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如何切换信号源:袁术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30:11
在三国演义里,前期好象还很牛的,甚至比袁绍都牛,怎么没见他有多少部下,或者有什么很厉害的谋士呢?不会是因为仅仅是兵多吧。

三国风云中的人物层出不穷,有英雄,也有豪杰,有国贼,也有草莽,这个时代似乎用单纯的好坏二字进行任务的评价太笼统了,因为乱世首先就是个“乱”,世道一乱,心思不同的人就多,各种各样的心思一多,彼此就注定不能融合,这样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往往性格是复杂的,心态是复杂的,动机也很复杂。
  本文来说说一个身份地位不低,但是还想更上一层楼的人物----袁术。袁术的出身算是早期枭雄里最高的,“四世三公”这个名爵比袁绍硬气,因为袁绍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出。借着自己良好的出身,袁术爬得很快。

  《三国志》: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这个“以侠气闻”的概念似乎不该理解成“有侠义之气”,应该理解为“敢做事”才比较符合袁术的性格,后面的各个举动来看,袁术真是够“以侠气闻”的……经过推荐选拔以后,开始了仕途之路,对于四世三公这样的身份,也许不需要有政绩,(有政绩的话史书上也不会不写明的,而且袁术的极端处世方式想做点政绩也难……)那时候的汉代已经不想样子了,各个官员同僚比较重视的是靠山思想,这样的人,你明明知道搬不倒他,就收起疾贤妒能的嘴脸来,给自己将来谋条后路。至于“除郎中,历职内外”,几乎就是仗着威望在官场上“平趟”。这样的人对于仕途最缺乏的就是对于“险恶性”这个概念的认识,一帆风顺的道路,得之过易的收获,自然使袁术有了种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这一切都是家族所必备的,永恒的,所以他永远是个膏粱子弟,不懂得群雄逐鹿的时代有多么残酷……

  董卓进京之后,对这位四世三公依然很重视,任命他做后将军,董卓这个人对待皇帝怎么样,暂且不提,反正在对待朝野大臣的态度上还是有一个可取之处,就是收取名望之士,请也好,要挟也好,反正是重视。因为自己作为外兵进京,首先是要名正言顺,拉拢名望之士归附自己算是相对明智的。而袁术此时也不傻,对于董卓的险恶用心比较冷静,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参加的讨伐董卓的义军。对于义军来说,袁绍和袁术的名声一样是块响亮的招牌,毕竟在帝国时代,这样有声望的人不管实际能力如何,都能够是一方的行动相对合理化。后来袁术得到了一个本可以使起人生有很大转折的机会------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袁术鬼使神差地占据了这个“户口数百万”的根据地,这个富足之地在手,袁术就有了,在乱世与群雄争锋的资本,但是袁术只是把他当作了继续做天之骄子美梦的地方,骄奢淫欲的他把一切的不可能当作可能,南阳之地闻袁字丧胆,他用数百万冷落的民心换来了他骄子之梦的延续。

  《三国志》: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

  目空一切的袁术并不懂得政治,对于这个群雄并举,早看不得谁人一家独大的时局一点也不了解,拙劣的政治手段让他处处受敌,竟然弄得罪了和自己同出一门的袁绍,落了个兄弟皆不相容的恶名,这样的时代,名声一旦臭了,怎么取信与群雄?怎么能得到民心?怎么立足与时代。对于袁绍的态度,袁术显得是那样的轻蔑。也许在袁术的眼里,他总是能够找出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成为自己嘲笑别人的资本。袁术的脾气很好琢磨,就是目空一切;同时也是那么的匪夷所思,就是总是做一些让别人嫉恨自己的事情而不察!和袁绍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又做起了席卷天下的美梦,和孙坚联兵突袭刘表,赔上了孙将军的命之后,无能的袁术黯然退兵,那个时代是很容易睚眦必报的,这个莫须有的举动得罪了当时完全可以为其后援的刘表,把这个一直积蓄势力的得力助手推向了袁绍,成了“与虎为邻”的孤军。

  《三国志》: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攻打刘表的仗败北后,袁术的气焰依然没有任何退减,他总觉得在别人的眼里,他还是人见人怕的老虎,竟然发兵直取陈留,去单挑势力日趋壮大的曹操!以曹操的心计来看,把本可以满赢的仗巧打,先去联结袁绍,一来是减少自己地盘兵力的亏损,二来就是直接使袁氏兄弟从亲属变成了红眼的死敌,可谓一箭双雕,不喑时局的袁家人被曹操足足地涮了一道。袁术被杀得大败,带领着残兵败将逃到了九江,由于无敌安身,袁术开始使用武力,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占领了扬州,随着自己继续占领了豫州、司隶等地盘,眼见势力在一副“假繁荣”般的扩大,袁术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开始了继续自己狂妄的本性……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眼见得汉室江山岌岌可危,作为几世臣子的后裔的袁术,不仅不为国家前途忧虑,反而打起了自己的主意!召开全体会议,想通过自己的声望和强奸的民意把自己弄到“众望所归”的皇帝位置!众人听到这个在当时社会很大逆不道的主意后,都是“莫敢与对”。也许是对于这种想法的惊惮吧!最后会议弄了个不欢而散。

