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下商城:武术中的气功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0:10:41
小学时老爸带着去看一个朋友,是个练武术的,他在我胸口轻轻一推,我就感到胸口有一股极大的力道迎面而来,全身反弹了出去,倒退N步靠到墙才立住脚。眼前发旋,但胸口毫无伤痛的感觉。这就是气功么,怎么解释啊,我至尽想不通,当时也没问他。

我想不是什么气功,应该是内家拳,有可能是太极拳中的崩劲发力,只是一种发力技巧

我同意楼上的楼上的说法 是崩劲的发力动作
所谓的内功并没有多神奇 实质不过是力有脊发而已
而气功就更不可靠了
养生的气功不能用于实战
硬气功有真的 但是用起来也很费事 也不好用

你那时候还小 所以他的发力没加寸劲,可能只是一个大形过位把你发出去了 所以你没什么感觉 晕的话就象做秋千一样 其实没什么神的 你学上两天就能做到

任何事情都要用分析的眼光来看
那就不会被他的现象迷惑

气功说穿了 不过是比较特别的心理暗示 通过意识的训练来开发身体的潜力而已

不要把他们想得太伟大

他只是把你推走,就象你推个2岁小孩一样。
但是他力气那么大,应该是练过气功的。
要是他不推,而打对手就残了 。
气功就是开发身体的潜力。就象你学习知识一样,开发了大脑的潜力。而你掌握的知识是没有知识的人的很多倍

应为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水平,如果突然发力,和你描述的情况一样,是崩劲发力

喜欢武术的朋友请加入
中华武术交流群:17836831

实现声明:气功不会有气的
气功这个事物,在几乎所有新闻媒介的宣传参与下,在我国几乎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然而,如果问一下“您能回答什么是气功吗?”则很多人又突然感到模模糊糊,说不清楚,或者错误地认为气功是练“气”的。这一方面说明多年的宣传在帮助人们科学理解气功方面,并没起多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今的气功定义存在让人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那么,究竟什么是气功呢?

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最早最权威的经典著《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心理健康,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才协调,按照这种规律养生才能长寿;心理不健康,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就紊乱,按照这种规律养生必生病变。通过这段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心理在养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气功恰恰是对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和实践的学科。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当今气功领域公认的关于气功的论述是这样写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说,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气功是一项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自身生理功能协调的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其它论述气功的条目还有诸如“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专一内容的练功要求,清楚地证明了“调神”(心理调整)才是气功的本质特征。

古人不仅理论上如此论述,在创编功法时也紧紧地联系着心理调整的核心,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记载为例:“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汇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摈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