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做红军传人演讲稿:国内有辛弃疾的坟冢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44:45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晚年死于何地

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现金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早年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为掌书记,后率师归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扶使。力主抗金,遭佞奸排斥,郁愤归陷,卜居上饶带湖与铅山瓢泉。晚年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终不得志,赍志而殁。他才华横溢,填词600余首,今存词集《稼轩长短句》。

悲怆辛弃疾

毫无疑问,宋词大家辛弃疾,是以其炽热的情感、崇高的理想、英雄的悲壮与绝望、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兼婉约深曲、清新质朴的格调交织扭结,从而形成瀑布般一泻千里的冲击力,牢牢地笼住了无数辛词爱好者的心,并占据了华夏文明史中的一个耸入云霄的巅峰。
是的,关于辛弃疾,我们的认识与理解是从他豪气勃发、英雄悲壮、精彩绝伦的词篇开始的。然后,循着他生命的轨迹由此及彼地扎进浩荡的宋史,闯入辛弃疾所处风起云涌的时代,会在惊讶于辛弃疾文韬武略的瞬间,被他史诗般英雄的人生以及悲怆的生命结局所震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区。从小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外,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较少得到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他身上,又隐含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这,也许就是日后他悲怆人生之根源所在。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时,北方暴发了以汉人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随机响应,啸聚两千山东义士,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并随后投奔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密使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怒不可遏,遂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将叛徒交与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其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踏了上抗争与沉沦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
辛弃疾南来后,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批驳悲观论点,陈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这显然与辛弃疾抗金复国的理想与雄心壮志大相径庭,然匹夫之勇如之奈何,满腔热血只换得“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念奴娇》)的尴尬境地。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内心越发压抑、痛苦。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之时。终因桀骜不驯、豪迈倔强的性格难以融入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而受投降派弹劾、免职,隐居江西上饶带湖。后因带湖之宅毁于火灾,遂举家迁居铅山瓢泉(1196)。
开禧二年(1206)九月十日,辛弃疾满载遗憾与无尽的乡愁,在远离故土的瓢泉居所大呼“杀贼”数声而去(享年六十八岁),将一生的悲愤与报国之情留在了身后六百余篇不朽词作之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
多么的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古往今来,我们脚下的土地历经无数兴亡事变。有多少英雄豪杰风光一时炫耀一世,但随星转斗移,无不浮华尽灭,碾为尘土。有几人能像辛弃疾为后人留下如此感召力的千古名句如此星子一般闪亮的珍贵词篇。
只要打开雄浑如山壮阔如海的《稼轩词》,只要我们用心吟诵过稼轩老人那滴血的词篇,便能切身感受到辛弃疾那博大的胸怀中所隐含的对朝廷畏缩无能的悲哀,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
当历史的轮毂从记忆的心头吱吱呀呀地碾过,当我们用智者的眼光去扫描过辛弃疾以英雄自许、不甘沉沦的心灵,这悲哀便更显怵目惊心。
辛弃疾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是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度过的。二十年中虽被朝廷两度起用却又两度在奸臣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所受的精神打击无疑是沉重而致命的。但这并没有就此泯灭辛弃疾的报国之心。在存世的六百余首稼轩长短句中,《带湖之什》、《 瓢泉之什》各占了一百七十多篇,是全部辛词的近三分之二。这其中虽不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等灵感翻飞的田园恬静之作,但诸如:“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等忠贞爱国,忧心时事的情怀仍大量充斥于他的词作之中。
辛弃疾一向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曾经跃马横刀、驰骋沙场、威风八面的抗金英雄,他的心不可能平静如止水,他的思想深处不停涌起滔天波澜,时而为理想激动,时而为现实愤怒,时而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时而把酒临风、仰天长啸……
