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绝句:中国有什么宝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3:10
安康机耕路打算

兽面纹鼎
  商代早期作品,高55厘米,现藏湖北博物馆,1947年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卧虎立耳扁足鼎
  商代晚期作品,通高64厘米,1989年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此鼎较全面的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水平,极为珍贵。

  水鼎
  高23厘米,西周早期,1929年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内铸家族族徽“水”字,极为罕见,青铜器中精品。

  小克鼎
  清代光绪年间陕西抉凤出土,西周晚期时期代表性作品之一,此鼎历经坎坷、传承有序,现完好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国宝级文物。
  班簋 口径25.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内铸198个字,记录西周中期国事,为西周时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物,无价之宝。

  王子午鼎
  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子午鼎是春秋中期器物。作器者为楚令尹王子午(字子庚)。此鼎纹饰极其华美,多用浮雕、立雕技法,是当时楚器的新风尚。

  器铭14行,共84字,盖上另有铭文4字。这体现了春秋中期,南方青铜器文字开始装饰化。

  虎耳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规格:通高64厘米;足高33.7厘米;口径39.3厘米;腹深17*8厘米。商后期。饪食器。斜折沿,方唇,浅圆腹,圆底,下承三变体虎形扁足。口沿外侧饰燕尾纹一周。口沿之上立双耳,耳外侧左右各竖饰龙纹一条,首上尾下,相向而对;耳上各伏一虎,凸目吊睛,双耳耸立,口略张,内有利齿,粗颈直腰,尾部上卷,作卧伏欲起之状;虎身饰云雷纹,尾饰变形鳞片纹。暖壁饰上下界以连珠纹的纹带,主题纹样为三组兽面纹,高扉棱鼻,乳钉突目,展体,单尾上卷;三组之间各以乳钉、雷纹间隔。
  此鼎形制高大、精美绝伦,为中国已发现的扁足鼎之冠。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青铜之冠——司母戊 方鼎

  造于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目前已出土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或释后)母戊”三字。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金文重宝——毛公鼎

  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828~782B.C.)的一件重器,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毛公鼎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国宝楚风——“铸客”大鼎

  安徽省博物馆藏楚“铸客”大鼎 ,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礼器,重
  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气势雄伟,端重古朴,距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属“国宝级”文物。它于1933年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历经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