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石敢当英雄25集:中国国徽出自谁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0:45
好惭愧啊`国徽都不知道是出自谁手`

国徽采用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方案,本应是不争的事实。

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
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前,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专家就已着手进行国徽设计。
1949年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5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
也大约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了一个国徽图案,被要求修改并参加复选。经过清华大学教授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的协助,10月23日提出修改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后来又提出一个仿政协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国徽图案。这个方案与上述两个方案于1950年6月10日送到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常务委员会讨论。政协常委会对这三个方案均不满意,但对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表示肯定,决定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之一,设计国徽。
马叙伦、沈雁冰在1950年6月21日写出的《国徽审查组报告》中,对6月10日的这次会议有明确记载:“计得有仿政协会徽拟制的五个图案(张仃、钟灵方案--笔者注),亦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图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拟制的两个图案(林徽因、莫宗江方案--笔者注),一并送请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经常委会认为均未恰当,指示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进行讨论。最后,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形。此后,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竞赛。
6月15日,张仃拿出其新设计的国徽图案(张光宇、周令钊提供技术意见,曹肇基助理绘图)。
6月15日晚8时国徽组召开会议,讨论清华大学新绘制的3幅图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方案。
这次会议决定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中的两幅进行合并:“将梁先生设计的国徽第一式与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内容,请梁先生再整理绘制。”
6月16日,梁思成拿出新修订的图案,国徽审查小组再次开会,将这一方案与张仃方案进行比较。
或言张图美丽,或言梁图完整,而觉得两图都不理想。
由于一些评委又提出修改意见,梁思成再次组织人员修订图稿,这次的设计是以全国委员会国徽小组讨论所决定采用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内容之一,而设计的。
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
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上,郑振铎、张奚若、沈雁冰认为清华大学方案“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周恩来对清华大学方案评论道:“图下面带子联结一起,象征着工农团结。”周恩来与马叙伦提出,清华大学方案“金色和红色表现了中国特点”,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红红绿绿,虽然明朗,但不够庄严。”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国旗、国歌、国徽中选方案的褒奖问题。马叙伦认为清华大学中选方案(二图)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最初绘有天安门的方案(六图)改造而来的,提出褒奖时要重视这一因素:“二图与六图尽管体系性质不同,但二图的图样是由六图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初造意与描仿画下来的都不能不奖,给奖章纪念册都不成问题,奖金多少,望大家考虑。”
清华大学营建系获得了国徽设计一等奖,并领到了一千万元(旧币)的奖金,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生性耿介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时,认为国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上书毛泽东:“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术家……”。毛泽东主席同意了高庄的意见。
从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国徽模型的设计塑造工作,中央同意了高庄所作的国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徽终于诞生了
参考资料:http://www.oldbj.com/oldbj/bjview

新中国:国徽诞生记

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这枚国微并不是与共和国同步诞生的,它的酝酿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前夕,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草拟包括国徽在内的若干方案,对国徽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中国特征;二是形式要庄严富丽。在征稿启事发布后的一个多月内,收到国内及海外应征稿件112件,图案900幅,但无一令委员们满意。

时任新政协筹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回忆说:“征求了以后大家都不满意。因为这是做国徽不是做别的东西,不是画张画,是要制作一个模型。第六小组就请了张停和钟灵两位同志设计了几个图案,我们把它印制出来作为《国徽图案参考资料》发给所有的代表。但是征求意见后,大家都不满意,国徽图案就没有了。那么这次开国典礼的时候,持国徽的地方我们都设计好了,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办?大家研究后就决定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 1950年6月14日,政协一届二资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徽的设计再次被提上议程。会前,政协常委会决议采用天安门为国徽设计的主题内容之一,并邀请由画家红停先生牵头的中央美院和以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牵头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加紧压国徽的设计。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们都将自己对新中国的一腔炽热倾注到对国徽的精心设计中。

时任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成员汪国瑜回忆说:“我们11号成立小组以后到6月20号,差不多七、八天功夫做了几个方案。林徽因先生、梁思成先生都提出意见,说我们的国徽做出来以后,不是画一幅画,而是要制作下一个模型。因此把天安门简化了,不单是天安门,所有其它东西都要把它简化了,周围的环境都要简化掉。我们党的天安门有它的双重性。什么双重性呢?老百姓知道它过去是皇宫的大门,但解放以后我们在这里检阅过,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也是在天安门。可是不是在天安门城楼,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不是天安门城楼本身,天安门只是个背景。我们是这样来理解的。” 1950后6月20日晚,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确定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1950年6月23日,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摄制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

