出奇兵,为产业投资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赵延忱又一次作出了别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在职工工资200元的年代,赵延忱靠搞贸易,每年可赚100多万,但他却歇手不干了,转向办工厂开发产品,进行创建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在他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概念、范畴都是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不能切身理解它、搞透它,读多少书都没有用!靠一纸任命去管企业,或在企业负责一个部门都难以真正懂得企业,惟有独立地创造一个企业,反复经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才行。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是他在读书时就有的愿望,是在钻研与讲授经济学和管理学过程中萌生的产业情结,是探索或试图创造有用的经济学思想的必由之路。令其估计不足的是,这产业投资之路是如此的艰难,如此的漫长,一干就是十年。

赵延忱先后在燃料化工、汽车配件和服装三个领域投资办厂。第一个项目是强化固体燃料,即一种无污染、热值高、使用方便的燃料盒。与台湾宏伟实业合作搞了个合资公司。但用赵延忱的话来说,叫作时髦是时髦,只是中看不中用。折腾了一年,近100万投资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