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八大干照片: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多少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42:28

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回答者:chinaspy8080 - 举人 四级 4-17 20:53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民国时期频繁发生黄河决口,是因为:民国前期,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处于四分五裂局面。黄河由各省分治,河防工程年久失修。正如1930年山东河务局呈山东省主席文称:“查鲁省河工因工款支绌,历年失修,本年又受军事影响,所有秸石埽坝防御工程均未春厢办理,以致腐朽残缺,不堪言状。”“在工员兵薪饷自六月至今分文未领。”“上年核减预算,竟将修堤防汛费减为24万元,军兴以来,核减款额,亦不能如数领到,以致三游工程千疮百孔,几无完肤。”(《山东省志·黄河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以下简称《黄河志》)民国时期,在山东历次黄河水患中,当数1933年、1935年发生的两次大决口灾害最大,影响也最大。
  1933年,发生了民国以来罕见的一次洪水。这年入汛以来,黄河中游普降大雨,泾、渭、洛、汾各支流并涨。8月8日午夜,陕县水文站水位陡涨,水尺没顶。9日午夜,又出现大洪峰,当时水位、流量均未测得。事后根据所遗水痕得知,其最高洪水位为298.23米(大沽标高),推算流量为23000立方米每秒;花园口站流量为20400立方米每秒。(《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372页。以下简称《述要》)洪水过洛阳以后,首先在黄河北岸温县冲决10多处,到达河南郑州附近,河水飞涨8尺,水面与平汉路铁桥平。山东洪水主要来自两路:一路来自河北长垣,一路来自河南兰封和考城(今兰考)。8月3日,土匪占据长垣北一段河务局办公处,因受到濮阳、长垣两县民团围困,攻打甚急,土匪据堤顽抗,把石头庄以下之堤埝扒开两口。因民夫筑堤不坚,8月10日洪水到达后,两口被冲扩,合二为一,计达60余丈,流势凶猛。11日,长垣县黄河北岸又决数口,口门各宽数里,附近村庄一片汪洋;同时南岸第一段二分庄亦决口,口门30余丈。当天夜12时,水头已达东明县城,水势浩大。12日,石头庄口门以上又决4处,最大者宽5里余,水势凶猛,奔腾漫溢,长垣、濮阳等县灾情奇重;同时南岸第一段二分庄、庞庄地方漫溢成口,初数丈,很快达50余丈,愈决愈大,水头高丈余,至山东境内尚高七八尺。山东河务局长张连甲除向省府报告外,饬各县官民协力堵防,以免泛滥。14日,长垣石头庄决口,口门又扩大,水势浩荡,已流抵山东濮县境,受灾区域为濮县、范县、寿张、阳谷;南岸决口,水头东流,被灾区域为菏泽、郓城、东平、东阿、曹县、单县、城武等。15日;长垣石头庄决口水流至范县境分段门首,水深2米多,宽约250米,一律出槽,淹至堤根,汹涌下注,续涨不已。18日,黄河长垣石头庄决口之水抵东阿陶城埠,菏泽、城武被水围城;范县金堤以南水宽已达20余公里,平地水深2米,一片汪洋,乡村房屋倒塌,哀声遍野。21日,长垣南岸决口之水,已由菏泽、曹县抵济宁、金乡、嘉祥、鱼台,灾区亦大;城武诸河漫溢,平地水深3尺。8月11日,河南省兰封之小新堤先溃,决口宽150尺,附近村庄尽被淹没;南北堤继又决开3处,水入考城,城内水深3尺,北关外则丈余。逆流转入归德。新筑堤埝全溃,漫溢之水,使曹县、巨野、定陶、单县相继被淹。