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 war308 openwrt:知难行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9:50:33
知难行易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个的辩词有哪些?

http://zhanggx.jdjy.cn/bbs/dispbbs.asp?boardid=132&id=13001

做起来容易,要理解却很难。
要认清事物(本质)是很困难的,实践(或行动)就要比它容易一些。

成语 知难行易
发音 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释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难,实行其事较易。

这个词的辩词:知易行难

“知难行易”是近代孙中山先生认识论命题。它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之说相对。“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种“心理建设”的号召,其目的是批判当时革命党人在革命前惧怕困难的退缩思想。认为可以“先行后知”,不知也能行,强调了“行”的作用。无疑“知难行易”的心理建设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百川先生在1935-1947年,在镇江大港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我们可以从他当时的日记体著作《乡村教育实施记》中看到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形成过程。

关于“知难行易”的心理建设,他在1936年10月27日的日记中有一篇非常详细的论述,现在把这篇日记完整摘录如下:

我们每次举行总理纪念周的时候,在报告及讲演以后,都要讲总理的遗教,一年以来,我们把三民主义,建国大纲都读完了,最近又把孙文学说(即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读完了,我们觉得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学说,实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这不仅有裨于革命,有利于建国,并对于一切学术事功的建立,都有了更明白的解释,更彻底的启示。就是从教育方法上说,知难行易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定律。因此我们觉得要根据知难行易的最高定律,我们的教育的事实,还要注意下列各点:

(一)根据知难行易的原则,我们知道一切的事情,不知也能行。这正与我们教学上“实行错误”的原则相吻合。陆游说“尝试成功自古无。”自然不如胡适说:“自古成功在尝试。”我们知道尝试可以成功,(不知也能行)我们应当多给儿童以尝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更应该使儿童知道你愿意他去尝试,他可以大胆的尝试,有计划的去尝试。爱迪生能够发明许多东西,未始不是尝试的结果。

(二)在知难行易的学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以行求知。这与教学原则上“在做上学”的原则更完全符合。杜威说:“Learning by doing”也是此意,根据具这条原则,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应该使儿童一方面做,一方面学,仅学而不做,恐不能真知。既做且学,所得到的学问,才是真的学问。

(三)知难行易给吾人的第一个启示,使求知颇不易,吾人教儿童,应当鼓励他们去求知,儿童好问,儿童好奇,便使求知的最好基础,我们对于好问好奇,应该好好的利导,不应该随便的呵斥。以汨没他求知的天性。现在一般成人,对于环境里的事物,都习焉不察,只知当然,不求其所以然,就是他们的求知性,早已没有了。所以教师对于儿童的最求真理,应当积极的鼓励与指导,希望他们当中,万一有少数人能创造发明的先知觉着。

(四)知难行易给吾人的第二个启示,便是实行很容易,所以吾人教育儿童的时候,应当鼓励他们实行。一切的知识、习惯、技能等,不仅要知道,还要能够实践。我们希望少数的儿童,能成为创造发明的先知先觉者,当然很难,但是我们至少要使我们大多数的儿童,都能做到仿效推行的后知后行者。

(五)从知难行易的学说里,我们知道平时所谓知,有真知和假知,一定要彻头彻尾的明白,并且毫无怀疑缺漏的地方,那才算是真知。我们平常教学生,应当设法使他们真正的了解,不能在死背7死记做功夫,只以反射的动作为知识,那么完全是错误了。

(六)过去的人,以为知易行难,不便于去行,现在大家都知道行是最容易的,自人应该努力的去实行了,但又怕有人因为知难不肯努力去求知,以为行易,凡不注意去实行,犹之以前以为知易不注意求知的同一样道理。今后我们教育儿童,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去求知,另一方面也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实行。俗语说:“眼高手硬”又说:“看花容易绣花难。”这都是行易知难的障碍,教师和儿童,都要打破这种性心理“勇往直前”的精神是特别注意培养的。

(七)知难行易的最后结论,是有志竟成,我们实施教育,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意志,就是要养植远大高尚的理想。

