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脑康医院:古运河的历史及发展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7:58

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而它的发端就在我们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
  而今,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沿河城市纷纷“争抢”这张历史“名片”;国家也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是唯一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古运河无疑将更令世人瞩目。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已确定“搭台”古运河畔,唱响“运河大戏”。
  今天,值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扬州古运河》一书首发之际,本报与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开设“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一栏,拨开尘封的历史,探寻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彰显旷古独特的运河文明。
  “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之一

  【背景:“运河城”之争】据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区已经率先筹建起中国古运河博物馆,并多次举行中国古运河文化研讨会;杭州、聊城、济宁等城市先后举办“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无锡已实施城区古运河永久性禁航,保护古运河历史街区,同时大力发展“古运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区大打运河文化牌,规划建设了包括运河文化广场在内的一批文化设施。而邻近的淮安则更加明了、响亮地喊出了“运河城”的声音,气势“雄壮”。
  寒冬的清晨,寒气慑人,往常热闹的邗沟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沟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朴幽雅,堤岸上洒落着点点白雪,平添了几分诗意。遥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正是于此开凿邗沟,那又是怎样一番艰辛的景象!同样,开筑古城扬州的吴王夫差也不会想到自己下令开凿的一段沟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话!
  1800公里长的古运河犹如一条巨型的纽带,流穿了全国数十座城市,滋养了沿河的华夏世代子孙,孕育出了灿烂的运河文明。目前,全国诸多沿运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称自己是“运河城”。
  谁是当仁不让的“运河城”?一时争论不休。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只有一条途径可走——探寻古运河的历史过往。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虎华称,“追根溯源,古运河的发端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古运河的第一锹正是在扬州这方土地上开挖。这已是不可辩驳的史实。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名垂千秋。东晋永和年间开挖了今仪扬运河的前身。唐代齐浣开凿伊娄河,瓜洲渡从此名闻天下。沟通五大水系的古运河在元代诞生。而其间,隋炀帝大规模全线打通古运河,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在王虎华的心中,扬州且是天下无双的“运河城”,他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扬州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两千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基本契合。古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125公里。其中,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王虎华说,保护、整治、利用古运河,继承和弘扬古运河文化,是扬州人民神圣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古运河的地位更显得独特和重要。从延续和发展历史文明的角度看,我们对扬州古运河保护、利用的责任更为重大,意义更为深远。

  老邗沟的前世今生

  谈到古运河,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古运河的前身——邗沟。邗沟涵盖了古运河的基因。扬州城北这个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老河,见证了当初吴王夫差的英雄壮举。记者寻这条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举锸如云”开凿邗沟的壮阔热烈场面。
  据《扬州文化志》记载,扬州遗存的古邗沟长约1450米,宽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桥“邗沟桥”。古邗沟也曾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关注。当年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河》、《话说运河》都曾取景邗沟。如由柯蓝撰稿的《古城扬州》就有一段:“当年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些沟就是历史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15公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阳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称博支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30公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200余公里。
  邗沟的遗存为扬州传下一笔丰富的文化宝藏,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据我市文史专家晏炳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曾与市规划部门制定《古邗沟保护规划》。他认为,古运河申遗、扬州建立运河博物馆都离不开古邗沟。一是要历史建筑风貌,对邗沟两侧建筑进行整修;二是遍种柳树,恢复古“邗沟烟柳”景观;三是要重修大王庙。早先在邗沟旁建立一座财神庙,庙里供奉的却不是财神,而是与扬州城密切有关的吴王——一位是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一位是西汉的吴王刘濞,因此这座庙也被称作“二王庙”,两位吴王被扬州人作为财神供奉了。如今,“吴王庙重修记”石刻尚存,可古为今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老扬州: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

  盐运是古代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有了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运河和扬州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扬州城里还有众多的盐业遗迹。说老扬州是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一点也不为过。
  在国庆北路西侧,有一个去年底刚刚整治一新的盐运司衙门,这便是当年盐政机关两淮都转运使司衙署的旧址,它是扬州盐业兴隆的见证。盐运使始置于元代,全称为都转盐运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都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可见盐业在扬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扬州盐运的见证。公所在丁家湾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所谓“四岸公所”,就是他们议事的地方。扬州之盐,凡是销往四省口岸的,其运盐的先后、载盐的多少、购盐的贵贱,都必须由大小商人们议定,于是四岸公所便应运而生。只有诸事议定了,客商们才能持票往仪征十二圩盐栈领盐,然后装船驶往各个口岸。
  “盐城”古迹处处可寻。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扬州引市街每日每时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
  据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介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场运至扬州待转各地的海盐达58.76万小引(1小引等于100公斤)。扬州运河中盐船拥塞,两岸盐仓林立。清代盐课更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在全国盐课982万两税银中,两淮盐课高达607万两,占总数的62%。

