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新圆明园门票价格:帮忙告诉我 三亚 的来历 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33:08

1.“说三亚是由“三丫”转来无任何历史依据。因此,任何没有历史依据的说法都应该给予纠正,不能以讹传讹。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从“古崖州”与“古三亚”隶属及演化的清晰脉路,和其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来看,我们发现其名称变化为现代“三亚”,不过是历史的演化延续而已。要为三亚这个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正名,更要以科学的态度了解三亚的历史与文化,科学地发掘和利用三亚历史与文化,绝不能戏说三亚的历史``````”。

2.三亚,黎语读da a,发音为a的黎语只有指人名或乌鸦,直译是“乌鸦田或a的田地”。这片地方称为田不足为奇,这里过去就有一大片盐田和稻田,连这里的黎族村庄也叫下洋田,这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就可能和三亚“市鸟”鹭鸶有姻缘了,三亚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鹭来过冬,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类生活在这里,却还有那么多白鹭飞过来觅食过冬,可以想象,过去这里人烟稀少,那这里岂不是会聚成千上万只鹭鸶、野鸭等禽类动物?场面会有多壮观!因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有大片的红树林。鹭鸶分很多种,有白鹭、夜鹭、灰鹭、苍鹭,还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鹭,个头,颜色和乌鸦相近。以前生活在这里的黎族人民不可能都知道这些鸟类的学名,也分不清,所以习惯上也会把类似的鸟类统称。现在还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鹭称做白鸭,而“鹭”“鸭”和“亚”本地话发音接近。所以,“三亚”也有可能是指“鹭鸶的田地”“鹭鸶的天堂”。果真如此的话,三亚又多了一个“鹭城”之称!
总之,三亚的许多地名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

3.三亚周边分布着一些黎族村寨:临春、下洋田、鹿回头、欧家园、红郊、东岸等。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当地黎语所称的一些地名经常会在前边加“luo”或 “da、na” ,黎语分五个支系,各自的发音有所区别,音译成汉语(海南方言)便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译成:落(落笔洞),鹿(鹿回头),六(六盘、六道),罗(罗蓬、罗郁、海罗、安罗)等;当地的黎族人民把田地称为“da 或na”,音译成海南话就是“三、那、扎或什”,在海南岛的民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为冠的地名或此类发音的黎族地区,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镇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天涯镇有那会、那练、那抗、那受、扎盆;凤凰镇有三用、三单、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田独镇有三公、三朗、三龙、甘什;海棠湾镇有三灶、什簇;其他市县的如:保亭有三道、三弓、什道、什胜、什奋、什邱、什玲、什那、打丘(打球),什群(打准),什月(打月),什龙(打龙)、大本;五指山有通什、格什;琼中有什晏、什乃、什插、什运````。

4.三亚只是个地名,曾用于村、河、港、市命名,其来历又与几十公里外的宁远河、藤桥河、大毛水、龙江水扯上什么关系?况且历史上三亚并非管辖这些地区。当时的州治所在地在如今的崖城,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大的多。早在秦朝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属当时南方三郡中的象郡,此后其建置先后演变为:珠崖郡、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废直隶州,设崖县。1954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西两河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那又为何称为“三丫”?翻开三亚地图一看更觉得奇怪,何来“丫”字型?而实际上,本地方言“丫”和“亚”的发音完全不同,所谓的同音指的是"海南普通话",并非当地方言。这种说法很勉强,经不起推敲,显然站不住脚。古人无法从空中俯瞰,更不会知道这么一大片的地方和“丫”字有什么关系?

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92年3月考古学家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沿海一带还发现古波斯人的墓群。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