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极光旅游多少钱:我需要一点国家大事,一两百字即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6:58
最好是中国的,感人的、军事的、交际的……都行

带着偏瘫丈夫上班八年的副总编

2006-04-29 19:58
8年!她的丈夫从卧床不起变到能拄着拐杖行走,从一位倒下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位散文作家;她的儿子从学费没有着落的初一男孩变成了一位大二学生;她为之奉献的《新余日报》也由黑白小报发展成为每日8版的彩印大报。而她自己,也由总编室副主任成长为分管新闻业务的副总编。在这8年里,她先后晋升为江西省新余市新闻界最年轻的主任编辑和新余市新闻界第一位高级编辑……在这8年里,有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呢?

袁鹏是在2006年3月20日在萍乡日报社五楼的会议室,她与我邻座。第八届江西报刊新闻奖开评之前,我们交换了名片,知道她是新余日报社的副总编,一位生于赣南的客家女性。

午餐时,发现她身边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男人,我以为是被自己漏拍了的某一位评委,一问才知道是她的丈夫刘子宁。因为偏瘫在家没人照顾,袁鹏就带着他到萍乡来参加评选会。

“8年了。”刘子宁说,“出国考察她不去,省外出差她不去,每一次省内出差,她都要带上我一起去。”

袁鹏处世低调,起初不愿意接受采访,是刘子宁帮我劝说,她才慢慢打开了话匣。

激情袁鹏:跟了一个喜欢的人,做了一份喜欢的事

袁鹏说自己的名字像个男人的名字,而刘子宁的原名“刘亚玲”则是女性味十足的一个名字。袁鹏总觉得她与刘子宁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她原是江西大学中文系80级的学生,因病休学了一年;刘子宁在1980年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因心性好强放弃入学,第二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因而两人才成了同班同学。

高大帅气、文武全才的刘子宁在大学校园里特别引人注目,不少女生都暗暗地喜欢上了他,袁鹏也不例外。到了大二,两人挑明了关系,常常以学英语为借口在公园里相约……1985年毕业分配时,刘子宁有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但作为家中独子,他选择了回新余,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袁鹏原本可以优先选择分配去向的,但她二话没说,跟着刘子宁来到了新余,当时正赶上《新余报》创办,她就在这里当了一名记者。

毕业一年后两人结了婚,1987年他们的儿子降临人世。此后的11年里,刘子宁在机关待过,也下乡挂过职,还到新余市驻京办闯荡过,最后成了一家国有公司的负责人。

而袁鹏在报社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她总有做不完的事。1994年8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新余举办,原本是周二报的《新余报》临时改成了日报,身为一版编辑的袁鹏第一次遇上连续十几天的夜班。她顾不上刚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夜里都在报社等稿、编稿、画版、看样,有时甚至熬通宵。

刘子宁说:“袁鹏有一句名言:‘人是累不死的。’”而袁鹏的解释是:“因为喜欢,不觉得累。”跟着喜欢的人,她不觉得累;做着喜欢的事,她不觉得累。从1988年到1998年,袁鹏是《新余日报》上头条、写重头稿最多的记者之一,每年都是报社获好版面奖、好作品奖、好标题奖最多的一位,连续11年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真情袁鹏:哭过跪过闹过怕过,惟独没有放弃过

对于袁鹏一家来说,有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黑色星期二。

1998年12月14日,刘子宁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经过两次开颅手术之后,他的脑血管仍然出血。医生都觉得这人没救了,叫人把昏迷不醒的刘子宁“搬下去”。搬下去?搬到太平间去吗?袁鹏听到这句话,不顾一切地拦住担架床、拦住医生,哭着跪了下去:“再给他做一次手术吧!他年轻,他会挺过去的!”第三次手术之后,刘子宁活了过来。但这位曾经在篮球场上冲锋、曾经骑马在乡间驰骋、曾经驾车在国道上飞奔的汉子,却因偏瘫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了。刘子宁一倒,他所在的公司也跟着无法正常运转。不但刘子宁的工资彻底没了,而且连他们借给公司的几万元钱也无法拿回来。

当时袁鹏在报社总编室负责,每天下午工作还没做完,就要赛跑似的冲回家里,择菜、做饭、洗衣服,把家里收拾停当,又要赛跑似的赶去上班。1999年,袁鹏请了一位中医来家里给刘子宁针灸。冬天,刘子宁瘫痪的半边身子扎满了银针,盖不成被子。因怕他受冻,袁鹏便坐在床前,双手悬空托着被子,罩在刘子宁身上,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袁鹏咬牙坚持着,大冷天头上都沁出了汗珠。就是在那一年,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12岁的儿子学会了炒菜做饭。

