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谁写得好:有关通化战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01:29
好象有本书叫<<通化历史故事战事集>>还是什么?我的被老师弄丢了,大家帮找找哪个出版社出的!还有网址,贴过来都行!!!!!

1700年的春天,对于蒙古部落而言是一个悲剧性的春天。它预示着蒙古游牧部落在整个18世纪的命运——战败、分裂、逃亡,被迫服从明帝国的统治。游牧民族横行北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有强大财政体系为支撑、拥有完善的指挥和后勤系统、装备新式火器的明军,将在短时间内摧毁蒙古人的战争基础,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

1700年3月,北方积雪已经融化,道路随之变的非常泥泞,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融化的雪水冲刷着简陋的土路,淤泥有一尺多深,骑兵根本无法行进,步兵也举步维艰。郑经非常焦急,把已经投降的察哈尔亲王召到大同询问:“草原上的泥泞季节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察哈尔亲王回答:“每年春天,泥泞经常要持续两三个月,除非阳光充足,淤泥才会被晒成坚硬的土地。我们蒙古骑兵一般都等到五六月才开始行动的。”但郑经已经不耐烦等下去了,他想完成的不仅仅是打击科尔沁、喀喇沁部落,还想顺势向东前进,从辽西进入满洲统治地区,这样不用经过满洲人重兵防守的山海关,就可以直达盛京,打击满洲人的心脏地区。如果等到六月才从大同出发,那么至少要到九月才能够彻底打败科尔沁、喀喇沁部落,十月才能开始进攻满洲,那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不利于明军在野外作战。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非得现在出发不可。

3月下旬,蒙古草原的泥泞仍然没有明显好转,郑经决定采取另一条进军路线——从大同向北京以北的涿鹿、赤城方向进军,越过燕山山脉和闪电河,直插喀喇沁部落的大本营赤峰。这条路线多是山路,虽然路程比较短,但行军非常艰难,东段基本荒无人烟,补给很难保障。郑经下令6个军团依次出发,14万大军在狭长险峻的山路上拖了二十多里,形成一幕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奇景。明军将领们都对郑经的决定颇有微词,沿着这条险峻的山路前进,到达赤峰的时候,士兵们恐怕早就累死了,更不用说还要提防喀喇沁人从侧面袭击。但郑经孤注一掷,他看准了喀喇沁部落不会料到明军会在泥泞季节出兵,更不会料到明军会走这条山路;他就是要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4月5日,经过漫长的急行军,明军先头部队抵达闪电河西岸。闪电河在历史上被视为蒙古部落和明朝的分界线,河水虽然不深,但很湍急。如果蒙古人在闪电河东岸设防,明军一时是很难渡过的;但当明军抵达此地后,却发现对岸空无一人,甚至连单个的蒙古骑兵也没有,骑兵侦察证实对岸四五十里内都没有蒙古人,科尔沁、喀喇沁部落肯定还龟缩在老家,等待泥泞季节的结束。郑经闻讯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全军渡河,只用了三个多时辰就全部渡到了闪电河东岸。连绵的山路已经结束了,东北方向是低矮的丘陵和宽阔的峡谷,再前进三百里就可以到达赤峰;正东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是满洲游牧部落活动的地区。

4月12日,郑经亲自率领的明军先锋穿越了燕山峡谷,沿着西路嘎河向赤峰前进,眼前是大片的蒙古草场,草还没有长高,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淤泥。在这里,明军每天只能前进三十里左右,但赤峰已经近在眼前,道路两旁已经出现了牧民的蒙古包。郑经下令明军排成整齐的战斗队列,火枪骑兵在队伍的最前方,两翼是轻装骑兵,掩护中央的火枪步兵,最后方是普通步兵和弓箭手,侦察骑兵则不断地在周围巡视。4月14日,在离赤峰只有二十里的地方,明军遭遇了第一股喀喇沁骑兵,对方只有区区三百多骑,而且完全没有防备,明军火枪骑兵的一轮齐射就把他们打的大乱,其首领立即下马请降。经过简单的审讯,发现这个首领原来是喀喇沁右翼前旗的章京,自从喀喇沁部落首领去年战死之后,喀喇沁部落至今还没有领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喀喇沁八个旗的王公贵族此时正聚集在赤峰商讨选举新领袖的事宜。郑经又一次大喜过望,这个情报意味着攻下赤峰就可以彻底消灭喀喇沁部落的所有贵族!他下令全队加快行进速度,不等后面的3个军团跟上,直接向赤峰发动冲击!

