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扫地机哪个比较好: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0:06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是什么??????????急用的~~~~~~~~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它的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从经济关系上广泛描写阶级矛盾,但对于作为起义英雄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阶级,则有深刻的揭露。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它预示着广大人民在以这样昏君和宠臣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统治下,将陷入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他原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半年之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从此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这里有‘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他“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或在东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无所不为”;还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携之力”,在大名府尽量搜刮钱财,送给东京为丈人做寿的梁中书。作品还写了一批处于社会基层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门庆等,引外还有各级官府的差拨、役吏和各种各样的爪牙。这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形成了一个黑暗势力网,残酷压榨和迫害着人民。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上,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小说不仅写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如李逵、阮氏三雄等奋起反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同时写了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和一些原属封建营垒中的人物,因遭受这样那样的迫害而纷纷参加义军队伍。甚至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因而像害藏“丹书铁券”的世袭大贵族柴进和将门后裔杨志、大地主卢俊义等,也都先后卷进了起义队伍的行列。这些,都说明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在那些英雄们被逼上梁上的过程中,林冲这一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闷气。但是教头的地位,优厚的请受,舒适的家庭,美丽的妻子,这种种条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高衙内明目张胆地调戏他的妻子,他虽然感到耻辱,可是因吃着统治阶级的大请大受而不敢下手,只是冲散了事。后来在高俅父子的多次阴谋陷害下,他被发配充军,虽感到含冤负屈,仍未能起而反抗,甚至被贬斥到大军草料场时,尚欲修屋苟安下来。但是敌人没有因为他一再退让而相饶,竟然又从东京赶到沧州来谋杀他。在家破人亡,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他才杀死了仇人,吐出了长期积压心头的冤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上梁山后,他又火并了妒贤嫉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既和高太尉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成为义军队伍中一个比较坚定的成员。
(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小说把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盗贼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强烈革命精神和光辉的思想品德作了热情的歌颂。在这些起义英雄中间,李逵和鲁智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李逵出身于贫苦农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当小牢子。构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他上梁山很主动,没有丝毫勉强,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是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他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到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宝座,都不在他的眼底。在刚上梁山时,就提出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说:“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种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为招安的坚决反对者。当宋江吟〔满江红〕词,流露向往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后来朝廷派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对自己弟兄们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种光辉的表现。宋江关在牢里,是他“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地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他平日最爱宋江,可是当他误听宋江强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农民起义的利益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动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他反以十两纹银相赠。看出他对于受苦人是怀有怎样的阶级感情。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纯朴天真,李逵也有简单、卤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打起仗来,往往不分对象乱砍乱杀。在三打祝家庄时,由于宋江实行分化政策,使扈家庄保持中立。但李逵不管,排头价砍去,杀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坏了义军的策略。但这些缺点和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官,社会身分是下级军官,实际上却是一无所有,既没家庭,又没产业,无牵无挂。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结果被迫无地容身,只好出家当和尚。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慰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阴谋。为援救被欺凌者,他不惜与统治者反抗到底,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是他行动的信条。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这一面,有时甚至表现很卤莽。但下级军官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具有一定的斗争经验,在打死镇关西后,用虚晃一招以为脱身之计,正是这种斗争经验的表现。