16日,河南省兰封决口之水,已抵虞城、曹县、单县三县交界之老君寨,深约1.5丈。17日,水更入江苏之丰县,东趋徐州。徐州环城黄河故堤,10余里间决开7处,其水势一路向北奔流,加重山东水灾,濮、范、寿张、阳谷四县乃成泽国,金堤以南,水涨宽40余里,平地深七八尺;一路侵入安徽之亳县、涡阳,时幸水流略缓,成灾未巨。11日,河南省考城以下8里许燕庙南岸大堤决口,宽约数十丈,流势极猛,山东菏泽南、曹县北均成灾区,菏泽、曹县城西一片汪洋,房舍淹没。山东境内有4个县决口。15日,黄河水由菏泽决口东下,经定陶、曹县入砀山,水势迅急。16日,曹县决口,宽约10余丈,溃及砀山;长清董家桥小民埝漫决,董寺亦出漏洞,张连甲亲临长福镇督工抢险。24日,东阿茂王庄河水倒灌大清河,将姜家沟东南民埝冲开,水入县城,势极汹涌,堵防无效,数百村庄尽成泽国。25日,长清县官庄民埽突然漫决10余丈,附近村庄被淹没,一片汪洋。23日,山东黄河上游范寿一带水均落,惟中下游猛涨不已;30日,山东黄河各游均落。9月8日,山东黄河各游水大落,已完全无险。
  1933年黄河决口,危害甚巨,被称为“黄河百年来之奇变”、“空前之大灾”。黄河全河决溢104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绥远、江苏等6省67县受灾,受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灾民达329.6万人,死亡18300余人,毁房50万间,经济损失27350万多元。(此为银元,以下同)(同上书,第373页)以山东、河南、河北受灾最重,其中山东有菏泽、巨野、寿张、阳谷等22个县受灾,被淹村庄6581个,冲毁村庄686个,受灾人口210万人,淹耕地424万亩,倒塌房屋29万间,死亡180人。(《山东水利大事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以下简称《大事记》)此次水灾自1933年8月至1934年凌汛止,历时8个多月。
  对于这次水灾,值得一提的是,据《大公报》载:“8月25日,鲁西菏泽、寿张等18县灾民代表韩季夫、陈翰轩、孙介人、王子愚等(致)电中执委会各委员及林、汪、于、孙、蒋、何,略称冀省长垣决口……出于土匪,无可奈何。乃无独有偶,豫主席刘峙公然派队一旅,至兰封以护堤为名,掘堤大灌,兰封河堤即当夜决口,洪水横流,灌注鲁西,菏、范、寿、曹、单、郓、巨、濮、鄄等十数县及济宁一带并东阿、东平等处,水势奔腾,骤成巨灾,致人民叹恨,全国骇惊,似此方面大员弄兵决口,以邻为壑,视民命为戏,真历史奇闻,民族败类,数百万众,悉蒙其祸,如不惩治,纪纲扫地,伏乞政府念河工要政,速申法纪,以肃官邪,而平民气。”(《大公报》,1933年8月26日)此案后来不了了之。
  第二次大决口是在1935年。这次决口带来的灾害甚于上一次。
  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拟定了治理黄河的工作步骤:(1)先行从事堵口工程;(2)再从险工处筑堤;(3)修理大堤。其治标之堵口工程,已于1935年春次第完竣,惟治本工程则因经费缺乏,虽有计划,迄未进行。因此,1935年大水到来时,黄河再次决口,可谓“旧疤未愈,又添新伤”。1935年7月,陕州水势暴涨不已,很快进入山东境内,7月10日晚8时,山东境内黄河上游突然在鄄城临濮集附近决口,水势汹涌。11日上午,李升屯因水涨过猛,七坝下圈堤突出漏洞一个,十坝下之民埝又出漏洞数个,民埝溃决大堤根,水深3米以上。鄄城决口,其水分三股而流,一为大水越过民埝后,由董庄、临濮集间漫决之水,其漫决地点距董庄河工分段部只50余步。段工人员被大水冲去数人,不知踪影。漫出之水宽约30里,高约1丈,速度每小时行四五里。11日正午,过鄄城城南之郑营,下午已到鄄城城东之引马集,将引马集以东新埝冲溃,水宽20余里,水头高8尺。