新衣服不买了、伙食变差了……最终通过自我锻炼,刘子宁逐渐站了起来,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了。虽然能下地行走,但大小便失禁的毛病一直没有治好。

袁鹏住在报社院内,前一幢就是办公楼。一般情况下,袁鹏上班时,刘子宁就坐在她的办公室读书看报。有一次,因为报社一位职工的孩子在办公室损坏了公物,报社便规定不许带小孩到办公室。有职工便提意见,要求报社领导也不能带家属到办公室。当社领导找袁鹏谈话时,一直小心呵护丈夫人格的袁鹏这才不得已说出丈夫大小便失禁的事。看到干干净净、神清气爽的刘子宁,别人都难以相信这样的事实。

从2002年起,刘子宁开始写作,不断有作品在报刊发表。他在一篇题为《流泪的包袱》的散文中写道:“防不胜防的屎尿随时造访……若是夏天,穿个短裤,两腿自大腿根往下全是污物。几年来,妻子每天要为我擦洗多少次身子、换多少次裤子,我们谁也记不清了。她恨不能每时每刻把我带在身边,甚至希望把我变成一个小东西,放进她的口袋里,随时照顾我。”

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袁鹏对新闻事业依然痴心不改。2000年,她与同事一道策划并创办了《新闻110》栏目,为百姓解决难事、急事、烦心事,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被誉为“贴心热线”。

那年元旦,新余市委、市政府举行喜迎新千年迈向新世纪大型庆祝活动。为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形式最佳、质量最高的新千年之夜的活动,袁鹏从前一天8时上班,一直工作到第二天9时,20多个小时没合眼,自始至终守在编辑部、微机房、印刷车间,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要抓协调又要亲自组稿、改稿、画版、校对,由她亲手设计的当期二三版通版获得了江西新闻奖好版面奖。性情袁鹏:世上万物无所求,只愿办报到白头

袁鹏有一条座右铭:“世上万物无所求,只愿办报到白头。”

袁鹏的同事是这样评价袁鹏的:“说得少,干得多,不张扬,肯吃亏。”

在她担任总编室主任时,要求大家做到的,她一定带头做到。比如,要求记者多写稿,她自己带头先写好稿;要求记者杜绝有偿新闻,她自己从不写有偿新闻;一些容易“惹麻烦”的报道,她主动接手去写;休息日有采访活动,她尽量自己去采;同事请假,她主动顶班;每天来得早、走得晚,打开水、扫地等杂务,她干得最多。不论对上对下,她都能与同事和谐相处,为本部门同事树立楷模,在同事中有较高威信,所在部室年年荣获先进部室称号。

2000年担任副总编后,在把握正确导向、做好重大策划和业务管理的同时,她还深入采编一线工作。她采写编辑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版面奖等20多个奖项,并在《中华新闻报》等各级报刊发表了16篇新闻论文。2000年,她名列新余市首届十佳记者(编辑)榜首;2004年,她被新余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余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5年,她作为新余市新闻界首批两位具有正高职称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被评聘为高级编辑。

她生怕组织部门要调她到别的岗位任职。“调到别的单位去,我总不能把老刘也带去上班吧。”袁鹏说,“现在这个岗位最好,既能做自己爱做的事,又能照顾自己所爱的人。”

虽然一次次放弃去省外、国外出差的机会,但袁鹏却不时地带着丈夫到外地看看。省内出差,能够带上他的她才去,同学在南昌聚会她也带着他去,甚至他们还一起坐火车到广州去探亲。不只是会客、散步,袁鹏还会陪着刘子宁去卡拉OK厅放声高唱。“他现在面对最多的就是孤独,同他出来转转,他心情会好,也会有更多写作的灵感。”袁鹏说。

在萍乡开评选会的几天,袁鹏说是她几年来最轻松的日子。虽然每天都要仔细阅评上百件参评作品,但餐后总会有一段散步闲聊的时间。

闲聊中,袁鹏说到刘子宁的魅力时还有些娇羞:“当年他主持文艺晚会时,往台上一站,那么多女生都喜欢他!”与开会时认真专注的神情不同,在闲暇时光里,袁鹏是一个爱笑的人。当记者抓拍她与刘子宁散步的照片时,发现两人都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爽朗。如果没有拐杖,别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对经历过人生坎坷的患难夫妻。刘子宁大学时代的骄傲依然,而袁鹏依恋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