武松在那些出身于下层人民的英雄行列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着英雄传奇的色彩。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对于社会上的恶势力和不义行为有坚决斗争精神。但他封建伦理意识强,私人恩仇观念重。在景阳冈打虎后,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一心想为统治阶级效劳。直至哥哥被害,告状不准,杀死了凶手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却又到官府自首。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刚强、正直,不愿连累他人;同时也表示他对官府还有一定的幻想。醉打蒋门神一举,固然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报答施恩的知遇之恩。被张都监收为心腹后,更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亏,差点把命都送了。血的教训,使他对封建统治者的真面目逐渐加深认识,反抗也随之越加激烈,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把他长期积压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发出来了。终于走上了团结起义的道路,在日后长期的斗争中,革命意识逐渐坚定,成为坚决反对招安的英雄之一。
在那些出身下层人民的英雄人物中,阮氏三雄、解珍、解宝、张横、张顺、石秀和顾大嫂等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他们都是些“不怕官司不怕天”的好汉。正是他们这些人物组成了这支义军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小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水浒传》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反对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这些斗争虽然有声有色,但毕竟还只是个人的反抗,不能形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随着客观斗争形势的需要,英雄们逐渐由个人反抗,进而小规模地联合起来反抗,一直形成强大的起义队伍。智取生辰纲可以说是联合斗争的萌芽,参加斗争的有渔民、贫民、下层文人,也有道士、地主等。他们出于对当权者的仇恨,为夺取不义之财,齐心协力,终于取得胜利,事后又一起上了梁山。在清风寨报仇后,有更多好汉纷纷上山,使梁山势力进一步壮大,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宋江上山后,更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族,出现了起义英雄武装割据政权的新局面。此后的斗争是革命的武装力量和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起义队伍在统一指挥下能攻善守,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连续获得了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连串辉煌胜利,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排座次”是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梁山泊这块光明的天地,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这是封建社会里农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政治上要求一律平等和经济上的平均主义理想,在封建社会里自然只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但对后世农民反封建斗争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四)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了起义投入的内在原因。
封建社会里的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它的结局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镇压;二是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三是起义领袖当上了新的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在这三种形式之间固然有原则的区别,在历史上所起的影响也很不同,如因英勇反抗而遭镇压和向统治阶级屈膝投降当然不能相提并论。然就其结局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失败,即使最后一种,表面看来似乎是胜利,但实质上也是失败,因为它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只是起了个改朝换代的作用。《水浒传》中义军接受招安的结局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一种形式。
当然,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义军队伍所以走上招安投降的道路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这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写梁山义军队伍不是在形势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出于走投无路,才被迫接受统治阶级招安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向统治阶级投降的。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确是和义军领导人宋江的思想、立场及其所推行的路线有直接关系;也是和小说中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以及作家的世界观密切关联着的。
“受招安”在前七十回故事情节里早已埋下了伏线。伴随梁山革命事业的发展,一大批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迫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相继投入了起义队伍。他们的加入,虽然对壮大义军的力量、发展革命势力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却使革命队伍的社会、思想成分变得十分复杂了。这是因为这伙人里的大部分,他们上山的目的只是“暂在山寨安身”、“等候日后招安”。他们这种意图和义军领袖宋江的“忠君报国”和“盼望早日招安”的愿望完全合拍。这就很自然的在义军内部出现了一条以宋江为代表的妥协、投降的路线。这条路线愈到后来势力愈大,占据了统治地位。虽有少数出身下层的起义英雄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对它进行抵制,但终因力量单薄而未能扭转局面,致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走上了“被招安”的悲惨结局。
据历史记载:宋江的为人是“勇悍狂侠,这和《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的宋江,显然是作者按照自己想象中的义军领袖来塑造的,使之成为引导义军走向妥协投降的关键人物。
《水浒传》里的宋江作为义军领袖,有他的特点和长处:他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好“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而被称为“及时雨”。生辰纲事发,他“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营救过晁盖;为维持和梁山的关系而杀了阎婆惜。他为人又精明练达,懂得斗争策略,并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汉,多和他有深厚的情谊。他能把大部分梁山好汉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并不是偶然的。