  《三国志》:兴平二年冬,天子败於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於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

  随着议案没有被通过,袁术变的穷凶极恶,到处联络诸侯势力,想通过他傲人的地位来达成这个急功近利的目的,却四处碰壁,落了个人人喊打,先是被孙策大骂了一通,又去联络吕布,结果把吕布直接推向了曹操,气急败坏的袁术领兵攻打吕布,结果被杀得打败……但是袁术对于皇权的执著丝毫没有减退。

  两年后,袁术终于忍不住了,胡乱攀扯出了个理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位期间,袁术只是把这个皇帝位置当作满足自己糜烂生活的资本,在他的眼中,没有百姓的疾苦和忧患,他的势力范围内,连年饥荒,竟然发展到了人民相食的地步!面对这样的时局,袁术根本不理不睬,只是继续穷奢极欲,坐吃山空!

  《三国志》: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是很对的,袁术这一做法招来了曹操举大兵的征伐。这是一个伐“至不仁”的战争,所有旁观者都在拍手称快!面对曹操的进攻,袁术孤立无援留一部分兵死守,开始了四处窜逃的生活。由于伤众,没有一个人去伸出援手救应这个大逆不道的国贼,不知道当他逃窜到了灊山,面对昔日旧将陈蓝、雷薄的“拒签”时,心里是否有些酸酸的?

  《三国志》: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於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万般无奈之下,袁术又拉下脸来恳求自己的哥哥,把玉玺作为交换自己性命的代价,要让那个自己一度蔑视的哥哥袁绍做皇帝,在路上,被刘备伏击,体无完肤的他连照面都不敢跟刘备打,迅速望南逃窜。最后杨州落到刘勋手下,而后又被孙策智取。妻子流落江东。孙家没有把事做绝,给了袁家后代一个相对算是不错的结果……

  在江亭,身心俱疲的袁术终于死了,而且死得很难看,求蜜水而不得的那种屈辱对于袁术这种虚荣心很强的人来说是那么的痛,但是袁术应该想想,整整一个淮南渔米之乡,被你两年之你弄的面目全非,颗粒无收。那些冻尸饿殍的债,你死一次是否就能还清?

袁术本就是个垃圾,色厉内荏,还很自私,不懂得审势度势,穷凶极恶,心胸狭窄,最后居然是被气死兼饿死的,可笑可悲,他能成为军阀割据的一支力量就是靠了他的出身他的家庭。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阳(今商水县)人。出身于大官僚家庭,袁绍之兄,东汉末年大豪强之一。

袁术少时以侠气闻名,由于出身于官僚世家属纨绔子弟之列,所以经常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董卓时,官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欲废皇帝自立,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畏惧董卓之祸生,出奔逃往南阳,占有南阳之地受刘表之荐封为南阳太守。与此同时,刘袁又荐孙坚为豫州刺史,袁绍派周昕夺孙坚豫州之地,袁术击败周昕。袁绍欲立刘虞为帝,袁术坚决不同意。于是其兄弟生隙,各结私党以相图谋。袁术结交公孙瓒,袁术联结刘表。袁术对公孙瓒曰:“袁绍是吾家奴也,非吾袁氏子!”初平三年,袁术遣孙坚击刘表,孙坚战死。公孙瓒使刘备与袁术合谋共击袁绍,袁绍则与曹操联合共击刘备袁术,刘备与袁术皆败。袁术引其余众奔九江,夺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刺史之衔。

兴平二年,袁术生称帝之心。他大会群下对之说:“今日海内鼎沸,刘氏微弱,我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因而我欲应天顺民,众位意下若何?!”众人皆不敢对,于是他自称仲家,郊祭天地,称起了皇帝。此后他遣使以帝位告知吕布,并为其子聘吕布女为妻。吕布不应,袁术怒而征之。后曹操率兵讨之,术大败。袁术败后兵弱将死人心离散,加之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袁术以10万斗给部将舒仲应为军粮,让其抗击曹军。舒仲则净其粮食尽皆分给了饥民。袁术大怒,布兵将设刑场斩之。舒仲应曰:“当知必死,故为之耳。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也!”袁术怒曰:“足下独欲享天下之重名,而不与吾共之也!”遂杀之。

就这样,由于袁术穷奢极侈,贪婪地搜刮民财,使生灵涂炭,尽失民心,被曹操击败而无处藏身。兴平四年,他焚毁宫殿复归袁绍,袁绍不留。他欲去青州袁谭处,曹操派刘备阻之。袁术不得过,只好复还袁绍处。6月,因愤慨结病而死。

他是很牛 。你想看他的介绍。去正史看 应该能找到。但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他要突出。要有重点的。他重点在三国上。而且还超级偏重留皇叔他们。。

其实他压根儿就没牛过,兄台看的是否真的是《三国演义》?只是孙策借兵才正面的描写了他一点,不过两三页,如果兵多为什么只给孙策3000兵马,要不是太史慈和他主君不和,孙策真够呛.

其实他压根儿就没牛过,兄台看的是否真的是《三国演义》?只是孙策借兵才正面的描写了他一点,不过两三页,如果兵多为什么只给孙策3000兵马,要不是太史慈和他主君不和,孙策真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