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服变废为宝收纳盒:软件高手请:求一款第三方软件控制本机网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41:10
求一款第三方控制本机网速软件
能控制p2p上传流量,p2p终结者不是答案
最好是中文或汉化版 不能是netlimiter
谢谢!!
能控制本机网速的软件
请提供详细下载地址或方法

从技术上来控制P2P流量
1.封锁TCP端口的方法已经失效
早期业界刚开始研究如何控制P2P流量如BT的时候,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控制BT等P2P下载软件使用的端口,比如标准的BT占用的端口是TCP 6881~6889,在防火墙或者路由器上用ACL封锁这些端口就能控制住P2P流量。但是BT等软件可以变换端口,封锁端口这种做法现在已经失效——BT已不再使用固定的6881~6889端口来通信,而是动态地使用端口。
而且,新型的P2P应用甚至有的采用了80端口(通常是http/Web来使用),比如KaZaA这种P2P软件就是可以使用端口80来通信的。再严厉的防火墙策略也不至于封锁80端口吧,所以KaZaA能穿透传统的基于IP和端口的防火墙和包过滤器。通过简单的基于IP和TCP端口的技术(分析IP包头、IP地址、端口号等)很难识别、跟踪或控制新型P2P通信。
2.在入侵检测设备上入手
随着P2P应用的不断增长,更多的通信协议被使用。识别和分类P2P的技术必须快速、简单,以适应这种技术的变化。现在,识别P2P通信的方法是在应用层分析数据包,看是否有某个应用协议的特征码,然后确定通信的种类。应用层分析数据包的基本方法是,如果应用层数据包的头部有“220 ftp server ready”的特征串,可以确定是在使用ftp程序;如果有“HTTP/1.1 200 ok”的特征串,可以确定是在使用http传送数据。
每一个P2P通信在下载连接前要有一个包含其特征串的预连接,例如,KaZaA使用80端口传送数据,但在预连接时会有“GET/.hash=”的特征串;如果有“BitTorrent protocol”的特征串,可以确定是在使用BT。
基于这样的认识,把需要控制的各种P2P协议特征提取出来,输入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发现需要控制的P2P通讯,就采用和防火墙联动的策略,封锁即将进行的的P2P流量。这个工作,网络管理员可以和入侵检测设备厂商联系得到最新的策略库,从而大大减轻自己录入库和提取特征的工作。
3.在Cisco路由器上进行控制
Cisco路由器具备了NBAR这样的一种新功能,可以拿来有效地控制P2P流量的传输。NBAR(网络应用识别 Network-Based Application Recognition)是一种动态的、能在四到七层识别应用的技术,配合Cisco公司提供的PDLM(包描述语言模块Packet Description Language Module)可以识别P2P通信,要求IOS版本在12.x以上。Cisco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了三个PDLM模块,分别为KAZAA2.pdlm、bittorrent.pdlm和emonkey.pdlm,可以用来封锁KAZAA、BT、电驴。
我们以控制BT流量为例。
(1)下载bittorrent.pdlm文件。
(2)使用TFTP上传Bittorrent.pdlm到路由器的Flash中。
(3)加载此pdlm包。
ip nbar pdlm bittorrent.pdlm
(4)创建一个class-map和policy-map。
class-map match-all bittorrent
match protocol bittorrent
policy-map bittorrent-policy
class bittorrent
drop
(5)应用到某个接口上。
interface FastEthernet0
ip access-group control-bt in
service-policy input bittorrent-policy
4.在Linux的Iptables上控制。

技术上来控制P2P流量
1.封锁TCP端口的方法已经失效
早期业界刚开始研究如何控制P2P流量如BT的时候,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控制BT等P2P下载软件使用的端口,比如标准的BT占用的端口是TCP 6881~6889,在防火墙或者路由器上用ACL封锁这些端口就能控制住P2P流量。但是BT等软件可以变换端口,封锁端口这种做法现在已经失效——BT已不再使用固定的6881~6889端口来通信,而是动态地使用端口。
而且,新型的P2P应用甚至有的采用了80端口(通常是http/Web来使用),比如KaZaA这种P2P软件就是可以使用端口80来通信的。再严厉的防火墙策略也不至于封锁80端口吧,所以KaZaA能穿透传统的基于IP和端口的防火墙和包过滤器。通过简单的基于IP和TCP端口的技术(分析IP包头、IP地址、端口号等)很难识别、跟踪或控制新型P2P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