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_10_133133韩国连续剧: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范进中举后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0:58
谢谢大家帮忙啦~~~~~~~~想知道后来范进怎么样了?顺便推荐一下《儒林外史》中著名的故事段落?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

(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

(3)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

(5)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

——————————————————————

《儒林外史》写了一大群以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八股迷,一大群戴着科举功名帽子的士绅。科举是改变八股迷们命运的桥梁,作者正是借助这些人物的可悲及可笑,嘲讽了科举制度的荒谬及危害,几代儒林士人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中,使道德沦丧,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正是这样,小说寄寓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和追求。
《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也是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它一改传统小说的叙述特点,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用日常细微小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塑造人物。
《儒林外史》笔下的人物也摆脱了脸谱化、类型化,有着丰富的个性。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却拿出十多两银子帮哥哥严贡生平息官司,由此可见,其人物个性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