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幼儿园教师颁奖词:关于元杂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05:12
请问元杂剧分为哪四类?还有,什么是散曲(散套和小令),什么是“科”、“白”?

元曲

  元代的文学表徵,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主要包含抒情写景的散曲,和以表演故事为主的杂剧。

  散曲

  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歌曲。在语言上比词通俗,并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在句法上有加衬字,是合乐的诗词作品,包含了简短的小令(与词性质相近,大多60字以内)与散套(联合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篇幅较长),多为抒情之作。

  杂剧

  结合散曲和戏剧。内容包括宾白(台词、对白、独白)、歌曲、科(动作)、故事情节、角色化装及布景等。舞台的演出方式类似今日的歌仔戏。伶人依剧本演出,剧本便是代表元代文学的「杂剧」作品。

  宾白

  就是台词,两人的对话称「宾」,一个人的独白称「白」。宾白可说是戏曲的灵魂,有了宾白,角色的个性情绪才能鲜活显现。

  科

  杂剧中表演动作的叫做「科」。如「正旦跪科」表示女主角作出跪下的动作;「魂旦上做弄灯科」便同时注明两种动作,表示女鬼上前并做出拨弄灯火,让火焰忽明忽暗的样子;除了肢体动作之外,「科」也可以表现出音声效果,如「刽子作喝科」表示刽子手大喝一声。「内作风科」则表示后台作出风吹的声音。「科」让元剧的演出更加具体化,配合角色及剧情,除了唱白外,加注各项动作将让演出更加生动传神。

  角色

  「末」指杂剧中扮演男性主要人物的角色。

  「正末」表示男主角。

  「小末」表示青少年角色。

  「旦」指杂剧中扮演女性主要人物的角色。

  「正旦」表示女主角。

  「贴旦」简称「贴」,多扮丫鬟。

  「花旦」则多扮演烟花粉黛的角色。

  「副净、副末」在杂剧中负责插科打诨、闹笑料的人。

  「张千、李万」杂剧中差役等小人物的通名,犹如现今的张三、李四。

  「卜儿」指老妇。

  「孛老」指老翁。

  「大面」即「净」,有红面、黑面之分,如扮关公、尉迟恭等角色。

  「孤」是指官员。

  「徕儿」是小孩子。

  「邦老」便指强盗或是流氓。

  楔子

  即序幕或过场戏。元剧一本四折(四幕),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楔子作序幕,或加在折与折之间当作串接的过场戏。

  尾声

  杂剧最未一曲的泛称。大型戏剧中末一幕后的一场戏;用以交待剧中人的归宿;情节发展的远景;或表达作者的愿望。

  演出基本限制

  杂剧的演出方式,有两项特殊规定:

  一是每剧必须「四折」。相当於现在所谓的「四幕」;若剧情还有发挥未尽的,便再另加上「楔子」,因此,楔子也可看作是一种补充性的「折」。

  第二个规定是全剧四折中,演唱者只限剧中主角一人。负责唱的主角除了歌唱外,还会有宾白(台词);其它的角色便都只说不唱,如《窦娥冤》中主唱的是正旦窦娥;《汉宫秋》则由正末汉元帝主唱。

  这两个规定偶而也有例外,如换折(幕)时,若正末、正旦角色有不同时,唱的人也可能会改变,但此种例外较为少见。例如:

  《生金阁》中,楔子和第一折是由扮演正末的男主角郭成主唱;第二折则改由扮演老嬷嬷的正旦来主唱;但在郭成和老嬷嬷相继被杀后,第三折便改由审理办案的正末包拯来压轴主唱。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科”是动作,“白”是念白。

散 曲 或 称 为 " 清 曲 " 、 " 乐 府 " 。 它 有 两 种 基 本 类 型 : 小 令 与 套 曲 。 所 谓 小 令 主 要 是 指 单 只 曲 子 , 但 也 包 括 " 带 过 曲 " 与 " 重 头 小 令 " 。 在 这 两 者 之 中 , 前 者 指 同 一 宫 调 中 三 个 以 下 单 只 曲 子 的 联 合 , 它 们 所 使 用 的 韵 脚 是 相 同 的 ; 后 者 则 由 数 支 小 令 联 合 而 成 , 此 等 小 令 应 该 是 同 题 同 调 , 内 容 相 联 , 首 尾 句 法 相 同 , 每 首 小 令 可 以 单 独 成 韵 。 至 于 " 套 曲 " 之 定 制 一 般 有 三 个 特 征 : 一 是 全 套 必 须 押 韵 相 同 ; 二 是 有 尾 声 ; 三 是 同 宫 调 的 两 个 以 上 的 只 曲 组 合 而 成 。 套 曲 以 其 较 长 的 篇 幅 表 达 相 对 复 杂 之 内 容 , 或 抒 情 , 或 叙 事 , 或 抒 情 叙 事 兼 而 有 之 。

散 曲 与 戏 曲 虽 然 不 同 , 但 却 有 密 切 关 系 。 明 代 评 论 家 王 世 贞 认 为 元 曲 是 由 早 先 的 " 词 " 变 化 而 来 的 。 自 从 金 朝 与 元 朝 入 主 中 国 以 来 , 所 使 用 的 胡 乐 嘈 杂 , 凄 紧 缓 急 变 化 迅 速 , 以 往 的 词 难 以 合 拍 , 于 是 就 创 作 了 " 新 声 " 。 可 见 , 散 曲 是 随 着 北 人 入 主 中 原 而 来 , 并 流 行 于 市 井 巷 陌 , 以 后 被 文 人 吸 收 , 成 为 一 种 专 业 创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