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攻击的成语:什么叫做乡愿啊?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56:45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仁”本是一个人内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礼”却是外在的约束,是人为制定的规范。规范体现的是社会的利益与需要,而这未必符合个人的利益与需要。两者能够自觉地统一于某个人身上,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样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称之为“中行”。而当两者相矛盾的时候,孔子倾向于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对披上礼的外衣,装得很得体、很正确的模样,企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达到自己那实际上是违背礼的自私的目的。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那意思是说要是没机会结交那些具备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会结交狂与狷这两种人了。这两种人虽未能很好接受礼的熏陶,但狂的人有进取心,狷的人坏事是不会去做的。

  换句话说就是:狂与狷尽管其人品修养所达到的境界还不够高,但毕竟流露的是真情感,出自真性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人最难认识和评价。人有个性。个性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可以说在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完全相同的。人们往往以个性来掩盖思想和情感上的弱点与错误,遂使像乡愿这样的“阉然媚世”者混迹于其中,令别人看不清其真面目。孔子对乡愿之类人的否定以及对狂和狷的大体肯定,可谓眼光独到,观点鲜明。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养成,并把它和贯彻“仁”这一宗旨联系在一起。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前面几段是对“乡愿”历史的介绍,最后一段是你要的名词解释,希望可以帮到你~
  祝你好运~~

人人说好的人,孔子给他叫做乡愿。阳货十三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人人说好的那种人,孔子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孟子也记载了 同样的话。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尽心下)。乡愿都包括那些特征呢?尽心下万章的疑问解答了这个问题。「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愿矣?』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万章问:如何才算是乡愿?孟子答:从他批评别人的事上就可看出他是不是乡愿。他讥笑不随和的清洁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狷人,说他们何必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地生活,人既然生在世上,就要作这世上的(俗)人,只要人说声好就可以了,何必落落寡合呢?然后孟子作结论说,乡愿做事遮遮掩掩,专想讨好世人)。 万章还不懂,问为什么「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谨慎老实人,他不论到什么地方,人都不会不拿他当做谨慎老实人,孔子却以为他是道德的盗贼,为什么呢?」孟子说:「人要非议他的不是,却举不出实例;要攻击他的毛病,他却没有明显的毛病;他与世俗同流合污,合乎污世。他的居心好像忠信,行为好像廉洁,以致人都喜欢他,他自己也自以为是。但却不能和他进入尧舜的圣达,所以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孔子说:『我厌恶那似是而非者。因为,我厌恶莠草,是怕它乱了幼苗,厌恶言似义而非义的人,是怕他乱了正义…我厌恶乡愿,是怕他乱了道德。』」。(原文是: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