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本色梁咏琪床戏:本人在读高二 急需游园活动的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06:41

北京天坛举办春节期间首次文化游园活动(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2月14日18:48 北京晚报

2月12日至16日,天坛公园举办春节期间首次文化游园活动。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难得一见的清代祭天仪仗演示和祭天古乐演奏及象征吉祥喜庆的狮舞、龙鼓舞。据了解,祭天仪仗的展演规模达到了190人,龙鼓表演80人,天坛古乐演奏18人,舞狮表演55人。

同时,天坛还邀请了北京天文馆举办大型科普图片展,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及进行天文观测。

在天坛公园西门北侧内、长廊等多处还有天坛古建、文物及古代祭天文化的展示,同时还展出天坛鸟类、天坛植物、天坛生态等,新近落成的天坛建筑馆也于2月12日开放。

仙境聆听坛乐清音

适逢新春佳节,天坛公园在祭天仪仗演示的同时,还从12日到16日在天坛的南神厨举办具有天坛特色的音乐会“坛乐清音”。在明清时期,正月是皇帝到天坛祈年殿举行祈谷大典,祈求这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日子。在当时,乐舞生们载歌载舞,演奏中和韶乐,把虔诚的祝愿献给天神。

圜丘台附属建筑南神厨位置极为重要,在此为游人辟出一休憩娱乐场所,体现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思想。正殿是天坛文化展览并兼作等候厅。展览内容以展板、展品为形式,介绍天坛古建、古树、文物、管理等方面知识,并设置相应等候座位,备各种服务设施方便游人欣赏并休息。东配殿为演出厅,设舞台演出天坛古乐及民族艺术绝活绝技。天坛古乐被人称做坛庙清音,游人可以到此聆听天坛祭天古乐的清音。

祭天音乐属雅乐,雅乐源自周代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才开始被称为“雅乐”或“雅颂”之声。雅乐也称八音乐,乐器使用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因而八音俱全。明清雅乐中使用的乐器已经相对固定,多数乐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难得听到,而仅在祭天乐舞时使用。

古老天坛祭天祈谷的圣乐中包括“迎神·始平之章”、丹陛清乐、蒙古乐曲番部合奏的《合欢曲》和《千秋词》、吹打乐《太平令》,最后是丹陛大乐《导迎乐》。

“坛乐清音”起始的是祭天乐章中的“迎神·始平之章”。

“迎神·始平之章”是中和韶乐的祭天演奏片断,中和韶乐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贺、宴享时所使用的宫廷音乐。作为三千多年来的祭天乐舞,中和韶乐虽然仍保留着原始朴素的形式,但由于它融礼乐歌舞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华夏民族独有的文治武备、温柔敦厚的礼乐精神,孔夫子乃曰:“子在其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这之后,乐队开始演奏丹陛清乐—《海宇生平日》,表现的是普天欢庆、海内升平的吉祥场面。祭天仪式共分筹备、演礼、行礼、庆典四个阶段,前三项在天坛举行,最后一项庆典在紫禁城举行。皇帝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宴会,《海宇生平日》就是在宴会上演奏的乐曲。

丹陛清乐之后,人们还可欣赏到两首过去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宫廷乐曲—蒙古乐曲两首:番部合奏《合欢曲》、《千秋词》。

天坛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共有23位皇帝举行过682次祭天祈谷大典,当时的帝王认为“礼莫大于敬天”,在天坛内设神乐署就是当时培养“祭祀音乐人才”的最高学府。过去祭祀所用的乐器,也都完整地保留至今,现正在天坛的陈列室展出。为了继承和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天坛复制了一部分祭天所用的乐器。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祭天音乐,还可观赏到惟妙惟肖的祭天乐舞。

接下来是过去帝王们喜爱的吹打乐曲:《太平令》表演,最后是丹陛大乐《导迎乐》。历史记载,皇帝到天坛祭天时,仪仗队称大驾卤簿,乐队来时设而不做,以表达清净、虔诚的思想;导迎乐是祭天结束返回宫中时,为庆贺祭典圆满完成而演奏的欢快曲乐。

诠释天坛

只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坛,其代表的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出的精华。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拥有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形式(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杰作)、环境(广袤的绿色背景)的三大表征,使天坛的文化底蕴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天坛文化内涵深厚博大,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就是文化的层次性。天坛文化的时间性就是天坛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过程。天坛文化的空间性就是它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

先说表层文化。这是外显的、易识别的、易觉察的物化形式,即历经580多年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祈年殿、圜丘、古树、祭品、文物等,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