瓢泉作为辛弃疾的最终归宿,映下了词人晚年的凛凛风貌,诞生了辛词中大量的名篇佳句。优美的瓢泉山水,闲散的乡居生涯,并未消融词人的爱国热忱,即使在醉梦之中也不忘统一大业,其间所发出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烈吟啸,当为千古绝唱。酣醉中的辛弃疾于怒剑中看到了自己梦幻般的青春在塞外的漠漠黄尘里,演绎着最为壮观也最为苍凉的秋景。马疾、弓劲,鼓角争鸣,把自己的精神、青春乃至整个生命于辽阔中于战火纷飞中绝对地放逐,多么的畅快淋漓。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只可怜白发生。”啊!辛弃疾,他应该是在瓢泉,是在某个狂醉的夜晚的那个瞬间里顿悟似的感觉到自己的衰老,感觉到了命运的悲凉、无情和世事的无奈。于是剑回鞘,光回灯,青春回到记忆里,自己回到醉意中。也许,他在中国文学史上那高山仰止的地位,正是因了瓢泉,因了这一酩酊大醉而成就的吧。
开禧三年(1207),悲愤忧郁的辛弃疾终于不敌命运的折磨而一病不起。
其时,南宋北部战火正酣,边防岌岌可危,朝廷于万般无奈中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复以兵部侍郎之职请辛弃疾出山收拾残局,无奈辛弃疾已病入膏肓。诰命达到瓢泉之时,辛弃疾已忧愤而殁一年多了。
可恨的是,辛弃疾不仅生前屡遭投降派、贪官污吏的诬陷、弹劾,死去数年以后,仍被加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追削爵秩,夺去从官恤典。乃至家人亦受诛连,自瓢泉匿逃福建等地避难。从此清逸雅致的瓢泉人去楼空,只剩得一座孤坟伴守英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墓安葬于他最爱的瓢泉附近。
辛弃疾墓端端圆圆地坐在瓢泉之西陈家寨阳原山腰。
这一坐就八百年。八百年风雨沧桑啊!放眼望去墓已是斑驳陆离,字迹模糊。但依稀可见墓前仿石廊柱上郭沫若生前所题“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千古名句,仍然透视出墓主一生的坎坷与耿耿风骨……
她让所有不吝跋涉之苦的凭吊者知道:
这里埋葬着一个孤独、悲怆、英雄但永不哭泣、永不沉沦的灵魂。
我们因此相信辛弃疾——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仍然一身正气、鲜活地站立在一个曾经的历史最高峰。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
??
??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父文郁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
??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
?? 由济南府保荐赴燕京参加会试,虽然落榜,但给了他侦察北方敌情的机会。
??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
?? 二次参加会试,借机进一步了解敌情。
??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
?? 祖父辛赞在本年逝世。
??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
?? 利用金兵南征,后方空虚之际,发动二千多人在济南以南举事,后归青州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
??
??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
?? 正月,耿京命辛弃疾,贾瑞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南京,当天被赵构召见授右承务郎之职,命其联络义军南归事,回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率五十骑勇闯有敌五万之众的金营,生擒张安国并使数万人归正,率众急进渡江归宋,南归后,授江阴签判。
??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
?? 向孝宗进名篇《美芹十论》,改任广德军通判。
??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
?? 任建康通判,与史正志,叶衡,韩元吉等往来,开始诗词创作,并确定了长短句的写作的方向。
??
??一一七○年(宋孝宗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
?? 在延和殿受孝宗召见,进《阻江为险须籍两淮》和《议练民兵守淮》两疏。召对后,任司农寺主簿。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提交给丞相虞允文。
??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
??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知州,此地因连年天灾兵火,城郭萧条,辛弃疾到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变过来,在滁州建繁雄馆,奠枕楼。再次写奏议上朝廷,但得不到朝廷的响应。
??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
??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参议官。
??
??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
?? 秋冬之交,叶衡拜相,辛弃疾因他推荐被皇帝召见,任临安仓部郎官
??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六岁
??
??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七月,赴江西,秋,赖文政投降,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
??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
??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
??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
??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冬,江陵军统制官率逢原为祸一方,辛弃疾上疏要求惩处,但率在朝廷中有后台襄助,朝廷以双方不能协调为由,将辛弃疾调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
?? 暮春,改任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以后成为终身好友。下半年,改任湖北转运副使。
??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
?? 三月,改任湖南转运副使,自湖北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千古绝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 向朝廷进(论盗贼札子)
??