从共和国的领袖到具体的设计者,国徽凝聚着他们对新中国的一片深情。

国徽石膏制作者之一徐沛真说:“因为这是做国徽,不是做别的东西,很苦很累,那我不觉得很苦很累。这是愉快的,因为这是做国徽。” 1949年来,这枚庄严而富丽的国徽成为镶嵌在祖国母亲身上最耀眼的标志。

设计方案是:清华大学营建系

第一枚制作者是:沈阳机床集团退休工人、74岁的朱凤仪老人

首枚国徽制作者亮相

记者肖春平电自北京今报讯在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晚会上,第一枚国徽制作者、沈阳机床集团朱凤仪老人,和陈政高一样因为自己的城市而“风光”。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他走上舞台讲述了中国第一枚国徽的制作历史。

沈阳机床集团退休工人、74岁的朱凤仪老人说,1950年,他与厂内的十多名工人由师傅带领一起制作中国第一枚国徽。当年8月初开始制作,9月20日国徽正式制作完成,并挂在 了北京天安门前,如今54年过去了,由于质量好,国徽依旧挂在那里。

朱老介绍,我国首枚国徽直径约2米,是用纯铝制成的,由于铝轻的特点,符合高挂的要求,所以首枚国徽便选择了用纯铝制作。当时与我国首枚国徽一起制作的国徽还有很多,其中直径为2米的共有两枚,直径为1.5米的有25枚,直径为1米的有75枚。

在我国第一枚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后,朱老长达5年没再见到这枚国徽。1955年,朱老到北京开机床铸造行业会议,刚到北京,朱老没顾上做任何事,就跑到天安门城楼前,眼含泪水再看国徽。

“为什么我国首枚国徽会选择在沈阳制作呢?”主持人问。朱老称,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大的工业角度,还是从小的铸造技术角度,沈阳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选择在沈阳制作实属必然。

朱老1949年参加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在1992年退休后,仍在社会上教学生学习金属工艺,并持续5年之久。和朱老一起到北京的还有自己的徒孙徐建业。徐建业现为沈阳机床集团的工人,已经工作了13年。这次到北京,他带来了代表高精尖技术的银头像,也证明了新沈阳的工业地位。

设计方案是:清华大学营建系

第一枚制作者是:沈阳机床集团退休工人、74岁的朱凤仪老人

首枚国徽制作者亮相

记者肖春平电自北京今报讯在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晚会上,第一枚国徽制作者、沈阳机床集团朱凤仪老人,和陈政高一样因为自己的城市而“风光”。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他走上舞台讲述了中国第一枚国徽的制作历史。

沈阳机床集团退休工人、74岁的朱凤仪老人说,1950年,他与厂内的十多名工人由师傅带领一起制作中国第一枚国徽。当年8月初开始制作,9月20日国徽正式制作完成,并挂在 了北京天安门前,如今54年过去了,由于质量好,国徽依旧挂在那里。

朱老介绍,我国首枚国徽直径约2米,是用纯铝制成的,由于铝轻的特点,符合高挂的要求,所以首枚国徽便选择了用纯铝制作。当时与我国首枚国徽一起制作的国徽还有很多,其中直径为2米的共有两枚,直径为1.5米的有25枚,直径为1米的有75枚。

在我国第一枚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后,朱老长达5年没再见到这枚国徽。1955年,朱老到北京开机床铸造行业会议,刚到北京,朱老没顾上做任何事,就跑到天安门城楼前,眼含泪水再看国徽。

“为什么我国首枚国徽会选择在沈阳制作呢?”主持人问。朱老称,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大的工业角度,还是从小的铸造技术角度,沈阳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选择在沈阳制作实属必然。

朱老1949年参加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在1992年退休后,仍在社会上教学生学习金属工艺,并持续5年之久。和朱老一起到北京的还有自己的徒孙徐建业。徐建业现为沈阳机床集团的工人,已经工作了13年。这次到北京,他带来了代表高精尖技术的银头像,也证明了新沈阳的工业地位。

国徽采用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方案,本应是不争的事实。

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