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戍区警卫七师:语文是百科之母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1:49
有人说:"语文是百科之母"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语文是百科之母,数学是百科之父。历史是语文的姥姥。

语文是百科之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包罗万象,浓缩人生。

一、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交际的工具

这是不容置疑的,却也是熟视无睹的。如南方人经常将“解放”说成“改放”,熟悉方言还可理解,有时方音加上错字,就令人如读天书了。如将“改放”错写成“政放”,“解放”—“改放”—“政放”,每步只错一点点,最终的结果就无法理喻了。因此,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思维和交际的能力这一提法绝不是多此一举。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鲜活的。学生喜欢读潮流杂志和畅销书而不喜欢读课文,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有资料说,非华语国家的学校在教汉语时,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教材,组织学生每日观摩学习。这应该值得我们借鉴。既能了解把握时事,又能学习标准规范新鲜的语言,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语文是百科之母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辞,但不知有没有人想过:母亲生而不养,又当如何?在我看来,所谓“百科之母”,就是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所表达的定理、公式、事实、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理解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思想表述出来。学习、掌握、表达的过程都离不开语文,而通过语文(有时加上必要的操作)就能理解和表达这些知识。“百科之母”常见诸人们的口头,却让人“爱”不起来。教“百科之母”的人,连“百科”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科学常识、社会常识都不能认知,还能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推崇备至吗?也许,我们真该在语文课堂上问学生:昨天地理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孔夫子不知道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何者离我们更近,你们知道了吗?

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不是吗?“《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们听到过哪一个学科的哪一部著作能有这般殊荣?语文确实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文化。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达了殖民统治之下不能使用母语的悲愤,这时的“语文”身上已凝聚了爱国之情与丧国之痛的巨大情感力量。当代犹太人复国之时的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发掘整理已消亡数百年的希伯莱语,以重聚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第一大国加拿大最大的魁北克省,就是因为英语族群和法语族群的不和而长期闹独立,全民公决时仅以微弱的多数保持统一,而独立运动仍在继续。其实语文本身就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资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倒是一些教师刻意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却味同嚼蜡,令人生厌。除此之外,语文还体现着流行新知。千禧年、伊妹儿、寻呼网络、虚拟世界、WTO……在大街上已经铺天盖地。我们的课堂教学跟上时代的脚步了吗?学生问:“谁为汝多知乎?”我们情何以堪?

总之,语文是鲜活的交际工具,要重视实际的运用和现实的评析;语文是“百科之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发挥,不可画地为牢;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绵延不绝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流行新知。语文需要用心去感悟,去把握,去积累,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