  古运河,宏大水库润千秋

  千年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本是水运之河。军运、漕运、盐运、货运……运输是古运河的基本功能。而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涝、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只航行,需要足够的水深和航道宽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则就会搁浅或发生事故。通过长期的实践,扬州人民在运河上创建出一整套从埭堰、斗门直至船闸等人工渠化河流的过船技术设施,使运河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通。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在运河上采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现的设施叫做“埭”或者“堰”,实际上就是拦河修筑的蓄水坝。当年吴王夫差筑邗沟时,邗沟水位即高于淮河水位。为防止邗沟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筑了一道拦河大坝,取名“北神堰”,阻挡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沟水位的基本平衡。
  东晋太元年间(376年-396年),太傅谢安镇守广陵,于城北20公里处的邗沟上筑邵伯埭。东晋末年,邗沟南段又连续筑有4座埭堰,称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镜梁埭,分段节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载船只越过埭堰十分麻烦,需要反复装卸,且船只过坝是“起若凌空,投若堕井”。延时费力不说,船舶和物资都易损。这迫使人们想出更好的法子来代替埭堰,于是出现了用来节制水流的水工设施——“斗门”,也称“水门”。
  在今天扬州城西北部的蜀冈与仪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带,自汉唐至明代中叶,曾连绵设置了5座“水柜”(即今天的水库),叫作“五塘”。千百年来,五塘为扬州和苏北地区的农田水利特别是运河的航运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历史而言,五塘中当以下雷塘最为古老,汉时被称为“雷陂”。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当时理想的游憩之所。吴王刘濞曾于此处筑钓台,饮宴游乐,笙歌达旦。荒唐的江都王刘建则喜欢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风,刘建竟然命令两个侍从乘小舟出没于风涛之中,看他们在水中挣扎沉浮以为笑乐。
  五塘中面积最大的要数陈公塘。此塘系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所筑。位于今仪征龙河乡一带,于“冈势峻昂”中,“依山为形,一面为堤,以受启闭”,三面环山,“周广九十余里”。塘的东南方有长堤一道,堤上设闸为出水口。塘筑成后,沿塘农田收益甚大,乡民对陈登“爱而敬之”,故此塘又名“爱敬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长史李袭誉又在陈公塘之东筑勾城塘。这口塘面积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农田800余顷。
  随着运河漕运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务也随之改变。中唐以后,五塘变为济漕利运、补给水源的水库了。

  波通千里扬州驿

  运河使扬州城成为历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历代都在扬州设立了水陆相通的驿站,曾有“扬州驿”、“扬子驿”、“广陵驿”等名称。扬州驿在城南。今南门外大街有一向东的斜坡,直抵古运河,名为“馆驿前”,旧时的馆驿即在其左近。馆驿前原有码头和邮亭,接待过往官员,引渡上下驿马。这里是扬州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运河沿线的驿道。古邗沟的驿道为邗沟道,是古驿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沟旁的秦邮(今高邮),即因秦始皇时“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
  据有关文史专家介绍,明清两代,沿运河的堤岸设有驿站和铺设。明成祖迁都北京,运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实系于此”,并派十万大军沿途保障粮盐运输通畅,南京、北京之间邮驿建筑地位更加突出。扬州的驿站建筑都很华丽。《中国古代邮驿史》说:“南直隶扬州府广陵水驿,正厅悬匾额曰‘皇华’,后堂建有淮海奇观楼,匾额曰‘礼宾轩’。”
  明代人程春宇作过一首《水驿捷要歌》,说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驿道上共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三句,是说在扬州区域有仪真的仪真驿、江都的广陵驿、甘泉的邵伯驿、高邮的盂城驿和界首驿、宝应的安平驿六座驿站。广陵驿对于扬州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扬州口语里还保留着它的些许印痕。扬州人俗呼馆驿里的驿卒为“驿子”,扬州有“充老驿子”的俗语,用以讥笑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七年级历史课本,有有关隋朝与唐朝开凿大运河的资料.

古代运河联结长江和淮河。春秋时期吴 王 夫差于公元前486 ~前 484 年开凿。南起邗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东汉时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北入淮。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从今仪征引水。隋大业元年( 605 ),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6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