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charm tensorflow:想了解僧格林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0:36
主要是他的结局

僧格林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一个地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6月5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史书称壁启,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无嗣,奉帝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僧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沁蒙古的优秀血统成全了这个英雄少年(《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道光皇帝选中了他,使他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儿,论辈分僧格林沁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宠爱。僧格林沁为人忠厚,保持了科尔沁人特有的忠诚、直爽、憨厚和热情奔放的个性。选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图文昌宫读过三年书,他天资聪明、富有进取心。
  僧格林沁的青壮年时期,在满、蒙八旗中任都统多年,他虽贵为王爷,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由于出身寒门,懂得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愿意接近士兵关心属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战斗越艰巨他越是亲临第一线督战,往往是身先士卒,对部下赏罚分明。同时,忠君的正统思想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对清王朝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咸丰元年(1851年),授僧格林沁为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咸丰二年,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
  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出北伐军攻到河南省。咸丰帝以“京都根本重地,防范稽查均关重要”,命僧格林沁协同左都御使花沙那专办各旗营防事宜。是月,命僧格林沁督办京城巡防事宜,咸丰三年八月,北伐军大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由临铭关入正定地区。九月,咸丰帝黜纳尔经额,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并在乾清宫亲自颁发关防,将“纳库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受命后立即率清军急速进入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展开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撤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罗巴图鲁”称号(巴图鲁?好熟悉啊)。咸丰四年八月,命僧格林沁管理奉宸苑事务。同年,僧格林沁在直隶镇连用计大败北伐军,首领林风祥兵败被俘,一万余人全军覆没。咸丰五年正月,皇帝著加恩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并亲加慰问,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十八日,诏世袭罔替。五月,追封其生交四等台吉壁启为贝子。
  咸丰五年,僧格林沁受命率清军抵高唐洲,围攻北伐军李开芳部。僧格林沁用计使北伐军撤离高唐洲南移,并率清军在任平县冯官屯地方包围北伐军,派兵挖渠引运河水冲灌北伐军军营,骑兵配合火攻,使北伐军失利,李开芳等被俘。咸丰帝在勤政殿筵宴犒赏僧格林沁及诸将领,并谕旨僧格林沁俸银加倍(原年俸两千五百两)。咸丰七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僧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僧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僧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僧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僧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僧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荷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
  僧格林沁兵败身死后,两宫太后及同治皇帝大为震惊,同治皇帝亲临赐奠。僧格林沁灵柩送回其家乡安葬在科左后旗公主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属)。命立青石盘龙碑,由同治皇帝御题碑文。同治帝谕旨,僧格林沁公忠体国超众宣劳,忠勇性成,优宜特沛殊恩,著加恩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命在他所转距之五省地方建立忠王祠。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为僧格林沁专建一座“显忠祠”(现地安门东大街东口宽街小学)。

  有好有坏~典型的忠君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