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boot接口超时:西部有哪些有待开发和保护的 旅游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57:05

西部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多。西部各省(区、市)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以旅游大省著称,西部地区面积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拥有大漠黄河、西夏文化、回族风情、六盘山区等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黄河旅游、沙漠旅游等已经成为深受海内外旅游者青睐的特色旅游项目。青海的面积是宁夏的11倍,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境内有文物名胜、森林温泉、高原风光、江河源头等,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避暑旅游、探险旅游,都有做不尽的文章。

  西部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精品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并成为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热销的卖点。如陕西的兵马俑、黄陵、壶口瀑布,宁夏的沙湖、沙坡头,甘肃的敦煌、拉卜愣寺,青海的塔尔寺、青海湖,新疆的天山天池、吐鲁番、喀什,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山南,云南的昆明 “世博园”、石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四川的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三星堆,广西的桂林山水、花山岩画等。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富存的地方,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成了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

我的家乡哈密 你可以去旅游

我给你提供住宿 虽然我现在不在那里

但是我真的很热爱我的家乡

夏天去好一些 现在有点凉

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一、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西部地区日益显现。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旅游业已开始从“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国际国内旅游都呈现出蓬勃强劲的势头。甚至一批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开发当地的资源也走上了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旅游线路。以西安为例,西安分东线、西线、南线、北线和城区五条线路。各条线路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东线以秦皇陵兵马俑、地下宫殿及华清池为主,主要是秦朝文化;西线包括咸阳博物馆、茂陵、乾陵、昭陵、霍去病墓、杨贵妃墓、法门寺,主要以古陵墓为重点;南线包括兴教寺、香积寺、杜甫祠、翠华山、南五台、嘉午台、榨水溶洞、 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汤峪、金鱼沟、楼观台、草堂寺、 仙游寺、太白山等,主要是自然山川风光;北线包括三原城隍庙、药王山石刻、耀州窑博物馆、黄帝陵、司马迁祠、壶口瀑布、延安等,主要是中华古老文化。城区包括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小雁塔和荐福寺、半坡博物馆、大清真寺、西安明城墙、钟楼、鼓楼、青龙寺、八路军办事处等。旅游方案也随游客的时间、财力等条件不同而有多种选择。如西安三天两夜游行程为东线 + 市内, 四天三夜游行程为东线 + 西线 + 市内,五天四夜游行程为东线 + 华山 + 西线 + 市内 ,六天五夜游行程为黄帝陵 + 东线 + 西线 + 市内,七天六夜游行程为延安+壶口+黄帝陵+东线+西线+市内。

(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八五”、“九五”以来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最突出的成就是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变,如公路的高等级化、高速化。航空设施建设对远离经济中心和旅游客源市场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不仅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游中心城市都新建扩建了机场,增加了航线,而且主要旅游点也建了或准备新建扩建机场,如丽江、九寨沟、西双版纳等。旅游服务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住宿难”解决后,饭店业已由旅游主导行业转为基础行业,这反映客源市场竞争加剧,从此,旅行社的地位和功能加强,外联内接能力日益壮大。

(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

不发达省区的开放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新产业与旧秩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产业规模小,占全国的份额低,与其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省际区际间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大,陕西、云南较发达,在区内所占份额较大。四川、重庆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现已有相当的规模,但还远比不上陕西和云南。地区差异性大还表现在旅游热点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数旅游线路上、旅游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等,而广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
(五)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整体开发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西部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有些景区由于只注重数量型扩张,旅游产品有重复性,人工景点与资源的风格不协调,由于建设部门的分割,目标分散,难成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系列。

2.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交通等设施缺乏仍为限制因素。旅游业结构还处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业运行中涉及多个部门,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给旅游活动带来阻塞和不便,旅游业运行中存在着混乱现象,市场治理的难度大。西部地区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设施存在过剩和不足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尤为不足。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网络,机场、航线、火车卧铺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的要求很难反映到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致使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竞争力。旅行社行业规模不合理,内部利益机制未理顺。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基地。

3.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各省各地县各企业间缺乏协作和维护较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观念。产品分布高度离散,各自推销产品划地为界,形不成聚集中心。各地相继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竞低报价使市场倒流,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一旅客竞取低价一服务水平下降一旅客不满率上升一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一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二、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发展机遇

(一)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基础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资源的综合优势表现为:

