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雷和张家什么关系:请问,李云河的简历,去世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3 06:38:34
李云河,系原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首倡者”。

李云河
1956年,中共永嘉县委主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李云河,因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在"反右运动"中戴帽的同时,还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由行政15级降为19级,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
1979年5月,李云河"右派"问题得到改正,被落实政策,到瓯江翻水站当管理处主任。
李云河生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任时,他以全副精力研究"户学",后来他把《关于农业生产管理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建议开展"户"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等二十几万字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书名叫《中国农村户学》。

"包产到户"的行驱者

--追记原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云河

1998年7月28日,浙江永嘉县举行学术研讨会。专程赶来与会的原中顾委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沉痛地说:"我本想在这时会见李云河同志,谁知竟不能如愿……我对这位包产到户先驱者的逝世表示惋惜和悼念。"

1956年,正值国农村进入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共永嘉县委主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李云河,同县农工部干事戴洁天到基层考察,发现合作社的菜地里,冬雪压住了油菜,白茫茫的一片,为何没有社员出来除雪呢?只听得一位老农叹道:"唉!大雪天,都在家里陪老婆孩子烤火呢,要是自家的田,管保连70岁的老太也会出来除雪的。"不久戴洁天向李云河推荐了一本前苏联出版物,介绍那里40年代几个集体农庄搞联产计酬的方法。碰巧,此时人民日报发表了《生产组和社员都应包工包产》的文章。

李云河兴冲冲地拿着这份人民日报来到地委。农工部长考虑再三,对他说:"试试可以,推广不行。" 李云河随即把地委的表态向永嘉县委书记作了汇报,获得支持。县委立即开了常委会,决定派戴洁天为工作组长,到燎原乡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果然,农民的责任心强了、积极性高了,几个月后,燎原乡的庄稼,就比周边合作社的长得壮实多。当年9月,永嘉县举行千人干部大会,宣读燎原乡的试点经验报告,不久,永嘉和邻近12个县的1000多个社、18万户农民推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然而,2个月后,也就是在1956年11月,温州地委机关报《浙南大众报》发表《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开始讨伐包产到户。于是,李云河通宵达旦撰写长文《"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理直气壮地向省委、华东局和中央农村工作部陈词,坚持说自己的主张和实践对农民有利。当时在浙江主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林乎加,支持了这个报告,《浙江日报》发表了这个报告的全文。这是我国第一篇全面阐述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论文,却也是后来李云河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主要罪证之一。

李云河在"反右运动"中戴帽的同时,还被撤销党内的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由行政15级降为19级,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在永嘉,"包产风"、"单干风"并不因为李云河等人的被打倒而停止,为了吃饭,农民们只好阳奉阴违明统暗分,明"纠"暗"包",许多地方搞起了两本帐,同那些前来纠正包产到户的干部玩起了"捉迷藏"。于是,"包产到户"就如"割韭菜"似的,长了就割,割了又长,几起几落。

李云河时刻关注这方面的情况,严峻地思考着。他埋头一个劲地写,共写出《关于农业生产管理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建议开展"户"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等文章,以及为包产到户争鸣的报告,共20余篇20余万字,陆续投寄北京、杭州等地。

1979年5月,李云河"右派"问题得到改正,被落实政策,到瓯江翻水站当管理处主任,他几次三番要求到农村工作,均未见允。1982年,他有机会参加市里农业系统的局长会议,听见有人在会上惊讶:"形势糟糕,全市60%分田单干了!" 李云河霍地站起来,慷慨陈词:"形势好不好,肚皮是记号,评论责任制,产量是标准。农民吃尽了错误路线的苦头,如今刚刚松了一口气,有人就不舒服了,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土地没戴钻天帽,没穿人地鞋,不会飞不会跑,农民单独耕种一二亩责任田,有人说是搞资本主义,这是偏见!是对八亿农民不信任!文人可以单独写书,工人可以单独操作一部机器,农民为什么不能单独种几亩责任田呢?"

事后,有人说李云河"被'包'字迷住心窍",说的话比当年"右派言论"还厉害,问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激动,李云河的回答只有2个字:"农民!"

李云河生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任时,他以全副精力研究"户学"。后来他把二十几万字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书名叫《中国农村户学》。

正当李云河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可恶的癌症向他袭来。1998年7月3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就请多年合作的同事来到病榻旁,口授了原拟赴会永嘉的发言提纲,届时请人代言。他说道:"几十年农村工作的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不到户稳不住,到了户才稳住'。中国要稳住,农村是基础;农户要稳住,'包'这是基础……从理论上看'包'字很简单,但是我们党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