但是上述这些特点,对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来说还不是最关重要的,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革命斗争时是否具备坚定的阶级立场。恰恰在这重要问题上宋江存在着严重问题。
宋江出身地主家庭,本身原是“刀笔小吏”,他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一开始加入革命队伍就存在严重的动摇性、妥协性。在他看来,政治的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所以他一面援救晁盖等人;一面却又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他上梁山十分勉强,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大闹清风寨后, 他率领一帮好汉去奔梁山,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书信,就使他抛下大批人马“飞也似”地回去奔丧,并服脬帖帖地接受了官府的断配。在刺配江州的道上,又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援救。直到他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英雄救出,才不得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还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向往着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是“造恶甚多”、“误犯大罪”、“逆天大罪”等等。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早已预感以义军的历史悲剧。
《水浒传》的作者对宋江追求招安的结局态度上是有矛盾的。从道理上说,他对宋江的受招安完全是肯定的、颂扬的,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因此一再称赞宋江这样做是“有仁有义”、“忠义报国”等等。但从具体描写看,作品对“被招安”的结局似乎又有所批判。这不仅表现在作者反复描写了李逵、鲁智深等人的反招安、反投降的斗争;而且也写出了义军在受招安后所遇到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小说在七十回后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它在客观上告诉人们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招安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和义军领袖宋江的思想立场以及小说作者的世界观有直接关系的是作品中所大力宣扬的“忠”、“义”思想。
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宋江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味。”作者还特地为宋江安排了一回“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给宋江作的指示中有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他做到:“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之所以指责方腊起义,其主要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甚至最后写宋江被药酒毒死以前,仍然要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终于使作者甘愿牺牲艰难缔造的义军事业来接受皇帝的“招安”。但是我们也还必须看到作者之所以这样强调“忠”的观念,也是和他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分不开。水浒故事从口头流传到文人再创作而成书的整个宋元时代,民族矛盾居于首要地位,那时社会上普遍的要求是坚决抗击侵略,反对投降。明代进步思想家李卓吾早已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忠义水浒传叙》里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所谓“愤宋事”,就是愤恨宋代统治者不肯联合两河义军抗击侵略,导致亡国的惨祸。所以在我们指出作者忠君思想的极大危害时,还应该具体考虑到这个历史的因素。
其次说到“义”。小说中所具体描写的“义”,比之《三国演义》有很大不同,具有新的内容,它主要是指一种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义”与“不义”,很大程度上是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从小的方面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行的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讲的也是“义”;就大的方面说,东溪村七星小聚义,就是为了夺取生辰纲的不义之财。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则是表现较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七十一回梁山英雄大聚义,更是为了有力地打击封建统治者,实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政治目标。当然小说中的“义”,有时也被写成一种没有任何政治原则的私人之间的情谊。这在武松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梁山泊的“忠义堂”是“忠”居于“义”之上,孝义黑三郎宋江碰到“义”和“孝”发生矛盾时,是重“孝”而轻“义”,大闹清风寨后宋江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成就是主要的。这表现在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对历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污蔑、攻击的起义英雄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是由于作者未能摆脱封建思想体系的束缚,在一些根本观点上仍然维护封建制度,这又决定了他对宋江所坚持的“忠君”思想及其推行的投降主义路线作了大力肯定,从而导致义军走上了“受招安”的悲惨结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1、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表现反抗复仇精神。在忠义的旗帜下,小说也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反抗精神、英雄主义以及复仇行为。“官逼民反”,是小说主要的思想逻辑,对此,作者作了极力的宣扬。全书从高俅写起,表明梁山起义,就是高俅之流倒行逆施的结果。林冲的道路,是最典型的“逼上梁山”的道路,代表着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绝大多数人的经历和命运,最形象地、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起义的实质。在小说中,作者对英雄主义和复仇精神也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无疑满足了那些饱受压迫和欺凌的下层人民的愿望,为小说吸引一般大众提供了保证。

  3、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这两种思想在《水浒传》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崇尚暴力固然是抗恶的需要,但是,对暴力的过分崇拜,则使《水浒传》中的英雄们经常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同时,在《水浒传》中,所写妇女非淫即盗,这实在是对妇女的极大污蔑。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
___ __
人物介绍
,孝义黑三郎:这是从宋江对待家庭关系而讲的.宋江处理家庭关系是以孝义为本,特别对他的父亲,其他不详述了.
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在《水浒传》中有25次这样的叙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宋江的英雄本色.
