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和will的区别:哪位大侠有友情和读书得文章个发一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17:11
有追加分数,字数在500左右

我的读书情结

??我对书就象是鱼水之情一样有着浓厚的情结。
??
??读书与我心产生共鸣。我们有时会有一种潜意识的感受,但不知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读得书多了,会不时在他人的书中恰到好处地说出来,比如读鲁迅的作品《祝福》有这样一句话:“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静下心一揣摩其实一些事的发生就是伴随着我们这样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当时我们想到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这种心境。我在《东周列国志》中读到这样一句话:“譬之鱼在陆地,急欲得勺水自濡也。”妙哉,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的困境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丧失时,用这句比喻来表达这种濒危的处境时再恰当不过了。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了就不时有新的发现。这还仅仅是语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共振,读书就象一个朋友与我们促膝交谈。当我读了书后,我猛然发觉有那么多人与我比肩同行,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伟人们也有与我们很多相通的东西,这样书中的思想召唤我的思想,仿佛是对自己人生的追问和认可。比如在《傅雷家书》读到“爸爸的痛苦若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么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就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印证,因为我一直以为一个经历过尖锐痛苦的人是恰恰会理解他人哪怕微小的痛苦的,绝不应恃自己的阅历丰富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去鄙视他人的痛苦的,而是要从自己的痛苦的经验中帮他人冲出重围以减除他人的痛苦的。作为父辈更要从中获取启发让子女们如何去快乐的成长,否则痛苦真的是白受了。此刻我的热情变成了势不可挡的激情。读书使我忘却所有忧愁苦闷,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心心相通的朋友在谈话。我设身处地想一下,有这么一个真诚沟通的朋友的存在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忧愁苦闷。即使把我置于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只要有书的存在我就绝不孤单,我发现能从我所爱读的书中找到我个人的世界,使我平淡的生活有了许多知心的对话。因为那些书写下了活跃在我们内心这般丰富、这般温暖的东西,它成了我灵魂深处的镜子,催人奋进,勇于坚持自己,我发现我们应该并且是可以高尚地活着的。我体验到的这种共鸣的奥秒也一样从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中得到了认可:“世界上的人从外表看来是各色各样的,但是如果把内心稍稍揭开,那种无所归依和心灵不安的情况则是彼此相通的。”
??
??读书给我启发成长。我过去也一样有许多困惑迷茫的问题无法自通,比如什么是幸福?我今天是很明朗了,我从中总结了几句话:第一,幸福是一种感觉,同样的道理魔由心生;第二,幸福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人问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怎么这么快乐,她说她的手很好看,她有爱她的爸爸、妈妈,她爱看书、画画;第三、活着就是幸福,把我们置于死亡的边缘才能深切体会到;第四、幸福是许多快乐的瞬间,一个微笑、一句知心的话、一个美丽的画面、一杯解渴的水……幸福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只要给幸福一个最浅的底线,人们便能从平常的日子里寻到许多幸福。感受幸福的三大误区:与别人比较,过分注意缺憾,局限于完美。只要我们能拥有这种健康心态,人人都是幸福的,她与财富、地位、学历、缺陷等是无关的。我的这一总结当然不是一篇文章的启发,是需要许多的文章的启示的,但也不是去刻意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阅读多了困惑我们心灵的谜底自然一一揭晓。在这里我需要提到一本杂志《青年文摘》,它里面摘录的关于成长、情感、心理的文章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它可以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长起来。我们不需要去找一些关于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书籍阅读,而这些文学作品不是枯燥说教而是让我们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在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中有意无意间受到了启迪,这种感染更深刻。当自己在求学、工作、爱情、婚姻面临两难抉择时该如何取舍?当父母、老师、朋友不能理解你甚至伤害你时该怎样调整心态?怎样走出自卑培养自信?怎样正确对待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豁然开朗般找到答案。因此我今天的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早点发现读书能为我解疑释惑这一感悟,早点认识自己也许会少一些人生的缺憾。
??
??读书给我这么深的感悟,我还有一个爱好便是把这些感受批注在书上。比如我在读到一篇文章《大哥》时,我注解:“大哥孤寂痛苦地生活着,亲人们却相当然地认为他是沉默而幸福着的,亲情的悲哀莫过于此:不自知、不他知。”当我读一篇文章《阅读技巧》时我联系现实批注:“某些执法者会引经据典、生搬硬套一些法律条款去裁定那些正经历磨难的弱势群体的行为,殊不知当初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正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当然我也不沉迷书中,我也会提出值得商榷的意见,比如我读一文《赌博》主要是说的是希望我们用爱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每件事,以怜悯取代判断而去营造一个谅解的氛围。我在书上批注:“粗俗者凭借世俗的观念评判雅致者,雅致者会以高贵的价值观鄙视粗俗者。但粗俗者即使没有存在价值也是种合理的存在方式,它被社会接纳的前提是没有道德沦丧与违法乱纪,否则便失去谈论这个话题的前提条件,比如打牌是可理解的但赌博是这应原谅的。”我的这些注解仅仅是冰山一角,我只是写这篇文章时列举的几个例子。
??
??我这么喜好作批语,自然我是要常买书看的,别人的书怎么能随便给人家批注呢,我是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的,我尊重每个人读书的方式。现在又有了新兴的电子商务,我又从网上购书中获得了新的乐趣。每当我翻阅自己收藏的书时,我会细细把玩,那真是一种享受,我写的字自认为也是漂亮的,那印刷体、手写体相互辉映,我的感悟与书中的思想相得益彰,那美感不由就升腾起来……
??
??读书吧!读好书!

