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欣的手机号是:什么是 感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56:55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个感性的人”。开始不理解以为感性与性感是一个意思,后来听一些美丽的女子也这么说,于是惊讶——她竟敢直言自己性感而不脸红。后来知道“感性”不是“性感”。
说道感性,我首先联想到“感性认识”这一词,在这个词里,感性起副词的作用修饰认识,而前面人们用感性一词明显是形容词性的。后来根据说话人的前后话的意思推想,感性也许是与理性相对的词。一个人说自己感性实际上是说自己感情丰富,爱感情用事,有时不理智,不“理性”。
现在流行感性,人们喜欢说自己是感性的人——感情用事,依靠直觉就可有恰当的反应——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可以说他们自觉自己天生有能恰当处事的能力。
我欣赏在感情上感性的人,他们有感情,且感情强烈。但我并不推崇过分的感性,更反对刻意追求感性,以至装作感性。随着人的成长,人生的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应当更理智,更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人不应当自觉自己感性而美,相反应当为自己的不理性不成熟而自醒。一个人感性说明他还年轻,一个年纪不小的人感性说明他有童心。在事业上我认为感性只会坏事。遇小事可感性,遇大事必须理性。
拿破仑是个爱冲动的人,他的言语有感染力,感情丰富,甚至动作都很猛烈,以现代人的眼光他是个感性的人。但在即将他到达权利的顶峰时,有一个傍晚,拿破仑独自外出散步,他走了很长的路,低着头,没有言语。自那晚以后,拿破仑变成了一个寡言的人,而他也到达了权利的顶峰。他更理性了,现实是要求理性的,否则只有失败。
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年轻时他放弃日本军校的学业冒险逃回国参加革命,在上海亲自搞过暗杀,陈炯明叛变时他冒死登上孙中山乘坐的军舰与孙中山共生死,后孙中山任命他为黄埔校长,他竟不太情愿,嫌此职无前途,经孙耐心规劝才肯就职,后来的经历中,蒋介石经常遇到挫折就耍脾气、撂摊子,几次回家不返,孙中山则慈父一般写信规劝,讲明道理,劝他回来。以现代人的眼光蒋介石是个感性的人,爱冲动,不计后果。后来,特别是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完全变了,大家对历史都清楚,他可是并不感性。
其实,我们都是小人物,感性一点无所谓,但不要以感性为荣。
心理学上,人的认识层次从感觉到知觉,再有记忆和思维。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心理阶段上。只讲感性而不讲理性其实是一种懒惰,甚至是一种无赖行径。
我认为在情感上年轻人感性一点则显纯真,中年人感性一点则显多情,老年人感性一点则显可爱。而在事业上年轻人过分感性则幼稚,中年人过分感性则可笑,老年人过分感性则可悲。

感性

gǎnxìng

[perceptual]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难道理智会屈服于单纯的感性吗?

感性认识

gǎnxìng rènshi

[perceptual knowledge]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看“理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理性就是遇到何事都思前想后,深思熟虑,这样往往错失许多美好的良机;而感性就是凭直觉行事,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完全不考虑后果。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时候该理性一点,有时候又该感性一点,理性和感性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掌握了一个度就OK了。

简单来说 感性就是以感觉为性格 理性就是以理智为性格
理智和感觉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甚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比如感性上来说 我是十分不喜欢学习的 理性上却必须坐下来学习````555555555555我好凄凉啊

心里性感就是感性咯~~

感性是与理性相对而言的吧!感性应该是率性而为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