3,呼保义: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做出圆满解释,据考证与宋代一个官名有关,大多学者认为这个绰号反映了宋江对朝廷的态度.
宋江
关胜
林冲
杨志
___ 六百多年的历史云烟,使施耐庵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
生平已然湮没,传说经久不衰.在他笔下,民间传说变成了
经典永恒的文学.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甚至将施耐庵列入
世界百杰,与华盛顿,拿破仑并列...
《水浒传》的作者之谜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_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逼上梁山"的双重意义.
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现实.封建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确实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与封建文明.但在封建社会中有许多制度,朝廷统治政策是违反人性的,造成社会在一定时期非常黑暗,腐败.因此,人民起来对不合理的社会抗争,反抗,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应该予以歌颂.许多年来,历史学家对农民起义进行了研究,说明农民起义在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方面的进步作用,应予以赞扬,但它对社会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水浒传》所描写的时代是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无能,社会黑暗无度,人民起来抗争那是必然的.《水浒传》的人物与一般强盗,草寇不同,在最早的一篇序文中说,这些人物把不义之财抢了,却没害人;夺取不义之财,不加害善良之人,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是站得住脚的,因此它是一部歌颂英雄反抗封建统治的作品.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它的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从经济关系上广泛描写阶级矛盾,但对于作为起义英雄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阶级,则有深刻的揭露。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它预示着广大人民在以这样昏君和宠臣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统治下,将陷入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他原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半年之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从此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这里有‘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他“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或在东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无所不为”;还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携之力”,在大名府尽量搜刮钱财,送给东京为丈人做寿的梁中书。作品还写了一批处于社会基层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门庆等,引外还有各级官府的差拨、役吏和各种各样的爪牙。这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形成了一个黑暗势力网,残酷压榨和迫害着人民。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上,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小说不仅写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如李逵、阮氏三雄等奋起反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同时写了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和一些原属封建营垒中的人物,因遭受这样那样的迫害而纷纷参加义军队伍。甚至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因而像害藏“丹书铁券”的世袭大贵族柴进和将门后裔杨志、大地主卢俊义等,也都先后卷进了起义队伍的行列。这些,都说明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在那些英雄们被逼上梁上的过程中,林冲这一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闷气。但是教头的地位,优厚的请受,舒适的家庭,美丽的妻子,这种种条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高衙内明目张胆地调戏他的妻子,他虽然感到耻辱,可是因吃着统治阶级的大请大受而不敢下手,只是冲散了事。后来在高俅父子的多次阴谋陷害下,他被发配充军,虽感到含冤负屈,仍未能起而反抗,甚至被贬斥到大军草料场时,尚欲修屋苟安下来。但是敌人没有因为他一再退让而相饶,竟然又从东京赶到沧州来谋杀他。在家破人亡,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他才杀死了仇人,吐出了长期积压心头的冤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上梁山后,他又火并了妒贤嫉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既和高太尉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成为义军队伍中一个比较坚定的成员。
(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小说把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盗贼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强烈革命精神和光辉的思想品德作了热情的歌颂。在这些起义英雄中间,李逵和鲁智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李逵出身于贫苦农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当小牢子。构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他上梁山很主动,没有丝毫勉强,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是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他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到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宝座,都不在他的眼底。在刚上梁山时,就提出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说:“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种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为招安的坚决反对者。当宋江吟〔满江红〕词,流露向往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后来朝廷派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对自己弟兄们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种光辉的表现。