刘百川先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勇于实践,从教师做到小学校长,教育厅科员,直到实验区的主任都体现一个勇于实践,从具体的事做起,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当他来到实验区前,是江苏教育厅的科员,他愿接受比科员低的工资待遇到乡村工作,当时他剃光了头从教育厅来到实验区,他自称为这是:从“头”做起。他以为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事一切都的从头开始。到了大港他不穿西装,不穿皮鞋,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不用公款请客送礼,不用公家邮票和朋友通信,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并提出约法三章:1.“今后遇苦不说苦,而说“还好,可以锻炼锻炼”;遇难不说难,而说“在想法子,研究研究”。2.对内每人每天:①要有一个新希望,出一个新主意;②要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③要写一点心得。3.对外实行“三不主义”:不贴一张标语;不照一张照片;不发一篇新闻稿。”

两年半的时间使得实验区的成绩斐然。因而引起他的同事和老师向他提出建立乡村教育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最先是朱智贤先生向他提出的,这件事可以从1936年6月12日的日记中看到,这篇日记这样写道:

智贤今天自济南寄来一封信,信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说: “《乡村教育实施记》已收到,尽一上午之力,大略翻读一遍,其中所述,较《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有深刻多多矣。且所涉及之方面较广,所见有多恰当。百川之有不惜之进步,于此盖可觇之。唯弟读后,也不无一言可以贡于百川者,即吾兄所认识与研究之问题,乃不免限于表面及技术的,每就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之解决办法,甚少有一贯之观察,且对于每一问题所说想之解决办法,又多系就事论事,罕有从社会结构上下思考功夫,故不免流于主观的浮面之嫌,譬如对民众应如何讲话,如何接近民众学校,应如何招生,如何留生……单从问题的表面上下功夫,殊觉不够,似有深一层想之必要也。百川有敏锐之思想与前进之热忱,若能从此处著力,将贡献必更大也,不知百川以为如何?……”

我读了智贤这封信,是无限欢愉,因为智贤信中所提到的,正是我自己最近所感想到的,关于这些意见,我和梦南谈论过,我们都觉得我们今后对于各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应采取下列几种态度:

(一)我们所作的工作,虽然是教育工作,但是我们所讨论所研究的问题,不能仅以教育问题为限,诸般的社会问题,都直接间接与教育问题发生关系,我们对于这些社会问题,都应当加以注意,万万不能仅注意到教育问题,而忘记其他.

(二)我们工作的时候,对于目前的困难,自当好不畏难趋向发自去求解决,更当深入到困难的里面去研究困难的原因,体现困难的情形,找出解决困难的方

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就是我们置身在困难之中,不要为困难所范围住。如果为困难限制住了,我们的头脑便想不开。我们在埋头苦干当中,还要抬头细想,想的时候,要作通盘的观察,免有偏见或受一部分事实所蒙蔽的事。

(三)我们在观察研究的时候,要目标与技术并重,理想和实时兼顾。不要离开目标和理想偏重枝节的或零碎的技术问题,也不要离开事实及技术而空谈目标及理想。

我正在把我的意思,写信答复智贤而城湾生活学校校长居兆喜,忽然来向我来向我表示辞职,我因为他辞职有特殊原因,自然不能允许他。我和他从辞职问题谈到人事问题,从认识问题又谈到事业问题。兆喜的意思,也觉得过去的一年。对于事业问题,已有相当的主意,对于技术问题也能运用得巧妙,所称慰问腿的,还是目标和方针问题。兆喜和我平时很少谈话机会,这会和我谈得很痛快,他所标示的意见,也都很确当。我想我复智贤信的时候,对于这一点应当特别提出来和他讨论,请他多多发表意见。不过我以为确定目标及方针问题,也要注意下列三点:

(一)先考虑我们有多少力量,能达到什么目标?那么我们的方针便是那么确定。

(二) 先要考虑我们所确定的目标,于其他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不要只看到我们的本身。

(三)我们所拟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的,不应当完全基于主观的或完全是假设的。

关于这个问题,他在江苏省第八师范的老师,原扬州中学实小校长谢鸣九先生也写信和他讨论过,他在1936年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接到鸣九先生的信,信中有一段说:

“……接读吾兄新著乡村教育实施记,知近来努力乡教工作很是勤奋,佩慰之至。……我国从事乡村教育工作者,大读注意在技术方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建立,考其原因,盖由于后者工作艰巨,不如前者之容易欺世而盗名也。吾兄既愿意实干苦干之精神,致力于乡村教育,弟极盼能另辟一新天地,以建立健全乡村教育理论,以贡献与我国家社会,不知吾兄其有意于斯乎?……”

我读了这封信,一方面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又感到畏惧,兴奋的是我有建立乡村教育理论的志愿,畏惧的是我怕负不起这种责任。我极愿我们同人,今后能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至于如何建立乡村教育理论,我以为应当注意下列各点:

(一) 在建立乡村教育理论之前.应特别注意乡村社会及乡村教育的观察,因为理论的建立,一定要拿当前的事实作基础.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就是事实的观察,须用客观的方法,找出可靠的事实,观察尤要深入,明确。

(二) 乡村社会及乡村教育事实的观察已有了相当的成功,便可以根据观察的结果在参考各国乡村教育的实例来建立中国的乡村教育的理论,建立乡村教育的理论,要注意乡村教育目标的确定,乡村教育制度的拟定,乡村教育课程的编制乡村教育方法的研究等极大方面。

(三) 乡村教育的理论,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假定,便再实地分别加以试验,看假定的理论,在事实上是否能行得通,是否有效果,在以实验所得的结果,修正假定的理论,更已完成乡村教育理论,去解决一切乡村教育的实际问题。

(四) 乡村教育理论的建立并不是那一个机关或那一个人所应当单独负责的,我们应当发起联络各地乡村教育实验机关,共同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的建立。

(五) 在建立乡村教育理论的时候,并不放弃乡村教育技术而不顾,我们应当将理论与事实看得同样重要。

刘百川先生对乡村教育理论建立的认识是非常先进的,处于那个时代的前沿。而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对乡村教育的理论问题是重视的,这个实验区经常进行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讨论。1936年12月3日实验区在袁巷里开了一个保甲长会议这个会议上由振元先生发表了题为《一个理想的乡村》演讲,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乡村应当是:

(一)理想乡村的经济:

⑴合作社组织很完善,全乡村中个人都参加合作社做社员。

⑵乡村的金融很流通,民众的经济,毫无拮据困难的现象。

⑶个人都有正当的职业,没有事业的人,即无业的流氓。

⑷各种生产,都用科学的方法,消费少而生产多。

⑸各家都有相当数量的耕田,收入可以自给,并且经营适宜的副业,副产收入,也非常的丰富。

⑹各种生产方面所用的原料,都有本地供给,毋庸仰给外方。

⑺各人家的经济,都很宽裕,在形式上或者实际上已经没有贫富的阶级。

⑻各种浪费的事情,已完全没有。

⑼各种家庭工业,妇女工艺,家家都做。

⑽各家都有积谷储款的习惯

(二)理想乡村中的自治:

⑴户口随时调查清楚。

⑵人士异动,按时登记。

⑶土地登记及陈报,办理完竣。

⑷到路修筑良好。

⑸河道都开浚良好。

⑹废地荒山都以造林。

⑺地方风俗良好。

⑻地方保卫组织健全。

⑼各地救济事业,都办理完善。

⑽地方领袖健全,自治事业完成。

(三)理想乡村中的文化:

