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转运公司单号查询:我国有哪些矿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7:43:28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较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能源矿产10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41种、贵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如下: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铜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东。铅锌矿遍布全国。钨、锡、钼、锑、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金银矿分布在全国,台湾也有重要产地。磷矿以华南为主。

主要矿产资源包括:

◆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000亿吨,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

◆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浅海大陆架。截至1998年底,中国已找到509个油田和163个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198.5亿吨和1.95万亿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陆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中国同类资源总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四川、陕甘宁等六个大型油气区。

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探明储量的有铁、锰、钒、钛等,其中铁矿储量近500亿吨,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属:凡是在世界上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的80%左右,锑矿的储量占世界的40%,钨矿的储量则为世界其他国家储量总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国已经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7种,矿产地2万多处。

(一)能源矿产资源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的特点是:蕴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种齐全,但肥瘦不均,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储量不多;分布广泛,但储量风度悬殊,东少西多,北丰南贫;资源赋存东深西浅,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为褐煤;煤层中共伴生矿产多。油气资源的特点是:石油资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14个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73%,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其他能源矿产,如地热,油页岩等在中国也比较丰富。

(二)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属于世界上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其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钒、钼、铌、铍、锂,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锌、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铁、铅、金、银等。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几个地区,如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3大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区,钨矿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锡矿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南;部分矿产储量大,质量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如钨、锡、铝、锑、稀土等;许多重要矿产质量欠佳,铁、锰、铝、铜等矿产,贫矿多,难选冶矿多;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比例小。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非金属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产地5000多处。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其中菱镁矿、石墨、萤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硅灰石、明矾石、膨润土、岩盐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岭土、硫铁矿、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品质优良,蕴藏量丰富;钾盐、硼矿资源短缺。但是,一些非金属矿产分布不平衡,特别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探明储量尚不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资源的需求。

(四)水气矿产资源 中国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资源8700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2900亿立方米/年,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约为200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丰富,西北地区贫乏,地下水含水层类型地域性分布明显,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已发现地热点3000多处,勘查评价的地热田298处,其中60℃以上热水田89处。已探明地热流体可采量166497立方米/天,相当于298.7万吨标准煤。矿泉水资源和二氧化碳气资源也比较丰富。