宋江关在牢里,是他“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地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他平日最爱宋江,可是当他误听宋江强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农民起义的利益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动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他反以十两纹银相赠。看出他对于受苦人是怀有怎样的阶级感情。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纯朴天真,李逵也有简单、卤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打起仗来,往往不分对象乱砍乱杀。在三打祝家庄时,由于宋江实行分化政策,使扈家庄保持中立。但李逵不管,排头价砍去,杀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坏了义军的策略。但这些缺点和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官,社会身分是下级军官,实际上却是一无所有,既没家庭,又没产业,无牵无挂。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结果被迫无地容身,只好出家当和尚。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慰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阴谋。为援救被欺凌者,他不惜与统治者反抗到底,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是他行动的信条。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这一面,有时甚至表现很卤莽。但下级军官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具有一定的斗争经验,在打死镇关西后,用虚晃一招以为脱身之计,正是这种斗争经验的表现。
武松在那些出身于下层人民的英雄行列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着英雄传奇的色彩。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对于社会上的恶势力和不义行为有坚决斗争精神。但他封建伦理意识强,私人恩仇观念重。在景阳冈打虎后,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一心想为统治阶级效劳。直至哥哥被害,告状不准,杀死了凶手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却又到官府自首。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刚强、正直,不愿连累他人;同时也表示他对官府还有一定的幻想。醉打蒋门神一举,固然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报答施恩的知遇之恩。被张都监收为心腹后,更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亏,差点把命都送了。血的教训,使他对封建统治者的真面目逐渐加深认识,反抗也随之越加激烈,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把他长期积压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发出来了。终于走上了团结起义的道路,在日后长期的斗争中,革命意识逐渐坚定,成为坚决反对招安的英雄之一。
在那些出身下层人民的英雄人物中,阮氏三雄、解珍、解宝、张横、张顺、石秀和顾大嫂等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他们都是些“不怕官司不怕天”的好汉。正是他们这些人物组成了这支义军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小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水浒传》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反对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这些斗争虽然有声有色,但毕竟还只是个人的反抗,不能形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随着客观斗争形势的需要,英雄们逐渐由个人反抗,进而小规模地联合起来反抗,一直形成强大的起义队伍。智取生辰纲可以说是联合斗争的萌芽,参加斗争的有渔民、贫民、下层文人,也有道士、地主等。他们出于对当权者的仇恨,为夺取不义之财,齐心协力,终于取得胜利,事后又一起上了梁山。在清风寨报仇后,有更多好汉纷纷上山,使梁山势力进一步壮大,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宋江上山后,更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族,出现了起义英雄武装割据政权的新局面。此后的斗争是革命的武装力量和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起义队伍在统一指挥下能攻善守,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连续获得了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连串辉煌胜利,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排座次”是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梁山泊这块光明的天地,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这是封建社会里农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政治上要求一律平等和经济上的平均主义理想,在封建社会里自然只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但对后世农民反封建斗争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四)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了起义投入的内在原因。
封建社会里的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它的结局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镇压;二是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三是起义领袖当上了新的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在这三种形式之间固然有原则的区别,在历史上所起的影响也很不同,如因英勇反抗而遭镇压和向统治阶级屈膝投降当然不能相提并论。然就其结局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失败,即使最后一种,表面看来似乎是胜利,但实质上也是失败,因为它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只是起了个改朝换代的作用。《水浒传》中义军接受招安的结局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一种形式。
当然,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义军队伍所以走上招安投降的道路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这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写梁山义军队伍不是在形势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出于走投无路,才被迫接受统治阶级招安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向统治阶级投降的。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确是和义军领导人宋江的思想、立场及其所推行的路线有直接关系;也是和小说中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以及作家的世界观密切关联着的。
