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鑫秋:关于第一次世界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8:24
谁能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战争的起因,概括和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