其他两股均系李升屯、杨楼间之小民埝,决口之水,一股直灌鄄城,鄄城县长秦道堉率同民夫及乡农学校学生死力抢堵,因水势过大,随堵随决。13日,水已到鄄城、郓城间之红山口,距郓城县城只40里;一股直灌临濮集,水深达8米,13日,水已到鄄城及菏泽交界地。14日,两股水已在纥兰湖汇合。12日晚至13日晨,山东全省降大雨,黄河猛涨。禹庄决口,宽200余丈,其灌入菏泽一股,13日距城只三四里;奔郓城者距城30里。12日晚,寿张黄花观民埝溃决,13日,倒灌王楼及郓城梳洗楼刘口。12日晚,范县北岸民埝决口,14日,水头到孙口镇,沿堤修的小圈内尽成泽国。13日午,菏泽护堤因雨大水猛,被毁一段,县城危急;14日,水有入南阳湖趋势,金乡、鱼台各县均沿湖修埝。14日夜,郓城鸡鸣寺北流黄水及宋金河溢水,距城只里许。巨野西北龙固集之水倒流抵柳林集,一股沿宋金河经东平戴庙入东平湖,一股抵嘉祥大山头。16日晚,巨野县及水灾救济会致电韩复榘称,城东、西、北三面悉成泽国。灾区东西长100里,南北50余里,平地水深六七尺至丈余不等,被淹500余村,灾民20余万,死亡流离,哭声遍野,恳速拨巨款急赈。16日,黄水由嘉祥大山头分两股:北股直灌运河;南股由洙水、赵王河间扑嘉祥县城。17日嘉祥县城被水围困,平地水深三五尺不等,嘉祥、巨野间水深七八尺,浮尸满目,巨野城已有渗漏处。黄水由巨野西南冲决崔家屯民埝,直灌定陶县东北第五乡。济宁黄水系由嘉祥分两股流入,被淹村庄六七十里。18日前,黄水已由洙水、赵王两河间,经由邵家楼、军王庄入南阳湖,致洙水、赵王两河暴涨。18日夜至19日,鄄城、郓城、巨野、嘉祥等县皆降大雨,各河湖均猛涨,冲决民埝不计其数,巨野城内水深2尺余。鄄城报告:被淹6000余顷土地、700余村,灾民15万,死亡七八百人,倒塌房屋20万间。20日,黄水大流,渐向南移,苏北益危。21日晚,济宁赵王河黄水,已距南城门只有1里左右,有入城之虞。赵王河北岸王贵屯溃决,口门宽五六里,洪水北奔,附近村庄,荡然无存,平地水深8尺余。同时南阳湖暴涨3尺,水与埝平,突在吴村、田庄间向西漫决,大水与赵王河北岸决水相接,附近村庄水深及丈。20日晚,黄河上游水大流急,朱口南岸突发险情,埝坝坍塌,危急万分。22日下午,朱口险工抢护转安,决口水继续泛滥。22日,山东巨野、郓城、嘉祥各县城内均满水,不能外泻。巨野电报、电话均不能通,交通断绝。韩复榘令速将全城灾民运往兖州。22日夜,南阳湖于狂风巨浪中,在鱼台境南阳镇西北牛王庄决口,水高8尺,大股西奔,淹灌鱼台、金乡,附近村庄荡没,两县城均告急。湖西济宁境各新堤,亦全冲决,湖河不分,水天相接,已抵县城南圩门,向西北流抵八里庙、唐家口一带,深2米。23日,继续漫淹,达数百村。巨野围城水暴涨不已。菏泽、定陶、金乡、鄄城四县电话不通。23日,山东各界黄灾会致电中央及汪精卫、宋子文等,谓:“江苏省筑堤截黄,强抑水性,横流堪虞,鲁民万分惊慌,即苟安一时,非同舟共济之道,鲁患未弥,岂苏之福,恳速定治河善策,不分彼此,兼筹并顾。”济宁境运河平槽,23日夜,突在辛店东岸决口,宽30丈。嘉祥赵王河在姜家闸决口,大水流向南旺湖。黄河在南岸杨楼决口宽30公尺。各决口处附近村庄,均被淹没,水势浩大。南阳湖西岸漫决。黄水仍向鱼台、金乡奔流,有直下苏北丰沛之势。24日下午,黄河三游均落,惟上游朱口险情仍急,决口水泛滥。25日,南阳、蜀山、微山各湖,均暴涨不已,水多与岸乎,苏北益危。南阳湖漫决倒灌,水抵济宁唐山集,深1米余。到大五楼、九子集者,深2米余。大周庄、李唐集之水,分头流抵金乡、鱼台。25日下午,黄水到江苏省夏庄镇。27日,金乡黄水由嘉祥流入八、九两区,一片汪洋,宽67米,深1.5米。27日,韩复榘致电林森、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及李仪祉等,谓:“灾区民众报告,洙水、赵王各河决口原因,由苏省筑堤修闸,迎截黄水,不能宣泄,南阳湖倒灌所致。”