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国语版全集:鸳鸯天生是一对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3:39
难道公母一样数量多吗?为何没有看到单独的

是的!!!!!!!!!!!!!!1

  名称:鸳鸯
  科属:鸟纲,鸭科
  特点:栖息于河谷、溪流、苇塘、湖泊、水田等处,属杂食性鸟类

  简介:

  鸳鸯别名官鸭,小型游禽。全长约40厘米。雄鸟羽色艳丽,并带有金属光泽,额和头顶中央羽色翠绿,与后颈的金属暗绿和暗紫色长羽形成冠羽,头顶两侧有纯白眉纹,在鸳鸯的翅膀上有一对栗黄色、直立扇形翼帆。鸳鸯尾部羽毛暗褐、上胸和胸侧紫褐色、下胸两侧绒黑,镶以两条纯白色横带。鸳鸯嘴部呈暗红色、脚呈黄红色。雌鸟体羽以灰褐色为主,眼周和眼后有白色纹,无冠羽、翼帆,腹羽纯白。相比之下雌鸳鸯就逊色多了。
  鸳鸯栖息于河谷、溪流、苇塘、湖泊、水田等处。鸳鸯属杂食性鸟类,平时主要吃草籽、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到了繁殖期就主要吃一些昆虫、鱼虾等小动物。
  鸳鸯虽然生活在水边,却营巢于深山中,选择高大的树洞筑巢、产卵和孵化。在这期间,雌雄朝夕相伴,十分恩爱。
  幽雅的体态
  鸳鸯素以“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禽”著称于世。这确实名副其实。众所周知,水中之鸟,色彩鲜艳绚丽如鸳鸯者,可称绝无仅有。在游禽、涉禽、海鸟等等上千种水禽中,有着鲜艳色彩的,还为数不多。鸳鸯鸟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了。鸳鸯虽然是一种小型野鸭,但它又是属于树鸭类,常常栖息在树上,在树洞里筑巢息居,在陆地— 上觅食。鸳鸯的头部和身上五颜六色,既鲜艳,又和谐。它的两片橙黄色略有黑边的翅膀帆羽,向上弯成扇形,在上百种鸭类中,它是最美丽的一个。鸳鸯的头上有红色和蓝绿色的羽冠。面部有白色眉纹,喉部是金黄色,颈部和胸部都是紫蓝色,两侧黑白交错,嘴鲜红,脚鲜黄,可称得上集美色于一身。可是游在雄鸳鸯旁边的雌鸳鸯,就不是那么漂亮了。雌鸳鸯一身深褐色的羽毛,毫无其它颜色,令人感到好比是一位朴素的村姑跟在一个花花公子后面。雄鸳鸯色彩鲜艳,有利于招引雌鸳鸯,而雌鸳鸯朴实无华,则有利于传种生育。
  “痴情”的象征
  在民间传说中,鸳鸯是“痴情”的象征,传说一对鸳鸯总是永不分离,终生相守,如果有一只不幸死亡,另一只将终生“守节”,甚至抑郁而死。人们常常用鸳鸯鸟的“双栖双飞”来形容恋人间的形影不离,忠贞厮守。实际上,鸳鸯平时不一定有固定的配偶关系,只有在配偶时期才表现出那种形影不离的亲密姿态;在繁殖后期的产卵工作中,雄鸟并不过问,而是完全自顾自。抚育幼雏的任务,完全由雌鸟自己承担。即使有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会“守节”,而会另寻新欢。
  分布与食性
  鸳鸯基本上属候鸟,每年三月底至四月初往北飞,到东北和内蒙古的某些地方去进行繁殖。九月底、十月初又开始南下,到华东、华南一些地方去越冬。在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少数鸳鸯是留鸟,终年留居当地,在那里繁殖生活和栖息。它们的巢一般都筑在天然树洞中,间或也有筑在石壁岩隙中的。孵化期约一个月左右幼雏在夏天出窝,大小与雏鸡差不多,全身披着黄褐色和乳黄色的绒毛,很快就能随着母亲到附近的溪流或水田中觅食。它们的食性较杂,既吃小鱼小虾和昆虫一类动物性食物,也吃稻谷、野果、草籽一类植物性食物。小鸳鸯成长很快,到了深秋时刻,在北方出生的小鸳鸯便能跟随鸳鸯大群一起南下越冬了。吉林长白山北麓的头道河是最著名的鸳鸯繁殖地,被称为鸳鸯河3而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的白岩溪,,则是著名的鸳鸯越冬地,被人们称为鸳鸯溪。这条长十一公里,宽五十多米的鸳鸯溪,每年都有上千只鸳鸯到此过冬,这里已经被划为“鸳鸯鸟自然保护区

爱情的象征—鸳鸯

余夫

鸳鸯,又叫匹鸟、官鸭等,自古被人们当做爱情的象征。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基于人们对鸳鸯的这种认识,我国历代还流传着不少以它为题材的,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韩 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时宋国有个大夫名韩 ,其妻美,宋康王夺之。 怨,王囚之。 遂自杀。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愿以尸还韩氏,而合葬。王怒,令埋之二冢相对,经宿,忽有梓木生二冢之上,根交于下,枝连其上,有鸟如鸳鸯,雌雄各一,恒栖其树,朝暮悲鸣,音声感人。

鸳鸯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此情此景,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翩蹁联想,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杜牧有“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有“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以及“只成好日何辞死,愿羡鸳鸯不羡仙”,“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等等。崔珏还因一首《和友人鸳鸯之诗》:“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采莲无限蓝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而名声大振,被称为崔鸳鸯。