4月14日下午,决定喀喇沁部落命运的赤峰之战开始了。喀喇沁部落疏于防备,连基本的防御工事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明军会打到自己家门口来。明军首先用轻骑兵进行冲击,蒙古骑兵阵势发生混乱,许多骑兵掩护着王公贵族企图突围,却正撞在早已准备好的“火枪兵之墙”上。4000多名火枪步兵排成两道阵线,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夹住了对方骑兵,进行密集的齐射,蒙古骑兵很快陷入了可怕的混乱中。有3000多蒙古骑兵企图向东南方向不断冲锋,突破火枪兵比较薄弱的部位,但他们没有料到火枪兵身后还站着大批步兵,他们用弓箭、连弩和长矛不断杀伤着突破防线的蒙古人,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冲破明军步兵的阵线,逃到包围圈外。明军火枪骑兵则起到了“战场巡逻者”的作用,在蒙古骑兵的间隙游移着,不断发射冷枪,将小股蒙古骑兵驱赶到己方火枪兵的火力范围内。战斗进行了两个多时辰,包围圈内的2万多喀喇沁人只有1000多人逃出生天。这场战役比一年前的涿鹿之战还要惨烈,明军已经熟练掌握了集中使用火器、大量杀伤对方移动目标的方法,少数蒙古骑兵即使冲到明军面前,也无法造成任何威胁了。

郑经在赤峰只停留了一夜,就继续向东面的喀喇沁左翼、敖汉部落前进。刚走出五十里,喀喇沁部落的残余势力就派人请降,敖汉部落也派人请降。郑经根据议事会的授意,开出了非常苛刻的受降条件:喀喇沁、敖汉部落的首领由明帝国政府任命,接受帝国官员的监督,每三年都要亲自到北南京朝觐一次;明军将派出一个军团驻扎在赤峰、喀喇沁左翼,军粮由喀喇沁部落负担;不经过明帝国的允许,任何蒙古人都不得进入燕山以南地区,否则将受到严厉打击。喀喇沁、敖汉部落慑于明军强大的军力,只得签字同意。郑经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掉头向北方前进,并扬言要一直打到科尔沁人的老家——六百里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彻底消灭科尔沁人的残余势力。刚刚继位的新任科尔沁亲王大惊,急忙赶赴郑经军中,接受了与喀喇沁、敖汉部落一样的投降条件;为了表示诚意,还决定立即到南京朝觐明朝皇帝。至此,所有的漠南蒙古部落都沦为明朝的附属部落。

5月1日,郑经召集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等蒙古部落的首领,宣布了下一步进军方针——趁热打铁,东进满洲!蒙古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吓了一跳,因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现在还在和满洲人联姻,甚至向满洲“皇帝”进贡。郑经要求蒙古骑兵为明军带路,还要负责明军的粮草供应。蒙古贵族虽然个个不愿意,但也没有办法;当郑经许诺消灭满洲后会把战利品分给蒙古人时,他们的态度也就由不合作变成合作了。

满洲人此时已经分裂成北满洲、南满洲和东满洲三个部分,对明朝造成威胁的主要是南满洲(他们现在还自称“大清皇帝”),只要夺回盛京和辽东,东满洲、北满洲大可以任其存在,反正也成不了气候。南满洲的大部分兵力都聚集在山海关的长城沿线上,盛京的西侧基本是空虚的,如果明军沿着赤峰、敖汉、阜新一路东进,是很容易直捣盛京的。这条路很长,也很不好走,东北平原黑土地的泥泞程度不下于蒙古草原。如果镇守山海关的八旗军得到消息,迅速回援的话,明军就可能在半路被截击,陷入苦战之中。因此,郑经特别要求蒙古骑兵带路,希望找到一条畅通的进军路线,避开八旗的锋芒,在一个月内直捣盛京。

