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海滩版修改人物dom:长城的修建历史和特点有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8:03
多一点.

http://www.chinagreatwall.org/channel/xueshu.jsp
中国长城网

东西很多很全,要什么有什么!

人们谈论长城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连绵不断的城墙,但这并不全面。其实,长城是一项科学的、不断完善的古代军事系统防御工程体系,它不仅包括那长长的用土石垒筑或堑削山岭河谷而成的城墙,而且包括与城墙相连及相近的城堡关隘和城墙内外的烽火通讯系统。而在长城名词诞生之前,传递烽火的烽燧(烽火台)就早已存在了。因此,在中国早就有“先有烽燧后有长城”的说法,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更是深刻地显示了烽火通讯的作用。故事讲昏庸的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的笑容,竟然在无战事的情况下于骊山点起了烽火,各路诸侯于是匆忙率兵前来保卫,结果发现是被戏弄了,其愤怒怨恨心情可想而知,因此,当后来西戎军真的侵犯首都镐京,周幽王再命点烽火报警调兵时,各路诸侯谁也不再出兵,最终结果是西戎军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西周因此而灭亡。
“长城”一词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管子·轻重》篇,文章中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句,根据管仲生平和齐桓公在位年推断,此长城(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应在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之间。但现在学术界都认为《管子》这本书是后人托名于管仲的著作,是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文章,因而不能由此断定齐长城是最早的长城,但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的《下贤》篇中有载,魏文侯因喜好以礼待士,“故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这就明确提出,魏文侯时(公元前446至公元前397年)就有齐长城了。而魏文侯虏齐侯和自己被封为侯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03年。《水经注·东汶水注》引《竹书记年》也讲:“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晋烈公十二年,正当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而作为佐证的是出土于洛阳金村古墓的(厂瓢)羌钟上的铭文,铭文记载了这件史事,中有“迮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句。“平阴”应当是齐长城西端的起点,即山东平阴城。
关于修筑“长城”的明确记载,在司马迁著的《史记》中有很多,如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赵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赵“侵齐,至长城”(《史记·赵世家》);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秦本记》);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史记·魏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史记·赵世家》);齐宣王年间(公元前319—301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史记·楚世家》);“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余一千里,至琅邪台入海(《史记·苏秦列传》);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张仪游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史记·张仪列传》);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82至前278年),“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等等。
此外,记载春秋战国事的《竹书纪年》中也有周显王十年(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和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的记载。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史记》中见“长城”一词很早很多,他提到了中山国筑长城,魏国筑长城,赵国筑长城,齐国筑长城、燕国筑长城、秦国筑长城,而未提到楚国的长城。但《史记·秦本纪》中提到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方城”无疑是楚国的军事防御工程。楚国有“方城”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书中讲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伐楚,楚国派使者屈完劝齐桓公退兵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而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注释道:“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又说“盛宏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南北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而《汉书·地理志》也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这样就把楚长城的始筑年推到了公元前656年前。与《管子》中所记的齐长城的始筑年代不相仲伯。因此有人认定最早的长城是出现在春秋时期。
长城的建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从远处说,它是远古时代部落氏族在居住处或村寨周围用“封树”(用大小元木打入或埋入土中)和“土墉”(挖沟引水,堆土起墉)来设防的延续,从近处讲,自周朝分封诸侯后,各诸侯都建起了很多城邑,并把“封树”和“土墉”的方法扩展到国土的疆界上。春秋时代,列国争霸的军事冲突,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春秋的242年中,列国的军事行动就有480多次,其中很多次是攻守城池的战斗,许多小国因都城被攻破而灭亡。频繁的战争,促使对城这种御敌保卫设施的建设大大加强,战国长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但可从楚国“方城”的称谓中得以了解,还可以从墨子的著作中得到启发。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大思想家,曾提出以“国备”为中心的备御思想,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以构筑城池为核心的筑城理论,这理论即是对各国修建城池利用城池防御的经验总结,也为修筑长城提供了最初的蓝本。
墨子的筑城理论包括:第一,筑城要建立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第二,要选择有利地形,并要符合战机要求,提出在要害的地方,要构筑象织女星那样的品字形亭障,以成互相支援之势;第三,筑城必须着眼于长期防御的需要,城池和各种设施要坚固耐久;第四,城防工事和生活设施要紧密结合,如在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折算步数大约为今70米)要建立一个供守城人员住宿的房舍,还要建一个厕所和堆垃圾的地方,两舍之间建一个做饭的炉灶,挖一眼水井,存放的粮食和柴,要能供守城人员食用3个月以上等等;第五,各种战防工事,既能独立自守,又能互相支援,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比如在城堡的防御阵地前沿,要有藩篱、壕沟、吊桥,壕沟内设置竹签,城外要筑延堞(小隔城),城内建立供指挥用的栊枞,供昼夜观察用的坐侯楼,供侧射用的立楼等,还要建立报警通讯设施,好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第六,根据兵器和作战方式的演进,不断改善和增强城防设施,如云梯出现后,他提出了4种对付云梯的办法:设置行城拒梯,就是在敌人使用云梯的地方,增高城墙;以火破梯;以弓、箭、石、沙、开水等杀伤爬梯的敌人;设置障碍物阻栏云梯等等。
墨子的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长城,但我们从长城建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其战略战术防御思想的深远影响。“长城”最初起名为“长城”而非“长墙”,其意义大概也就在此吧!(选自《中国长城》孙志升著)

  • 我是过来打酱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