1.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与垄断性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西部地区千姿百态、雄奇壮美。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物体系,与东部地区迥然不同。西部地处长江、黄河源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悠久丰厚、灿烂辉煌的古文化遗存。数千年来西部地区众多民族和睦相处,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情,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史,以及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景观。云南边陲的沿边旅游资源也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西部地区的旅游景区中,拥有一批为数可观的世界级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旅游王牌景点。所以,西部地区资源种类之全,不仅超过东中部地区,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西部各省区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和密集,条件优越。雄浑、神奇的自然风光往往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区建设和多目标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更加强了资源数量与品质的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时逢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旅游业发展前景光明

旅游业连接产业链长,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符合边远地区劳动力素质低的实际,所以,旅游业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好旅游景区还可以保护资源、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待开发景区基本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为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家首次决定在2000年发行的国债中拿出8亿元用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公路、步行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及垃圾处理、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设施及环境治理、旅游展示、咨询服务及安全保障设施项目。

(三)市场看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来,全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市场走俏。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986年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9位,接待人数名列世界第5位。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进入了世界国际旅游收入的第一集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发展也十分迅速,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是国际旅游的两倍,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因此,西部旅游市场前景良好,正在迎接内陆旅游高潮的到来,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在西部。

三、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发展战略

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拓展思路,跳出以往的模式和框框,大胆创新,寻求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路子。旅游产业要逐步从相对发达的近西部向资源丰厚的纵深地域推进,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般来说,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导,以专项产品为补充,而在雪山边陲、荒漠腹地等常规旅游难以触及的特殊区域,要以专项旅游、特种旅游为主要方向。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揽胜、寻根谒祖、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科考探险、民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文化修学、体育训练、边境跨国等具有休闲性、参与性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并大力发展周末娱乐、疗养度假、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

(二)加快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区

1.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九寨沟一黄龙旅游区开发松潘古城文化旅游、牟尼沟徒步观光旅游、若尔盖草原观光旅游、雪宝顶山攀登步行旅游、丹云峡观光步行和宿营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九寨沟机场。四姑娘山建设卧龙和峰桶寨保护区,开发三江河漂流和独木舟项目、小金和丹巴文化旅游产品等。海螺沟冰川公园建成我国最大的热矿泉保健旅游基地和世界大型高山温泉旅游地。

2.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名山名胜旅游区:乐山一峨眉山旅游区有能力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一整套文化自然观光产品。自贡一竹海旅游区定位为中国独特的自然历史名胜,近中期进行恐龙公园的前期准备并开始竹海度假村的建设,中远期集中开发恐龙公园和竹海度假村项目。

3.滇东江湖洞峰奇观旅游区:在积极发展国际旅游的同时,开发适合国内游客消费的湖泊、森林、田
园农家等回归自然的休闲、周末度假、避暑消夏等旅游产品,建成为游客复游率最高的旅游区。
4.滇西雪山火山江川峡谷风光旅游区:在雪山峡谷、三江并流、地热火山、少数民族风情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高山滑雪、休闲度假等娱乐旅游产品。

5.西双版纳热带民族风情旅游区:开发丰富的热带动植物资源,突出傣族风情,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并向度假旅游方向发展。

6.重庆三峡旅游区: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峡谷风光旅游、特色旅游(科学考察、探险猎奇、民俗采风、体验漂流情趣)产品。

四、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设立“旅游特区”,走多渠道投融资的路子
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较特殊的环境下,旅游业发展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的部门和环节太多。要有选择地设立“旅游特区”,在特定的区域内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投资、管理、税收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综合配套的优惠政策,以解决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勃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要走多渠道投融资的路子。首先,应积极筹建旅游发展基金,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精品项目建设。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广泛调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以吸引各种投资。如允许外资租赁景点,开发资源,建设基础设施。

(二)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促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

推进体制改革,着力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通过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构造和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甚至是全国意义的可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集团。旅游集团不但可从事旅游产业,而且可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优势产业上去。要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素质及服务水平,从容参加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整体效益。

(三)强化大旅游观念,坚持旅游六大要素协调发展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配套设施特别是景点景区的水、电、路、环境保护及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要树立旅游六大要素(行、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的观念。

(四)推动区域联合,建立旅游网络体系

要树立大区域观念,形成西部地区的聚集优势。建立旅游网络体系,把各省区纳入到大区、全国、国际旅游环线中,共同推出各具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以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信息沟通和交流,实行连锁旅游经营,建立大旅游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