⑴成人及儿童教育都已普及。

⑵生产事业,逐年都有改进。

⑶民众的生活,知道崇尚俭朴。

⑷民众的知识丰富,并且知道中外的时事。

⑸民众的人格高尚,都知道为公众服务。

⑹民众有欣赏的兴趣,并都有正当娱乐。

⑺民众都有团体生活的习惯,并且有爱国爱群的精神。

⑻民众有运用四种直接民权的能力。

⑼民众能领导人,也愿意服从别人的领导。

⑽文化辅导机关很健全,能切实指导民众各种活动,并且获得民众的信仰。

这个理想是一个同仁的演讲中所说的,不是试验区的正式文件,他把它写到自己的《乡村教育实施记》中,是由于这个理想中渗透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是五四运动以来这些思潮构成了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格局。当然有的理想并不现实,但刘百川先生的思想也是明确的,这就是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1936年8月25日的一篇日记中写了乡村教育的几点认识,这是他根据梦男(梦男,即杨汝熊先生)的一个报告写的日记。我手中现存的这本《乡村教育实施记》中,他在第五点,关于“乡村教育的思想:教育是政治的一个部门。教育是政治手段的一种,中国的教育,应当实行三民主义的教育,我们的乡村教育也应当是三民主义的教育,这是我们应当认识清楚的。”他把这段话用钢笔画出来了,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明确的。在1936年11月21日的一篇题为《乡村教育的根本认识》中明确地提出:“要解决乡村问题,有许多根本问题,须先为解决,如政治及经济的组织,农村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生产的分配,以及抵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侵略等,这都是根本问题,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我们办乡村教育或是乡村改进工作,便觉得非常困难。”

原大港实验区的教员,在《乡村教育实施记》中称为“梦男”的先生,《江苏教育》资深编辑杨汝熊先生在《江苏教育文史资料》上发表介绍了大港乡村教育区情况的文章,提出当时大港实验区的乡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把乡村学校办成乡村的文化中心和社会的改造中心,乡村教师应该是儿童的老师、失学者和成年人的老师,也是乡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导师,乡村教育应发挥在乡村中的优势。”这个理论出现的背景是“乡村学校社会化”,并由社会化的概念演变为“乡村运动”,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36年6月10日的日记中,他提出“乡村学校应该是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乡村教师,应该是社会事业的领导者,这是最近的一种教育理想。”也就是在这篇材料中所列出的一系列思想和论点的总结。应当说把乡村的学校办成乡村的文化中心和社会的改造中心的出发点是一个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观点,因此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观点。

由于政治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大港的实验不会有最后的成功,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他在大港的工作实为当地的群众所怀念,据《丹徒县文史资料》第三辑专文记述,他倡导并贷款筑蓄水池,使当地取得丰收,深受其益的赵家庄群众后来特立两块石碑,刻着:“战胜自然”,“人力胜天” 作为对大港实验区的同仁们的永久纪念。

在《乡村教育实施记》的第三集的最后,有一篇《中国乡村运动的概观》的日记。这篇日记写于1936年12月21日,是根据陈秩先生的演讲写成的,这里已经把乡村教育的问题推而广之,成为乡村运动。而陈秩先生的演讲时依据孙晓村的先生的意见把全国的乡村运动分为七种:

(一) 比较进步的理论作基础,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去改善农民的生活。以语文教育化除农民的“愚笨”。;以公民教育化除农民的“自私”;以健康教育来治疗农民的“孱弱”,以生计教育来治疗农民的“贫穷”。这种乡村教育应以河北定县中华教育促进会作代表。(最近中华教育贫民促进会,已决定南迁,定县事业,已移交冀察政委会接管)

(二)以教育的方法,来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将自治与教育打成一片,最高的理想,政、教、养、卫合一,将行政机关变为教育机关,县以下,只设乡学、村学。以乡学代替区公所,以村学代替村公所,这种乡村运动,应以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做代表。

(三)从贫民自卫入手,先把自卫办好,其他一切工作,都建筑在民众自卫上。这种乡村运动可以河南镇平淅川内乡三县做代表。

(四)从改革县政入手,完全以政治力量,由上而下,办理土地调查,人口调查,整顿田赋,充裕岁收,推广教育,与办道路水利等建设。这种乡村运动,可以江苏江宁、浙江兰溪两实验县实验先做代表。

(五)从组织并推广合作社入手,他们以为组织合作社,是该改善农民经济的唯一途径,而一切教育、自治、自卫、都可籍合作的组织而推行。这种乡村运动可以华洋义振会做代表。

(六)以实验并推广优良的农业品种为主要的目的,籍推广改良品种兼作其他的各种乡村工作,这种乡村工作,可以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农学院做到表。

(七)是要纯粹以教育的力量,做些乡村改进的工作。并不要行政力量来协助。如这种乡村运动可以中华教育研究社及无锡省立教育学院做代表。

刘百川先生自以为大港试验区是属于第七种,就这篇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看,镇江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工作博来了众家之长。