黄河决口水悉走第六口门,仍夺正河,七成被灌,各河湖续涨。28日晚,鱼台境南阳湖突在袁洼决口,大水抵万福河北,共淹百余村。滕县独山湖亦向东溃决,淹没10余村。济宁赵王河北堤鲁家口、梁家口间共决口2处。汶上、东平接壤之姚庄堤亦被黄水冲决。8月2日,黄河上游鱼台南田地方决口,口门宽6尺,急流南下,距沛城沙河仅10余里,距丰城萧堰13里,田庐淹没。鱼台钱庄附近决口地方,水宽14丈,高3米,3里外闻水声;8月3日,大水已至沛县高庄。8月4日,黄河各游均落,董庄一、二、三口门挂淤,四、五、六口门过水微减,与正流有平分势。北流黄河到东平者,日涨不已,将安山西旧运河堤冲决3处,各宽二三十丈,溃水向北奔腾甚险,经清河门至姜沟入黄河,虽已有出路,但日涨不已,系江苏筑坝截水所致。
  由于甘肃大雨,黄河上游涨水,8月7日,鲁境黄河连日均涨,鄄城富春集东北王坦庄官堤,突被冲塌40余丈,幸抢护转稳。8月8日,山东河务局接陕州急电:上游黄河暴涨,7日夜,水位296.35米,超过本年度最高水位1.7米,流量每秒16807立方米,超过本年度每秒6827立方米,大水10日可入鲁。8日晨,鱼台张集又决口,水势下注。8日夜,鄄城王坦官堤险情达220余丈,流势汹涌,水漫30余丈,堤根被水冲刷坍塌甚险。10日,黄河三游续涨,险情百出,菏泽新筑民埝在德化乡溃决口8处,冲没无算。朱口以下、江苏坝北端,因水大流急,冲去20米,大水直下,将鄄城民埝、官堤均冲破。在临濮集东,全股溃决,外流大股直奔菏泽北境,越过新筑民埝顶,向南奔泻,灌注七里河,将该河下游民埝冲决数处,直达赵王河北埝。另一股沿郓城南境,汹涌东流。11日下午,董庄口门惊涛骇浪,空前未有,朱口一至七坝均塌,江苏坝各埽冲塌,东阿牛屯二、四两坝亦塌。11日夜,鄄城官堤又被冲塌数丈。13日,江苏坝溃决,大流南奔,沛县六区三里庙水涨急速,已达南北堤,深1米,高庄、曹庄、安庄涨2米。13日,黄河三游均落,惟上游水流仍急。董庄口门王坦庄水流,由苏老家庄西道,转趋正北,将大堤淘刷塌坡40余丈。15日,黄河水转涨,上游刘庄已露淤滩,大流西移,直冲朱口,鄄城护救船覆30只,淹毙300余人。鲁南风大浪急,湖河猛涨不已,滕县微山湖在张河闸南决口10余丈,水东奔,入峄山多义乡,深数尺,津浦路韩庄以北,危急万分。16日,黄河上游转涨,朱口第六坝及砖堤,因急流冲击,均出险工,抢修甚难。鄄城王坦官庄堤塌60丈,淹堤水深数丈余。李升屯残埝续塌至华洋埝根,夺决口水流六成以上。16日晨,滕县微山湖在吴口溃决,大水直冲韩庄护津浦路之新堤,势猛堤弱,路基有被淹之虞。17日,鄄城董庄、临濮集决口,第一至第五口门,皆已落淤甚高,并已呈露淤滩,合计宽达1.5公里。由江苏坝至临濮集间,已可行人。惟第六口门之东端残堤,已续塌至大堤与鄄城民埝相接之处,宽在1000米以上。大流方向,经李升屯后,向东直冲鄄城民埝,再折而流经口门后,径向东南直灌,势猛无比。黄河沿车道口南注之水,如万马奔腾,22日下午,一由引河流抵距徐州10里的万寨流马厂湖;一由不老河入运河,致使滕县运河暴涨,23日晨,冲破夏镇护堤,大水已入街内。同时滕县苏北大堤溃决12处,因苏堤阻水,运河平堤,江苏邳县水倒灌入鲁,台儿庄及石佛乡均一片汪洋。24日,黄河水南泻,中运河吃紧,微山湖水西泻,不老河泛滥,两岸被淹村民数千待救。
  黄河上游及陕境各支流水势又盛涨,26日,潼关水位增至322.45米,流量达4230秒立方米;陕州水位是294.2米,流量达7400秒立方米。黄河连日涨1米多,刘庄大流移朱口,28日晚,南岸六坝齐塌,轻者堤坡刷尽,重者堤顶裂陷。鄄城口门流急埽塌,柳园出漏洞过水。鲁西灾区水均涨,菏泽村庄民埝冲决14处。9月2日下午,黄河大流全注朱口,新的险情地段长200余丈,新埽26段节节蛰陷,六坝三埽冲毁,大堤顶溃裂长8丈,宽45尺,随堵随没。3日,黄河水落,大流猛冲,朱口坝埽吊蛰,堤埝溃陷10余丈。4日,朱口水虽稍落,惟风伯肆虐,迫流南滚,淘刷益剧,大堤塌陷,坝顶最宽处只有四五米。六坝下的四埽入水,其余五埽均蛰。5日,黄河水落,朱口转稳。6日,济宁南阳湖水倒灌入泗河,鲁桥新横堤冲决10余丈,鱼台西支河又决口10余丈,其余灾区堤坝溃决10多处。6日早,鱼台李阁至东沙河、张集至丰县两套堤共长30余里,悉被冲决,全境淹没。7日,大水迫近鱼台县城。8日,大水由西方寺前居庄,淹灌金乡县。9日,滕县不老河南岸决水,已由铜山入邳县,北岸漫水浸溃滕县横堤,淹苏鲁民地200余顷。
