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大神的纯萌小妻子:有中文版的司马辽太郎的《坂上的云》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06:20
如果有是谁翻译的,出版社是哪里
网上有下载吗?

etgrewatertter

“离你不到五十码,有一位上了年纪、随遇而安的人,他什么也不想,活得挺自在,而你这样苦恼难道不羞愧吗?” ??“你问得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说过一千遍,只要我像那位老迈的邻居一样无知,我也该觉得幸福;可是,那样一种幸福却不是我所向往的。”
???????????????????????????——伏尔泰《哲学小说》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日语,日本文学课是少不了的。这门课由一位老太太“担当”,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件事:老太太最讨厌的作家是三岛由纪夫,所以她不仅对三岛的作品“恨之入骨”,对翻译、出版三岛作品的大陆出版社也“咬牙切齿”,因为在她看来,三岛的作品是“毒草”,有了中文译本,就更容易让我们“染毒”。

??三岛由纪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用我多嘴想必大 家也都知道。我只是觉得要判断一个作家作品的好坏,应该是在读了其作品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相反。作为老师指出该作家作品的好与坏虽然是出于她的好心,但不能因此就不让我们去读该作家的作品。为了不让别人读而禁止其作品的翻译与出版就更加显得没有道理,这实际上是剥夺了读者的权力——作为一名读者,他有权在读了作品之后得出他自己对于该作品的结论——除非他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 事实上,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以为我们读了某某某的作品就会“染毒”,不等于从根本上否定我新中国教育的成绩吗?

??本文要谈的司马辽太郎在日本是一位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人物,以前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国内没有“大规模地引进”——就像“大规模引进”川端、大江那样。后来才明白原因在于司马“有问题”。

??问题之一:“亲台”。虽然我知道司马辽太郎曾经和李登辉有过“对谈”——日本作家很喜欢对谈——因为我无缘读到这篇对谈,所以我不知道司马“亲台”——有的人会说,只要和李登辉对谈就不会是好东西——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太好,我们的江主席还说过,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和李登辉什么都可以谈呢。如果没有某位师长告诉我,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司马“亲台”——如果早一天读到那篇对谈,不就可以早一天认清其真面目吗?

??问题之二:与“修改教科书”问题有牵连。最近这件事可是闹得很大,日本那个什么“教科书修改促进会”?的头——藤岗信胜就公开说:正是司马写的《坂上的云》让他坚定了“修改教科书”的想法。藤岗说的这番话可信不可信,司马自己已经没法回答,不过作家死了,他的作品还在,找来那部书一读,就可以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以为日本这一次的“修改教科书”事件之后有深刻的背景,不应该光在嘴上骂几句“该死的小日本”就完事——这就是我开始读《坂上的云》的原因。《坂上的云》是一部很长很长的书,原版长达六卷,加上书中还描写了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估计中国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它。不过就拿这近代史上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为例,虽然这场战争的意义是如此重要,可我们对这场战争又有多少真正深刻的认识和反思?然而即便有中国的小说家去写这一题材,他也很难写好它——因为我们是这场战争的输家。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头脑中关于这场战争的主要印象都是来自于《甲午海战》这部电影——毕竟是中国人拍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满腔的爱国主义悲情,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甲午海战中国之所以会输,主要是由于我方缺乏足够的炮弹;我方之所以缺乏足够的炮弹,是因为本该用来买炮弹的银子被慈禧太后拿来去修颐和园了(不然今天我们连颐和园都没有);之所以本该用来买炮弹的银子会被拿去修颐和园,又是由于清朝的腐朽——历史果真如此简单吗?

??司马在写《坂上的云》的时候完全不会有中国的小说家那样的顾忌,相反他笔下的日本人倒个个是好汉似的——不排除偶尔也会有几个反派——因为司马纯粹是以笔谋生,不像我们这边的作家有工资拿(奇怪的是拿工资的作家更不会去写那些本值得一写的题材)。然而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坂上的云》——至少在我——则有挨了“当头一棒”的感慨。

??希望大家也来分享这“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