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其实这只是人们看见鸳鸯在清波明湖之中的亲昵举动,通过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将自己的幸福理想赋予了美丽的鸳鸯。事实上,鸳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成对生活的,配偶更非终生不变,在鸳鸯的群体中,雌鸟也往往多于雄鸟。

返回鸟类的“爱情观”
--------------------------------------------------------------------------------

金羊网 2002-12-27 14:54:16
www.ycwb.com

何百源

有一次,和几位朋友在华东某市的一家“野味餐厅”进餐,在笼子里竟然见到有“野鸳鸯”,标价自然不菲。我告诉朋友,鸳鸯是不能捕捉和食用的。朋友不解,问,是否因为它是爱情的象征?我说,不能捕食是因为它是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鸟类。至于“爱情的象征”一说,大有商榷的余地。

据典籍记载:“鸳鸯雌雄配对,总是成双成对生活在一起,生死相随,白头偕老。”也许正是由于它们喜欢双双戏水、相依相偎的习性,使人们将它作为夫妻恩爱和坚贞爱情的象征。晋代崔豹的《古今注》,在介绍鸳鸯时说:“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于死。”明代《淮安府志》也记载了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十月间发生在江苏盐城大踪湖上的奇事,说是当时有个渔夫射到一只雄鸳鸯,宰杀后放在锅里烹煮;雌鸳鸯跟定了渔夫的船,哀鸣不肯离开,待渔夫刚揭开锅盖,它就投入沸汤而死。

其实,通过动物学家的长期观察,发现鸳鸯不是终身配偶,更谈不上白头偕老。这当中主要是雄鸟对爱情的不忠。原来,鸳鸯是候鸟,每年9月份就从北方结队飞向南方,并在南方内陆的溪流湖泊中栖息繁衍。但当雌鸟忙着生儿育女时,雄鸟却飞走了。被遗弃的雌鸟孤独地选洞做窝,孵化小鸟。通常一窝养8只。待到幼鸟嗷嗷待哺,只有母鸟日夜操劳喂养。而作为父亲的雄鸳鸯,却一直不再回到这群母子身边。

从以上事例看,不能一概而论否认鸳鸯的“爱情观”,只能说明雄鸳鸯是“伪君子”、“负心郎”。

笔者在云南省从事林业勘察工作时,见到过双角犀鸟。这是一种体长将近1米(指从鸟嘴至尾羽长度)的大型鸟类,体重估计至少有五六公斤,活跃于西双版纳干燥森林中。它有一个象牙色弯曲如镰的大嘴壳,因似犀角而得名。它的颈和肚皮上的羽毛是白色的,其余的羽毛黑得发亮,翅膀上有一块显著的白斑。它飞起来时,发出“咯啊!咯啊!”洪亮的叫声,翅膀鼓动山风震撼山谷,所到之处,小型鸟类望风四散惊飞。

据当地居民说,雌雄犀鸟之间和睦相处,一起在高大乔木的树洞中营巢。开始产卵时,雄鸟在洞外护卫,防止其他动物偷袭;雌鸟则用自己的排泄物和泥土掺混朽木等,将洞口堵起来,雄鸟也从外部协助,用湿土和果实的残渣把洞口封得更完整些,只留下让雌鸟能伸出嘴来的一个长方形小孔。雌鸟在洞中专司孵卵之职,而雄鸟就辛勤地出外寻找食物(果实、昆虫等),衔来喂饲雌鸟。直至孵出小鸟后,由母鸟与小鸟一起用嘴啄破洞口封泥而出,“合家团聚”。倘若在孵卵期间,雄鸟在外出寻觅食物时发生意外而身亡,这时的雌鸟本来完全可以啄破洞口封泥,飞出洞外谋求生路,但它从不这样做,而是让自己和未出世的幼雏饿死在巢中,以此殉情。基于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爱情悲剧”,当地老百姓将它们称为钟情鸟。

当然,以上仅是鸟类繁衍生息过程中的生活习性,拿人类的感情去解释不尽合理;退一步说,即使犀鸟的这种种行为是有意识的表现,也不值得人类去效仿,更不应为了“坚贞”的美名而付出牺牲两代人的代价。
读者有心:鸳鸯的别称和别解
--------------------------------------------------------------------------------

金羊网 2004-06-23 14:55:39
www.ycwb.com

作者:严承章

贵版6月2日《在天愿作比翼鸟》一文,介绍了鸳鸯的习性。鸳鸯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鸟,雄性羽色绚丽,头后还有赤、紫、绿等色羽冠。旧传鸳鸯雌雄偶居不离,遂有“匹鸟”之称。“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因羽毛文彩艳丽又称“文鸳”:“芦叶青青水满塘,文鸳晴卧落花香。”(《渊鉴类函》汪广洋诗)。又因形影不离称节木鸟、相思鸟。明李元《蠕范·物匹》记:“鸳鸯,黄鸭也,匹鸟也,节木鸟也,相思鸟也。”鸳鸯又因喜游于河道曲折处的静水中称河曲鸟。如晋陆机《拟古诗·拟东城一何高》:“思为河曲鸟,双游丰水湄。”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又称黄鸭。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以鸳鸯比作夫妻,如唐温庭筠《南歌子》云:“不如从嫁与,作鸳鸯。”西汉司马相如《梦歌》云:“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等等。

鸳鸯还有别称,如指兄弟:“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艺林。”晋人郑丰《答陆士龙书》四首之一题名《鸳鸯》,其序文有云:“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此鸳鸯乃比喻陆机、陆云兄弟俩。

顺便提一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鸳鸯蝴蝶派”,乃兴盛于清末民初的文学流派,因该派作品惯于描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而得名。此鸳鸯乃指情意缱绻、缠绵悱恻之男女也。

不是那么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