再看中层文化,包括:祭祀礼仪、祭天音乐、各种制度、规矩等,即数千年中华民族“敬天法祖”思想的延续,成为一种文化的表现。

更为进一层是深层文化,是学者们对宇宙进行探索联想抽象后的概念。人们祭祀天神、天道自然、天人感应、天人谐和等等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从这个层次上能看出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即天物论的科学宇宙观和天神论的颠倒宇宙观。其深层文化就是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文化内涵,即中华民族的宇宙观。

祭天仪仗大驾卤簿

祭天是国家大典。在中国历史上,举行祭天大典时,皇帝都要摆出大队仪仗,用以表达对皇天上帝的敬重和自己的虔诚。清乾隆十三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亲自确定了祭天仪仗的规格,并命名其为“大驾卤簿”,规定仪仗队伍以导象为先导,其后排有宝象、五辂、皇帝銮驾、从祀百官、御前侍卫、禁军八旗,总计人员达万余,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2月12日至16日,天坛公园隆重推出祭天仪仗表演。根据史料,表演者按照历史原貌复建了皇帝更换祭服的御用幄帐。祈年殿南的丹陛桥上遍插旌旗,身着古装的御前侍卫举行静鞭表演,劲装箭袖的八旗骁勇举行行进表演,威风凛凛的八旗禁军进行展示表演,典雅庄重的皇帝銮驾再现丹陛桥头。随同展出的还有祭天所用的幡、幢、氅、麾、金瓜、斧、钺等器物。

这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祭天仪仗现场表演从仪仗队伍由南向北,出成贞门进南砖门,过程包括静鞭三响、法号鸣天、禁军执站、八旗骁勇、大驾卤薄、祭天典仪、告祭折返等,前后约30分钟。

首先是四名御前侍卫静鞭三响,表示圣驾将临,全场肃静以恭迎天子。接着八名宫廷乐师法号鸣天,音色浑厚古朴、气势宏大。18名身着黄马褂的禁军执枪挎刀列队执站,40名八旗骁勇高擎着八旗各自成队。紧随其后的是大驾卤簿仪仗,身着内廷使役装束的仪仗队伍高举着各式仪仗用器,步伐整齐、气势庄严。两边分列以皇帝使用“金八件”为先导、紧随龙亭祝版亭等祭天典仪器具。

史料记载,清代的大驾卤簿仪仗需用3000多人,自紫禁城到天坛绵延数里,旌旗漫卷幡幢林立,华盖宫扇蔽日遮天,车、辇、轿无计其数。今天,向外界展示的这些是从数千种仪仗器具中选择的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物品,但也足以显示当时皇权的至高无上。迎风飞舞的旌旗和高高举起的宫扇,按规制呈现出各式不同的图形,日月星宿、风云雷雨,江河淮济四渎各色旗帜,及寿扇、孔雀扇、雉尾扇、鸾凤扇、各色龙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表征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接着,仪仗中的幡幢队伍走过来了。这些器具并不陌生,我们在戏曲舞台上经常见到。其中有霓幢、紫幢、黄麾、仪?氅、龙头杆幡、纳言旌、金节等等。

高举的各式伞盖是仪仗队伍之中最恢宏的部分。有龙伞、花伞、方伞、九龙盖、翠华盖、紫芝盖等。迈着四方步走来的是随祭官员,官阶都在四品以上,个个都是朝廷重臣。他们所穿朝服的前后图案称做补子,花纹图形各不相同,文官服上绣飞禽,武将服上绣走兽。

历史上有“文东武西”之说,走在东侧的是文官,行在西侧的是武将。他们互致问候,行的是满族男子最高行礼形式—撞肩礼。

随着钟磬大作、金声玉振,皇帝在御香缥缈中,出现在丹陛桥上。斋戒沐浴后的皇帝神情肃穆,目光虔诚,敬祈皇天上帝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祭天大典前,皇帝具服更衣改换吉服,净手焚香以示虔诚。

接着,高擎拜香的皇帝怀着祈愿率领着卤簿仪仗队伍向着皇天上帝神位走去,而随着他们身影的渐渐远去,那个时代也远去了。但这历史的瞬间和辉煌的场景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祭天文化的内涵。

接下来还有鞭舞、那达慕表演、四十人组成的戎装箭队表演以及仪仗队的阵形表演。通过观看祭天仪仗表演,人们可以对历史上皇帝祭天的浩大场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领略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背景资料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明嘉靖扩建、改建,并将天地坛改名为天坛,后又经清乾隆调整、充实、完善,遂成一处遗存最多、规模最大的皇家祭坛。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天坛作为中国皇家祭坛,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于1998年12月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丁文亚/文 阎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