  9月13日,陕州黄河水又涨,水位增至294.17米,流量达5980秒立方米。15日,陕涨水已过鲁黄河上中游,下游转涨。15日,朱口水落,惟流势恶化,埽坝仍塌陷吊蛰。20日,黄河水大部经六塘河入海,致使海属各县岌岌可危,沭灌各河频告泛滥。24日夜,鄄城东北风、大雨,民夫多逃避,李升屯残埝口坍塌,大流北趋许家后小河边,上堤各埽吊蛰,堤根塌10余丈,格堤各埽蛰溃漫水,堤顶塌三四尺不等。28日,黄河水微涨,鄄城水平口门,大流偃注格堤,埽前深二三丈,十八埽下塌50余丈,宽五六尺不等。水灾从1935年7月一直延续到次年春季,有些村庄还浸在水里。因此,省府将鲁西灾民移垦于黄河下游。1935年秋,灾民5000户共15000人移往利津县东北垦区,共占官荒15万亩,为第一垦区。1936年4月,又一批灾民1769户共7107人,移往沾化之马场和利津城东面条沟一带,分别设立第二和第三垦区。占马场地33400亩,占面条沟地19440亩。
  1935年鄄城董庄决口,泛滥区域达12215平方公里,淹及鲁苏27个州县,受灾人口341万人,死亡3750人,经济损失达1.95亿元。(《黄河志》,第45页)山东为主要灾区,灾区面积达7700余平方公里,波及鲁西15个县,淹没耕地810万亩,淹没村庄8700余个,灾民达250余万人,淹死3065人,淹毙牲畜4万余头,倒塌房屋近百万间。运出和外逃灾民48万余人,在全省61个市县设灾民收容所795处,共收容灾民13万余人。(《大事记》,第107页)9月28日,黄河堵口工程处在董庄成立,直到1936年3月27日,董庄堵口工程竣工合龙。
  当时的记者肖乾来到济宁、济南,亲眼目睹了两地灾民的悲惨境遇,在其《人生采访》中记下了灾民的惨景:“当时的济宁除尚可看到树梢、屋顶外,完全被淹在大水里,而且屋顶旁可航行丈长的大船。被船救来的灾民们集中在火车站上,一眼望不到边。刚逃离洪水魔掌的灾民,又受到饥饿的严重威胁。有的父母被迫把自己的幼孩当作孤儿丢在一边,啼哭上一天,才会被收容站的人拣去喂上一顿饱饭。好不容易才领到黑馍馍的人们,好像怕被人抢去一样,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当一列火车进站时,灾民立即扶老携幼向火车涌去,喊声震天,个个担心被落在后面。济南城里到处是成群的低声叹息的灾民。张公祠、铁公祠、汇泉寺等一切为文人雅士吟诗赏景的名胜都密密匝匝地填满了狼狈褴褛的难民。深秋十月的凌晨,已是彻骨的冰冷。一个收容所门前挤满了刚来的难民,他们冻得几乎颤抖成一团。完全受着本能支配的孩子们无力地跺着小脚丫,‘冷呀,冷呀’地喊。一个中年妇人手里拉着个裸体的幼孩,据说是因为半夜洪水突至,逃出时未来得及穿衣服。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太婆因为夜夜冻得睡不着,不惜和一个小女孩争一片破军毡等等。1935年7月15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通电全国党政军务军政长官及各团体报馆,详述鲁黄灾惨况,谓灾民逃生堤上者,风餐露宿;困居水中者,呼地吁天,哀鸿遍野,惨极人寰。较前年黄灾,重愈倍蓰,特恳捐赈,以救民命。可见此次决堤为害之烈。”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