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网络游戏公司排名:有谁知道安平县的历史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9:24:46
谢谢各位啦
我指的是河北的安平县,并不是台湾的或者别处的安平县,仍然感谢

安平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境域属鲜虞国。
战国时,县境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
秦时属巨鹿郡。
西汉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
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
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
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
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郡治仍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
北宋、金时,安平属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安平改隶南平州,并为州治,领饶阳。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废,安平复隶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
明时,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
清初,县仍隶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制,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属之。民国17年(1928年)7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直领安平县。民国26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民国29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33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消,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1961年4月底复设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县恢复原建制。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仍属之。
安平县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衡水市建置最早的县。安平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在安平建立,全国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在安平台城村建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冀中区支部均在此创建;合作化时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的初级合作社典型就出自安平县南王庄。

安平县历史沿革
境内文物考古材料证明,今文山州境地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器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边疆,令驰义侯率兵征讨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辖17县,其中11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今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4郡后,将4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7郡,隶降都督。今文山州8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
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领南中7郡。太康三年(282),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复置宁州,全国设19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
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17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丘北),新丰、建安县地(文山、砚山、马关)。
自东晋永和三年(347)到北周大定元年(581)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隋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584),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
唐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代后期(南诏)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岭南西道(冶所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
宋代,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外,其余6县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丘北)、王弄山部地(文山县部份地区)、教合三部地(马关县八寨、文山县古木)、矣尼迦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至元十二年(1275)、十四年(1277),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
今文山县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1300),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治所在今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
清代康熙六年(1667),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康熙八年(1669)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文山县古木乡、抑井乡一带地区)、东安里(今西畴县及麻栗坡县部分地区)、永平里(今马关县八寨镇及河口市部分地区);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开化镇、攀枝花乡、追栗街乡、平坝乡及喜古乡一部)、王弄里(今文山县老龙乡、小街乡、新街乡及屏边县、金平县部分地区),乐龙里(今文山县德厚乡、红甸乡、秉烈乡、马塘乡及喜古乡、坝心乡一部)、安南里(今文山乐诗冲乡及蒙自县老寨一带)、江那里(今砚山县一带)。清乾隆二年(1737),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化府设安平厅(今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3里。清道光三年(1823),文山县增设江那(今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1840),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光绪十三年(1887),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3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时属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
中华民国2年(1913),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3年(1914)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4年(1915)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9年(1920)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21年(1932),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 民国24年(1935)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26年(1937), 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31年(1942),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8县隶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设于文山县城,称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1946),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38年(1949), 国民政府濒临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 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称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砚山县并入文山县称文山县,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辖6个县。1961年9月文山、砚山两县分设;西畴、麻栗坡县两县分设,全州仍辖8个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