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激发我写这篇文字的起因是一个古老的成语:百读不厌。好像还有一句近似的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些在我们小时候老师就已经不厌其烦的讲过了,成了刻骨铭心的语录。
??虽然我知道这对大多数来说得到这样一本书永远是一种奢望吧,但既然已经有这个成语,既然也有人一直在这样说,愚顿的我就相信这样的书可能会有,也就有理由希望某一天我也看到这样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
??尽管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没有中断过看书(特指课本以为的书);尽管现在我依然坚持着每个月要到图书馆借四本书,也把看书当成是自己一生的爱好,也从书里获得了很多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书的匮乏者。我知道很多好书我是无法看到的,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的局限。
??而让我感动难堪的却是至今没有看到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这就不能不让我认真起来,思考这是为什么。
??再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值得我读百遍的书,但至少应该有让我阅读三遍五遍而不腻的书吧。但我现在不得不说我失望了,或许是我太没有机缘,或许是我过于的喜新厌旧,虽然也曾经有过让我感到震惊的书,但他们也只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却不能吸引我去读第二遍。就是我每个月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更多的意义现在也只是完成一种程序了,四本里我很少读完其中的一本(虽然时间在这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我还是得说这不是主要原因)。现在即使是去书店也没有了少年时代的热情,那时候每次进书店不从里边买回几本书来就会觉得很失落,现在却变得非常挑剔了,有时候也会买回来看,但不久就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同样的一本书,于是后悔,既然图书馆已经有这么多永远也不会读完的书自己又何必一定要去书店去买呢?当然我知道这个道理讲的并不逻辑,但我买书的状态的确下降了,经常的会从书店里空手而出。
??我开始讨厌自己的这种状态,为什么就不能把一本经典的书看上两遍或者更多呢?还是惰性在作怪啊,但我还是不想把这简单的归结为是惰性。
??我一直期望着这本书的到来,但我一直没有等到,而更让我感到紧张的是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对很多书竟失去了以往那样读下去的耐心,不是看了前面就能猜测出后面会说什么,就是这本书的文笔和内容不够我足够看下去的深度,尽管我也可以说是因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但我还是得说他们对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否则即使是再忙我也可以用读两本书或者三本书的时间读完。
??尽管我可以说自己的确有些孤陋寡闻,甚至可以说是在坐井观天,知道自己不行,还在这里挑三拣四;尽管我也承认自己的确眼高手低才疏学浅冥顽不化,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至今就是没有碰到这样的一本!
??我的确是越来越挑剔了,尽管我知道即使是被我否定的书我也是写不出的,但我还是要挑剔,毕竟我不能哄着自己读下去,而且我完全相信这是我的自由和我的权力。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过这样的事,又会怎么评说这件事,即使是是别人骂我说是在这里故弄玄虚,不知天高地厚,但我必须这样表白自己,否则在我看来就是自欺欺人。
??我现在的解释也仅仅是让人相信我对寻找的执着。
??即使如此,我至今仍在像一个中学生似的期望着这样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而且也总以为会有这样一本书在等待着我,否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也太不够精彩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有过如我一样的无奈和窘迫。以前当别人充满热情的给我推荐经典名著时,我是带着虔诚的心去阅读的,有些名著的确给了我启发和振奋,但有些名著却让我感到了压力和失望,比如《红楼梦》我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尽管也在心里自我安慰说以后有时间再阅读吧,但时间已经过了近二十年,我还是没有兴趣重新拿起《红楼梦》;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仅仅看了五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再比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更不要说乔伊斯的《尤利希斯》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书的,我却是带着很大的功利目的在看书。我把看书当成是自己进步的台阶,如果一本书没有给我启发,仅仅是娱乐了一次(有些连娱乐的功能也没有),我就会觉得很吃亏。虽然我也知道因为自己的过于功利书里的一些东西就看不到了(毕竟阅读也有一个限度,比如阅读的时间、环境和彼时的心态等等)。但同样也我知道这很正常,人不可能完全把一本书读透。
??我想每一个看书的人都要经历这样的拷问——你要在书里寻找什么。
??比如故事,但又不完全是。最早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精彩的故事读书的,但后来我不想单纯的阅读故事了,甚至连金庸精彩的武打小说也被我自觉的排斥在外,我想关于金庸的书看上两三本也就够了,因为我觉得那样的书重复的看多了无异于玩物丧志,我为自己有这样的觉悟而沾沾自喜。
??比如写作技巧,但也并不完全是。我希望透过作者的文字看到书里更深层次的东西,如作者的构思、行文的隐喻和象征等等。我希望通过阅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当然我也可以在这里按着《文学概论》里说到的煞有介事冠冕堂皇的说在看书里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之类的东西,但我觉得把这些东西搅和到这里实在太大了,而且我也没有那个能力驾驭,这是读书理论家们的事情,现在我只想说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当然我也知道好读的书未必就是经典,经典的未必就好读。但我还是要说,既然看书——即使是被人看成是经典的书已经对自己成为一种折磨,那最好就不要再看下去了,还是等待以后有些积累之后看吧,尽管有可能以后也不会再看。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我觉得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特别是人成年以后,随着看书的增多就会感觉到这一点,重复几乎占据了书籍很大的成分,比如思想的重复、内容的重复、叙述语言的重复等。
??在这种状况下我更加不敢自信会得到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了,虽然我从来没有否认有经典的好书,但这些经典未必就会让人百读不厌。
??我曾经怀疑过自己的阅读出现了问题。但现在我不想再怀疑下去了,我不想看《红楼梦》或者我不想看《战争与和平》,这完全是我的自由选择,可能我会因为这种选择丢失什么,但我想还有另外的书会在同样的时间告诉我别的什么,这个不需要战战兢兢。而且我怀疑对那些经典的痴迷者,他们是否能够领会?他们是否是在用一个模式在解读经典?因为我看到之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重复着同样的话语,缺乏创新。如果是这样那么经典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束缚和负担了。
??所以我不再奢望会看到这样一本百读不厌的书,与其那样不自信的阅读经典,倒不如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很多人挤在经典的门槛的时候,自己未必不可以另辟蹊径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
??而且我相信所谓的百读不厌只是一种夸张,甚至是一种误导。
??但我还是得说——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