“受招安”在前七十回故事情节里早已埋下了伏线。伴随梁山革命事业的发展,一大批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迫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相继投入了起义队伍。他们的加入,虽然对壮大义军的力量、发展革命势力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却使革命队伍的社会、思想成分变得十分复杂了。这是因为这伙人里的大部分,他们上山的目的只是“暂在山寨安身”、“等候日后招安”。他们这种意图和义军领袖宋江的“忠君报国”和“盼望早日招安”的愿望完全合拍。这就很自然的在义军内部出现了一条以宋江为代表的妥协、投降的路线。这条路线愈到后来势力愈大,占据了统治地位。虽有少数出身下层的起义英雄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对它进行抵制,但终因力量单薄而未能扭转局面,致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走上了“被招安”的悲惨结局。
据历史记载:宋江的为人是“勇悍狂侠,这和《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的宋江,显然是作者按照自己想象中的义军领袖来塑造的,使之成为引导义军走向妥协投降的关键人物。
《水浒传》里的宋江作为义军领袖,有他的特点和长处:他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好“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而被称为“及时雨”。生辰纲事发,他“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营救过晁盖;为维持和梁山的关系而杀了阎婆惜。他为人又精明练达,懂得斗争策略,并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汉,多和他有深厚的情谊。他能把大部分梁山好汉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并不是偶然的。
但是上述这些特点,对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来说还不是最关重要的,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革命斗争时是否具备坚定的阶级立场。恰恰在这重要问题上宋江存在着严重问题。
宋江出身地主家庭,本身原是“刀笔小吏”,他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一开始加入革命队伍就存在严重的动摇性、妥协性。在他看来,政治的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所以他一面援救晁盖等人;一面却又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他上梁山十分勉强,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大闹清风寨后, 他率领一帮好汉去奔梁山,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书信,就使他抛下大批人马“飞也似”地回去奔丧,并服脬帖帖地接受了官府的断配。在刺配江州的道上,又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援救。直到他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英雄救出,才不得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还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向往着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是“造恶甚多”、“误犯大罪”、“逆天大罪”等等。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早已预感以义军的历史悲剧。
《水浒传》的作者对宋江追求招安的结局态度上是有矛盾的。从道理上说,他对宋江的受招安完全是肯定的、颂扬的,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因此一再称赞宋江这样做是“有仁有义”、“忠义报国”等等。但从具体描写看,作品对“被招安”的结局似乎又有所批判。这不仅表现在作者反复描写了李逵、鲁智深等人的反招安、反投降的斗争;而且也写出了义军在受招安后所遇到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小说在七十回后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它在客观上告诉人们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招安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和义军领袖宋江的思想立场以及小说作者的世界观有直接关系的是作品中所大力宣扬的“忠”、“义”思想。
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宋江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味。”作者还特地为宋江安排了一回“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给宋江作的指示中有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他做到:“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之所以指责方腊起义,其主要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甚至最后写宋江被药酒毒死以前,仍然要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终于使作者甘愿牺牲艰难缔造的义军事业来接受皇帝的“招安”。但是我们也还必须看到作者之所以这样强调“忠”的观念,也是和他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分不开。水浒故事从口头流传到文人再创作而成书的整个宋元时代,民族矛盾居于首要地位,那时社会上普遍的要求是坚决抗击侵略,反对投降。明代进步思想家李卓吾早已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忠义水浒传叙》里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所谓“愤宋事”,就是愤恨宋代统治者不肯联合两河义军抗击侵略,导致亡国的惨祸。所以在我们指出作者忠君思想的极大危害时,还应该具体考虑到这个历史的因素。
其次说到“义”。小说中所具体描写的“义”,比之《三国演义》有很大不同,具有新的内容,它主要是指一种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义”与“不义”,很大程度上是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从小的方面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行的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讲的也是“义”;就大的方面说,东溪村七星小聚义,就是为了夺取生辰纲的不义之财。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则是表现较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七十一回梁山英雄大聚义,更是为了有力地打击封建统治者,实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政治目标。当然小说中的“义”,有时也被写成一种没有任何政治原则的私人之间的情谊。这在武松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梁山泊的“忠义堂”是“忠”居于“义”之上,孝义黑三郎宋江碰到“义”和“孝”发生矛盾时,是重“孝”而轻“义”,大闹清风寨后宋江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成就是主要的。这表现在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对历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污蔑、攻击的起义英雄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是由于作者未能摆脱封建思想体系的束缚,在一些根本观点上仍然维护封建制度,这又决定了他对宋江所坚持的“忠君”思想及其推行的投降主义路线作了大力肯定,从而导致义军走上了“受招安”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