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师招聘的网站:越剧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1:47

越剧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越剧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优雅的风格,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已是继京剧和梆子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剧种,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深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越剧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优雅的风格,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已是继京剧和梆子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剧种,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深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原称嵊县) 。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 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越剧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了50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
1906年春,开始从说唱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艺人全是以务农出身为主的男性演员,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这是越剧诞生后的小歌班时期,音乐上称[呤哦调]时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艺人初次进入上海演出。几经失败后,于1918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底至1921年初,组成了越剧史上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音乐上即称[正调]时期。?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越剧史上称绍兴文戏时期。在音乐上男班沿用[正调],女班创用胡琴定调为6—3的[四工调]。音乐上称[四工调]时期。?
1938年始,女班竞相去沪,至1941年,增至36个。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自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历时四年。?
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新越剧”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使越剧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主胡定调5—2)和[弦下腔](主胡定调1—5),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流派唱腔。音乐上称[尺调]时期,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对剧团实行三改,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编和综合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成效。已形成的流派唱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越剧从50年代起,更广泛地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地方戏的大剧种,并对外作文化交流演出。同时在男女合演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中,越剧遭到严重的摧残。?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由复苏而振兴,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受迫害的著名演员重新登台,前后形成十三个流派唱腔。“小百花”的崛起,给越剧带来新的生机,流派传人如星。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得到总结。优秀剧目大批涌现。综合艺术多方探索,达到新的更高层次。越剧电视剧、VCD、艺术集锦等大量制作发行。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在女子越剧再度兴起的同时,男女合演急骤减少。80年代后期开始,越剧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越剧团大部分先后撤销,专业剧团趋少而精。但在浙、江、沪等地,越剧的群众业余活动依然蓬勃开展,越剧,还是广大人民非常喜爱的一朵戏曲之花。?
在新形势下,越剧界的有志之士,积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力争走向新的辉煌。?
本著作以翔尽的史实记述了越剧自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到改革发展、成熟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及所经曲折成败的历史全貌,以飨读者。?
为叙述上的方便,解放后男女合演的实验发展单独成章。?
后作团体、机构介绍并附越剧音韵。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原称嵊县) 。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 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越剧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了50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
1906年春,开始从说唱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艺人全是以务农出身为主的男性演员,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这是越剧诞生后的小歌班时期,音乐上称[呤哦调]时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艺人初次进入上海演出。几经失败后,于1918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底至1921年初,组成了越剧史上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音乐上即称[正调]时期。?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越剧史上称绍兴文戏时期。在音乐上男班沿用[正调],女班创用胡琴定调为6—3的[四工调]。音乐上称[四工调]时期。?
1938年始,女班竞相去沪,至1941年,增至36个。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自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历时四年。?
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新越剧”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使越剧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主胡定调5—2)和[弦下腔](主胡定调1—5),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流派唱腔。音乐上称[尺调]时期,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对剧团实行三改,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编和综合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成效。已形成的流派唱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越剧从50年代起,更广泛地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地方戏的大剧种,并对外作文化交流演出。同时在男女合演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中,越剧遭到严重的摧残。?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由复苏而振兴,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受迫害的著名演员重新登台,前后形成十三个流派唱腔。“小百花”的崛起,给越剧带来新的生机,流派传人如星。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得到总结。优秀剧目大批涌现。综合艺术多方探索,达到新的更高层次。越剧电视剧、VCD、艺术集锦等大量制作发行。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在女子越剧再度兴起的同时,男女合演急骤减少。80年代后期开始,越剧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越剧团大部分先后撤销,专业剧团趋少而精。但在浙、江、沪等地,越剧的群众业余活动依然蓬勃开展,越剧,还是广大人民非常喜爱的一朵戏曲之花。?
在新形势下,越剧界的有志之士,积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力争走向新的辉煌。?
本著作以翔尽的史实记述了越剧自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到改革发展、成熟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及所经曲折成败的历史全貌,以飨读者。?
为叙述上的方便,解放后男女合演的实验发展单独成章。?
后作团体、机构介绍并附越剧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