《友情》

我想要一件旧的东西
一件越旧越好的东西
在春天里细细的种下
或在秋季里深深的埋藏

为什么它如此珍贵

大街上人们匆匆走过
从黎明走向黑夜
他们路过我身边
露出各式各样的笑容

而我
一刻不停的忙碌着
为了爱情
为了事业
为了理想
为了所有的
瞬息闪现的光与梦

可是
夜晚来临时
我重又回到这座
充满失望
和痛苦的小屋
坐在孤独里望着寂寞

这时
会有那沉重的礼物
来敲我的窗
喊我的名字
在我热泪纵横的脸上
写下温暖

于是
在我两手空空的暮年
它定是我这一生里
唯一的收获

[友情]失落的季节
前半个月,最好的死党告诉我,她要回家工作了。
昨天,一起住了半年的闺中密友说她要自己出去独居了。
有点想逃。
没有方向。
这个季节似乎有点让人感觉失落。可是太阳却天天灿烂无比。
愈发失落。。。

早上偶遇果果,将近五年的情谊,让我一下子有投奔她的冲动。她扎着两个活泼的辫子。
我笑着说:“果果越来越年轻了哈。”
她却诚实无比:“我装可爱呢!”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果果!

走吧走吧,我们都要试图长大。
走吧走吧,前方的路是会更宽敞更明亮。
走吧走吧,别忘了带走自己的余味,免得我太过伤心。
走吧走吧,记得时常想起我,不至于我在自己思念的国度过于孤单。
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吧,
擦掉自己最后一滴泪,微笑留给你,祝你一路顺风!

友情的岁月
曾经生活在一个地方,学习、上街、看书、上网、和朋友聊天,过者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置身欢笑与友情之间,心中总是一片坦诚;面对围坐的一群欢笑嬉戏中的朋友,总是洋溢着幸福,谁还会会想到天下无不散宴席的古语,因为我知道,快乐的时光要珍惜的是有一刹那的永恒。

曾经望着夏夜的星空,看着繁星点点。骤眼望去,群星会聚,热闹非常,可我知道,事实上,它们相离得好远好远好远.处身于这个繁华热闹的城市,人与人之间,视觉上的距离比起星星们来,是近得很多很多的了,可心灵呢?我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吗?谁能告诉我一个答案?

