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餐饮 英文:评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6:55:19

在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年已近8万人。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兴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项工作暂时停止。

60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到1968年,全国积压的待分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就在这年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从此,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投身于中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和边疆。

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但是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段时间创造出了很多爱情故事
很美好 但结局却往往很苍凉

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作品,为了平定知识分子的活动,也为了支持农村建设.发明的好招.

文革前的城市“社会青年”(无业青年)上山下乡,纯属于就业。而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则属于政治运动。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岂能混为一谈?

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政策是好的,执行得有误。可以说这个政策当时不完善,或者出发点不同。作为毕业的青年不但要下乡而且还要到工厂,部队去锻炼,也许当时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现在有这个条件了却没这样的主张了。如果当时下乡的青年有上级委派的专业带队再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具体方案,当时有吗?可以说口号喊得挺亮,没有具体办法)锻炼个几年,回来的青年远比现在“书呆子”有用的多了。什么事情都是,执行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