一、我国资源特点及态势
我国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点,即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我国资源总量大,是世界资源大国,但因人口众多,又是世界人均占有量较低的资源小国;我国资源品种类型齐全,但不少资源质量不高,开发难度大、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匹配,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我国交通运输全面紧张。今后,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开发利用各类资源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基本特点。
未来我国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的态势愈加严峻。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潜伏着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若干主要农产品、矿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进口量还会大幅度增长,势必以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状况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数量。建国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高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若仍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二、资源潜力
我国自然资源形势虽然严峻,但还是有相当潜力。当前大面积农业产量,只有气候生产潜力的30-60%,在20亿亩耕地中占2/3的中低产田,有近50%至一倍的生产潜力;还有5亿亩宜农土地与17亿亩林牧荒山草坡,可供发展农林牧业;灌溉水有效率可提高20-30%左右,工业用水有效率也可提高30-40%;矿产资源浪费惊人,全国平均开发利用总回收率只有30-50%,比发达国家低10-20%。我国每万美元的国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吨标准煤,降低能耗潜力较大。我国矿产资源勘探程度还不高,油、气、金、铜等已探明储量都只有预测资源量的1/5-1/4,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也不及预测资源量的20%;非金属矿资源潜力很大,已探明的矿种80种中,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只有20余种。总之,挖掘我国的资源潜力在于依靠科技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解决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面对我国资源相对紧缺,浪费惊人,以及我国正处于对资源需求量大的状况,必须建立资源低度消耗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节约资本与资源的技术经济体系:提倡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分配合理、注重社会效益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求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不断提高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人多既是包袱又是财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克服资源危机的另一个主要途径。人口与资源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口,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是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建设资金短缺,越是要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越是要发展教育科技。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今后十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存量迅速增长、抚养系数较低、年轻劳动力比例较高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时期,特别是16-29岁人口群约占总人口27%,他们正处在受教育和参与劳动的最佳年龄段,当务之急是开发和有用这部分人力资源,造就一支数量大质量高的产业大军,否则再过十年,这种优势将会消失,这不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而且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同时也要抓紧组织现有较高水平的人才,发展高新技术。
四、我国资源发展战略与基本对策
(一)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这是由于我国资源紧缺,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浪费严重,节流大有潜力的总体情况所决定的。要根据不同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其侧重点: 耕地以深度开发为主,致力于提高单产。重点要发展中低产田,当前主攻中产田,提高复种指数;适度开垦宜农荒地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3的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江淮、淮北、松嫩、三江平原和四川盆地八大片商品粮生产基地。
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保护、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加强迹地更新与木材综合利用,同时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逐步绿化荒山荒地,以扩大森林的生态效益和丰富野生生物资源。
草地,北方草地要通过轮牧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防止进一步退化,逐步有计划开发牧区2.5亿亩宜农土地,建立饲草饲料基地,以提高牲畜质量;南方草地牧业要与林、农相结合。
海、淡水产资源要在搞好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海、湖资源增殖和水产养殖,提高水域生产力和单位产量。
水资源应以节水为重点,同时开辟新水源。近期以配套挖潜与充分利用当地水源为主,重点放在占用水量80%的农业用水上,以及供需矛盾尖锐的北方地区。
矿产与能源应开源与了流并重,近远结合。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勘探步伐,增加资源储备。以石油、天然气、铜、贵金属等急缺资源为重点,加强东部老矿区外围,深部及隐伏矿产的勘查,加快西部地质调查和重点矿产的勘探、适度开采,重视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集中力量,建设好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上游能源、有色金属基地,新疆油气能源基地和攀西-六盘水能源原材料综合基地。企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总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旅游资源有很大潜力,但要长线旅游与区域旅游相结合;在加强东部热点的深层开发,进一步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的同时,对中西部地区采取更灵活的政策,高速网络布局;切实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努力改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走向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对现有耕地全面进行集约经营,增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并运用先进耕作栽培与饲养技术、不断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如水热较好的南方,只要适当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体系,其生产潜力就能充分发挥。工业生产应由“小而全”和趋同化转为专业化和协作配套,加强管理,集团经营,调整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需求同资源能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最终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因此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发展节约资本和节约资源的适用技术,重点要解决农业、能源、原材料、资源的综合利用,人口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课题,研究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寻找紧缺资源的代用品;提高地质勘探,尤其是深部找矿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超大型矿床开发及采、选、冶的新技术;研究并广泛应用生物技术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研究“三废”的综合利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增加科技投入。
(四)积极通过国际贸易,换取我国紧缺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进出口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外贸政策和体制多变,不该进口的限制不严,该加工出口的却以廉价原料输出,利权外溢,迫切需要改革。在自然资源的出口上应大力增加附加价值高的资源加工品的出口,代替自然资源原料的出口。对我国迫切需要的部分资源,争取在国外投资建立原料在地,例如与苏联谈判,协助开发西伯利亚南部靠近我国的已勘探完毕尚未建设的大型铜矿、超大型钾盐矿及铅锌矿等。
(五)调整不合理的资源价格,是解决资源危机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资源产业及其后续产业的关系背离了价值规律,生产资料的价格体系扭曲,造成原料价格过低,导致我国资源产业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落后,浪费严重。例如工业用水仅占产品成本的0.1-1%,农业用水多数地区每立方米仅收几厘钱;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有39种均不同程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煤炭工业从80年代初开始全行业亏损,1988年政策性亏损达30亿元。今后随着各类资源供需缺口愈来愈大,提高资源价格势在必行。尊重价值规律,运用价值手段,减少国家对上游产品财政补帖,以增加资源供量;同时迫使下游产业节约挖潜,抑制资源消费量。
(六)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促进省际资源优势互补。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技术条件较差,自我开发能力比较薄弱,而东部地区恰恰相反。由于当前体制和利益分配问题,地区之间的封疆割据,各谋其利的现象相当普遍,大大限制了积压自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以地区差异为依据,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目标,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出发,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促进横向联系,发挥各省区自然、经济、技术、人力等资源的相对优势,做到省际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协调发展。可采取互建商品生产基地,实行区域优化分工;建立专项资源产品的期货市场,调济优质产品;或通过补偿贸易、技术转让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七)控制环境污染、抑制生态破坏,提高资源使用价值。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日趋严重,自然灾害加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迅速蔓延,加剧了资源供给的紧张状况,必须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和改善。
(八)强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体制的协调功能。逐步改革造成资源浪费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潜力的首要前提。当前在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存在着国家与地方、地方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理顺政策与健全体制是充分发挥有限资源潜力的重要前提,应加强对资源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少数关键性资源的管理。
要加强国家计委有关国土资源机构的职能,破除部门分割,制定自然资源普查、勘探、开发和保护的长期计划与政策,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开发活动,组织起草各项综合或单项法规等;扩大国家资源资产管理的职能,明确划分产权关系,统管国有资源资产。
(九)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挥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首先要毫不放松实际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抑制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力争21世纪上半叶人口不突破15亿。同时实现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乡镇企业仍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资源,整治国土,如组织劳动力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路筑桥、开荒造田、改造草原、治理沙漠等等。建立劳动力市场,开展就业竞争。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就业岗位,有步骤地组织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重点改进教学质量,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师资效率。

好多了啊,你在网上一查,多的很啊

这多了比如铁铜这些具体的还得找书刊

这多了比如铁铜这些具体的还得找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