曾经在一张张柔柔的信纸上刻下彼此的思念与牵挂。有时,面对着的却是是一怀真挚,信纸显得好苍白,纤细的笔尖更显得好无力,它们实在无法将我的思绪疏理分明、无法将我内心的点点滴滴尽诉。在此时,我只能祈祷在你我间多添一份默契,好让你能读懂我心的所空间。

曾经好奇的来到这个世界!被这虚幻,自由的感觉吸引!在网络里的感觉真的很奇妙!那种从来没有过的好奇和蠢蠢欲动让我迷上了这个世界!也就是在我最空虚的时候,在网络的另一方的你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敢坦言:在网络中我对每一个人都是真诚的!也许就是这份真诚让我们有了一段浪漫而永恒的友情岁月……

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审视自己,感觉到的是迷惘与心痛。

在成长的岁月之中,在追逐梦想之中,一个期待,一种幻想,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却在不经意间,在尘世的纷扰中,一双清澈的眸子渐染上挥不去的忧郁;心灵仍如水澄清,微笑仍挂记在脸庞,却再亦难在生活中觅得纯真的感觉----纵然寻回往事的音讯,却再亦难逃忧郁的微笑.

成长的印痕伴着岁月的匆匆脚步,一个个渐远的失去的梦,男孩渐渐迷惘......

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叫做友情岁月 ?因为我们的相遇如梦,我不能把握你再向哪个方向漂泊,可遇而不可求。只是一种短暂的心路历程,只是一段似水流年的回忆,只是一曲悠远舒缓的慢板,只是轻轻触及却不痛的心事,只是梦里没有你的日子,只是夕阳下倦怠的寻找归栖的飞鸟,只是夜班车窗外温暖的万家灯火,只是空气中弥漫的一丝清凉芬芳的气息,只是一个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故事,只是这些凌乱的思绪和文字......

不是为了孤独/友情岁月岁月恰如烟云/欲挽留时愈消失/多少年独影伴孤灯/别难过莫发呆/我想说/这决不是为了孤独/请相信吧/不管是在阳光里/或者是在月光下/是钻石/就会发光/那样——/孤独也会变得美丽/寂寞也会成为辉煌......

今夜,又是一场大雨,仍还记得那一夜呆在暴风雨下人聚人散的车站,感觉到的是彻底的心痛,有个人真的永远离开了我的世界.终于能够明白,原来恋人长相斯守真的好难,而真心朋友才能够真正的相处一辈子!!!

也许世界变得太快,当真正意识到时早已事过境迁;也许我们能珍惜的只有一刹那的永恒;也许人生太匆匆,没有谁愿意为我停留,哪怕是一刻;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没人在乎我,因为我实在很平凡。

哦!友情岁月.

读书的乐趣

你最喜爱什么?

——书籍;

你经常去哪里?

——书店;

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读书。

这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籍,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我却至今不悔,不仅不悔,反而情趣越来越浓。想当年,我也曾爱打球,也曾爱下棋,对操琴也有兴趣,还登台伴奏过。但后来却都一一断交,“终身不复鼓琴”。那原因,便是怕花费时间,玩物丧志,误了我的大事——求学。这当然过激了一些,有点“左”。剩下来唯有读书一侣,自幼至今,无日少废,谓之书痴也可,谓之书橱也可,管它呢,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我的一生大志,便是教书,而当教师,不多读书是不行的。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临大海,或波涛汹涌,或清风微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吾于读书,无疑义矣,三日不读,则头脑麻木,心摇摇无主。

我和书籍结缘,开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八、九岁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去田里帮工。一天,偶然从旧木柜阴湿的角落里,找到一本蜡光纸的小书,自然很破了。屋内光线暗淡,又是黄昏时分,只好拿到大门外去看,封面已经脱落,扉页上写的是《薛仁贵征东》。管它呢,且往下看。第一回的标题已忘记,只是那首开卷诗不知为什么至今仍记忆犹新……

日出迢迢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第一句指山东,二三两句分别点出薛仁贵(雪、人贵)。那时识字很少,半看半猜,这本书居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教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这是我有生以来独立看的第一本书。尝到甜头以后,我便千方百计去找书,向小朋友借,到亲友家找,居然断断续续看了《薛丁山西征》《彭公案》《二度梅》等等,樊梨花便成了我心中的英雄。我真入迷了。从此,放牛也罢,车水也罢,我总要带一本书,还练出了边走田间小路边读书的本领,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人间别有他事。

当我们安静下来回想往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偶然的小事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贵征东》,我的好学心也许激发不起来。我这一生,也许会走另一条路。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粒火星,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

(秦伟选自《中国学生必读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