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妹怎么打蛮王s7:《明儒学案》的历史地位哪个网站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26:52

黄宗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明末,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这个时期出现了权倾朝野的一代权宦魏忠贤,此人的为人想必大家也都明了,可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又忠又贤,仰仗于皇帝的宠信,魏GG揽权乱政,东林党名士黄尊素被迫害致死。黄尊素有一个儿子年仅19岁,见老爹惨死,血气方刚的他入京伸冤,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刑堂上一锤子就结束了仇人的性命。而这位血气方刚的帅哥正是与王夫之和顾炎武并称为清初三大师的黄宗羲。

黄宗羲为人比较正直,他亲手领导的“复社”文人一直从事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主张改革强国,当然也遭到了掌权者的迫害,但是始终不屈服于对手的淫威,可以说是铮铮铁骨好男儿。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南下,大明朝岌岌可危,这时候黄宗羲在浙江成立了“世忠营”武装抗击清军。但是孱弱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最终八旗军席卷华夏大地,明朝覆灭,清王朝建立。康熙年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富有威望的黄宗羲多次被人力荐,但出于汉民族气节,坚决不从,一心从事著述治学和教育教学活动。黄宗羲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经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成为一代宗师。而《明儒学案》正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

评价一本书、一部著作,往往要把其放在一个国家整个的文化长河当中去,以此衡量确立该著作的历史地位。而《明儒学案》在国家文化长河当中的地位又是什麽呢?很简单,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学术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基础。该书结构总体上来说分成了三个时期,初期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白沙(陈献章)为主,中期姚江(王守仁)为主,末期东林(顾宪成)蕺山(刘宗周)为主。大致叙述了200多个学者。撰写每一学派之前,都写有小序和学者小传,对学者的生平、著作思想以及学术传授作客观、扼要介绍,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言的选辑,间有作者的品论。“按年编年,不炫耀文采”是黄宗羲的著书原则,强调尊重历史事实,反对空洞无物,随意褒贬,形式化的文风。将治史与“万民之忧乐”相联系,力求“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为此,黄宗羲投入大量精力,使《明儒学案》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成为“经世致用”思潮的典范。

民主这个词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更是受到西方人的追捧。然而早在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就已经将民主这一点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上了。之所以说《明儒学案》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很大原因在于本书对于学术民主思想的重视。在这里,你既能看到代表正统学派的宋学吴与弼、陈献章等人的重点叙述,也能看到一些并不轰动的小派观点。最典型的例子是厨师出身的王艮,他师从另一位大师级人物王守仁学习王学,后自立一派,形成了所谓的泰州学派。在这一点上,黄宗羲不搞无耻学人常搞的那一套等级尊卑制度,而一律平等,这在当时甚至在今天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刚才所说的泰州学派而言,还有像樵夫出身的朱恕、陶瓷匠出身的乐吾等人的学说论点,可以说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但是黄宗羲仍然保有一个大学人的风范,海纳百川,将民主的思想体现在了学术著作当中,有些思想甚至还体现了人权、民治、君服务于民等内容,可以说开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先河。

对于一个在历史、哲学、经学、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辉煌建树的黄宗羲来说,他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明末反权宦到反清军再到清初拒绝为清廷效命以及后来基本默认顺从清廷统治,从身为东林名士父亲的被迫害致死到潜心钻研学术,黄宗羲的思想变化随着他年龄和境遇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完善。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黄宗羲的世界观。一般而言,对于黄宗羲的哲学观点,从他评述各家学术思想的文字中不难看出,经典的所谓“一本万殊”是其哲学观的核心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理与气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范畴。关于理与气的关系,大儒朱熹曾经有一个人马之喻,即人好比理,马好比气,人骑马,马被人骑。理驾驭气。黄宗羲的学说则将这个比喻更进一步,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充盈天地而主宰一切。理则是依气而生,随气而变化。理气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事物的组合,物体的升降沉浮运动变化就是气,而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秩序则是理。这一观点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一本万殊的哲学思想观。

黄宗羲带给中国后世很多东西,就如同《明儒学案》一样,对中国历史、思想哲学、文学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黄宗羲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学人,这一点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展,不过总体而言,黄宗羲的学术著作以及带给后世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仍然使他成为了明末清初学术界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代宗师、一代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