5月5日,明军4个军团全部在敖汉旗集合,向东面的阜新前进。前一段时间让郑经苦恼不已的天气,现在却帮了明军的大忙——夏季提前来临,阳光曝晒,泥泞的黑土地很快被晒成坚硬的干土,骑兵走在上面都毫无问题。千里之外留守北京的明军也在侧翼进行牵制,扬言要攻击山海关,使镇守山海关的八旗不敢调动。接下来的战事就很简单了,明军以平均每天八十里的速度行军,很快直抵阜新,在那里歼灭了2000多毫无防备的八旗军,打开了进军盛京的门户。

5月22日,满洲皇帝仓促下令盛京的八旗军全部出动,西进迎击明军,这正中郑经下怀。5月26日,两军在盛京西北四十里的最后一道屏障——巨流河相遇。满洲人拥有4万八旗和3万汉军旗,总兵力只有明军的一半,而且根本没有火器;满洲皇帝希望能够拖延时间,等待山海关方向的3万八旗回援。不过郑经可不想再等下去,他趁满洲人按兵不动的机会,把手中的450门臼炮、100门榴弹炮全部架设在满洲军队侧面的高地上,有些炮位离满洲人只有不到一百丈,但明军隐蔽得当,满洲人竟然毫无察觉。5月28日,满洲军队实际上已经处在明军两面炮火的射程中,他们正面还有5000名精锐的明军火轮枪兵。

5月29日上午,郑经听说山海关的八旗已经开始回撤支援盛京,认为不能再等待下去了,当机立断,向满洲军发动了进攻。榴弹炮的远程火力几乎覆盖了整个满洲阵列,从前卫一直到后卫,到处都弥漫着硝烟,满洲皇帝的御座马车都差点被炸翻了。臼炮的射程虽然比较短,但也给前排的汉军旗造成了异常巨大的打击,汉军旗本来就士气低落,遭到这样的损失后立即抱头鼠窜,满洲阵营被彻底打乱。明军火枪兵排着整齐的队形开始冲锋,两翼骑兵也迅速包抄,于中午时分绕到满洲军队的背后,包围了满洲皇帝的卫队。此后在战场上只听到密集的火枪发射声、人和战马的垂死呻吟声,满洲皇帝颤抖着爬出御座马车,跪地请降。满洲皇帝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满洲军队都放弃了抵抗,盛京也于当天下午开城投降。郑经后来回忆说:“巨流河之战是我有生以来打的最痛快的一仗,因为生擒了满洲皇帝;又是我有生以来最没有成就感的一仗,因为几乎不用指挥,只靠第一次炮火齐射就消灭了敌军。”

投降的满洲皇帝被押解到南京,盛京城内的满洲皇宫、宗庙、陵寝都被明军烧毁,其名字也由盛京改为沈阳。南满洲从此崩溃,分散在各地的剩余八旗军人要么投降,要么逃跑,落入满洲人之手长达100年的辽东半岛也全部回到了明朝手中。明军向北一直前进到四平,向东一直前进到通化,东满洲、北满洲人吓的魂不附体,立即上表请求称臣。8月,在满洲地区的战事全部结束,郑经留下2个兵团镇守盛京,带着其余两个兵团返回了北京。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蒙古和满洲部落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要么灭亡,要么称臣,明朝的军队驻扎到了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事实证明,一个拥有强大财政体系和精良武器装备的近代国家,是可以轻易击败游牧骑兵的。此后不久,河套以西的蒙古部落、漠西的准噶尔部落也派人向明帝国称臣纳贡。辉煌的对外战争告一段落,帝国似乎又将安享一段太平的时光。不过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东欧一个正在兴起的大国——俄罗斯帝国正在把触角伸到东亚,并将在未来几百年的岁月里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