刘百川先生关于乡村教育的著作有:《乡村教育论集》、《乡村教育的经验》等,而《乡村教育实施记》(共三册)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刘百川先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历程、经验和他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全部理解。这是了解中国乡村教育的宝贵资料。这分材料中我们还看到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的一个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发动同仁展开教育科学研究,他的这本《乡村教育实施记》中许多内容都是记载同仁的研究成果,这和他在扬州中学时的组织“初等教育研究社”,并刊发的《初等教育通讯周刊》很为相似。在大港期间也有一个学术团体,这就是《中国教育研究社》。这套《乡村教育实施记》第三集以其他一些同仁的著作都是以《中国教育研究社》的名义出版的。在大港试验区期间,这个教育机关主编了《中央日报》《教育周刊》;《新江苏报》《教育研究》;《苏报》《初等教育通讯》,这些刊物已经成为当时教育界公开的言论机关,在省内的影响颇大。

刘百川先生,是中国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或者说乡村教育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所推崇的乡村运动基本上涵盖了当时平民教育思想的全部精华。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正方:南京大学 知难行易
反方:辅仁大学 知易行难
主席:欢迎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将要进行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大决赛,也可谓本届辩论会的高潮。
在过去的6夭当中,8支辩论队伍分别进行了四场初赛和两场半决赛,各队都有出色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从表面上来看,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然而它所引发出来的知识与智慧,特别是辩手们表现出来的个性的风采和整体的青春魅力,我认为都超越了辩论本身。当然,既然是辩论,就总有胜负之分,所以今天坐在场上的两支队伍都是“过关斩将,志在必得”。双方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正好是男左女右,一边是“长袖善舞,中帼不让须眉”,另一边也是“好奇勃发,好男要跟女斗”。过去我们都说“龙虎斗”、“龙虎斗”,看来今天要改成“龙凤相争”了。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辩论双方。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南京大学队。她们的4位辩手分别是:一辩钟婳婳同学,社会学系三年级;二辩邬建敏同学法律系四年级;三辩韩璐同学,经济系二年级;四辩杨蔚同学,中文系一年级研究生(掌声)。那么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辅仁大学队。如果您看过过去几场比赛,对这几位辩手您可能也相当熟悉了。他们是:一辩顾振豪同学,法律系法学组三年级;二辩林立书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三辩刘伯彦同学,大众传播系新闻学三年级;四辩林正疆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掌声)
我们今天的评判团由海内外的知名李者组成,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5位成员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江平教授(掌声)。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掌声)。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教授(掌声)。那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掌声)。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掌声)
各位观众,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希望今天的8位辩手在这个问题上也会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述。作为正方的南京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难行易”。而作为反方的辅仁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易行难。”双方的立场由抽签而定。

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钟婳婳发言,时间3分钟。

正方: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来自宝岛的对方辩友,大家好!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钻之弥深,仰之弥坚。”①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哪!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好,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顾振豪同学发言,时间3分钟。请!

反方: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题目把知、行两个东西分开来,就是要我们讨论其中的难易程度。如果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难易从何产生?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过程。这是还要讨论行的必要吗?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知行学说。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①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②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谢谢大家!(掌声)

--------------------------------------------------------------------------------

-- 作者:天籁
-- 发布时间:2005-6-27 0:56:00

--
主席:谢谢顾振豪同学!现在我们请正方二辩邬健敏同学进一步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也是3分种。

正方: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显然,他们把今天的“知行关系”偷换成了“言行关系“,嘴上说一说就代表你心里真的知道吗?鹦鹉经过训练还能说人话呢,但是我们能够说这些鹦鹉像对方辩友一样学识渊博吗?显然不能啊!(掌声)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入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飘泊啊!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第三,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认识规律是一个积沙捡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他需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一次我方认为知难行易!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邬建敏同学的发言!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二辩邻里属同学是如何反驳正方观点的。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命题呢?对方辩要知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对方辩友,在这样的命题下,我们看看今天的立论点该站在哪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的去实现。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