?? 秋,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岁
??
??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农民的乡社进行整顿,创建湖南飞虎军。
??
?? 冬,改任右文殿修撰,隆兴府知州兼江西安抚使,时隆兴府大旱,辛弃疾到任后立即开展救荒工作。
??
??一一八一年(淳熙八年)四十二岁
??
?? 七月,因救荒有功,升为奉议郎。
??
??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命名为“稼轩”,从此以稼轩为别号。
??
??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弹劾,被削职为民。
??
??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新居。
??
??一一八二年(淳熙九年)四十三岁
??
?? 闲居上饶家中。
??
??一一八三年(淳熙十年)四十四岁
??
??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陈亮随后被诬下狱。
??
??一一八五年(淳熙十二年)四十六岁
??
?? 与信州守郑汝偕交往,酬唱甚多。
??
??一一八八年(淳熙十五年)四十九岁
??
??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
??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的期思渡修建了一所别墅,取附近一清泉为飘泉,附近是著名的鹅湖山,山下有鹅湖寺,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在此进行过哲学辩论,是学术史上的胜地,稼轩常和友人去鹅湖游憩。
??
?? 冬,友人陈亮来访,稼轩与他同游鹅湖,共饮飘泉,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二人唱和五首〈〈贺新郎〉〉,光耀千古。此后,书信来往,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
??一一九二年(绍熙三年)五十三岁
??
??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上任。
??
?? 九月,原福建安抚使死,稼轩代任,至年终。
??
?? 在福建时 ,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并向他征求治理福建的方略。
??
?? 向朝廷上书,建议推行经界和改变盐法。
??
??一一九三年(绍熙四年)五十四岁
??
??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相见,到杭州,陈亮特来相见。
??
?? 被皇帝召见,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重视,奏对后,留在朝廷任太府卿。
??
?? 秋,升为集英殿修撰,重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
??
??一一九四年(绍熙五年)五十五岁
??
?? 友人陈亮逝世。
??
??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弹劾,被罢官,只被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
?? 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闲居生活。
??
??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的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
??一一九五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五十六岁
??
?? 闲居上饶家中。
??
?? 春,在铅山的新居完全落成。
??
?? 十月,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弹劾稼轩,秘阁修撰的职名也被剥夺。
??
??一一九六 年(庆元二年)五十七岁
??
?? 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飘泉新居。
??
?? 九月,又有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剥夺,至此,稼轩恢复为一介白丁。
??
??一一九八年(庆元四年)五十九岁
??
??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冲佑观。
??
??一二○○年(庆元六年)六十一岁
??
??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逝世,辛弃疾往哭之。
??
??一二○三年( 嘉泰三年)六十四岁
??
??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
??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欲为陆游修建一新舍,陆游没有答应。
??
?? 年末,皇帝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陆游作一首长诗相送。
??
??一二○四年(嘉泰四年)六十五岁
??
??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定的准备,提出应该把军权交给元老重臣。
??
?? 三月,任镇江知府,到任后积极为北伐做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万名新军。
??
??一二○五年(开禧元年)六十六岁
??
??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被撤。
??
?? 秋,怀着满腔悲愤返回铅山。
??
??一二○六年(开禧二年)六十七岁
??
?? 春,被朝廷任为浙东安抚使,稼轩上书辞免。
??
?? 五月,朝廷正式下令北伐,但是各路军队在韩佗胄的指挥下全线溃败,原因正如稼轩指出的卤莽从事,准备不足。
??
?? 十二月,升为龙图阁待制,江陵知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向稼轩求问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辛弃疾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
??一二○七年(开禧三年)六十八岁
??
??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家中养病。
??
?? 秋,金人以索取韩佗胄的首级为退兵条件,韩大怒,拟再次对金用兵,想请辛弃疾出山为他声援,任稼轩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稼轩已经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