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联金融上征信吗:哪位高人能用古诗中的离愁憋绪写篇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8:45

离愁憋绪颂明月
一颗围绕地球转的卫星,地球上的人们每月总见它圆缺复现。青天中的明月,曾经令我们魂牵梦绕,遐想无际,寄托了多少情思!生活中由此产生了有关月亮的节日,诸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在精神领域里,有不计其数的瑰丽诗章缤纷画作成就了多少诗人与艺术家。月亮--地球如影随形的"伴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还如此?
一剪梅:你把张若虚的"哲学问题"和李白的"岁月感慨"融为一体了?共看明月"还"如此?是你在巧妙"化用"中发出的喟叹与追问?张若虚的"天问"如此天真,又如此深刻;李白的感慨如此准确,又如此辽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这首"千古绝唱"也如此清狂而豪放!试想想,如果将月亮从唐诗宋词中"剔去",我们的唐诗宋词还有那么丰盈而饱满吗?
风入松:我要喟叹的追问的是今人古人所共看的明月是一样的吗?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夜晚还是那样的夜晚,而人却不相同了,理念、心理、情感、欲望等等都已不尽相同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们历来赏月的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共"字,把中国人对明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今天,人们的中秋确实只是一个节日了,有多少人还静坐于自然环境里观赏明月、情寄明月?霓红灯的闪烁迷离,看都看不过来,还看明月?只有月饼越做越精美,是"礼尚往来"间传递人的情感还是礼品背后的用意或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的意义在于又为人们的聚会提供了一个理由,咖啡屋、娱乐厅等水泥建筑,包裹着人造的五彩斑斓的霓裳,怀着各自目的的人,或小坐于其间,或蹁跹于其间。其实现代人本来就希望并习惯于其间,月亮的明澈,只是又照出来一个机会而已。
一剪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诗里总是"长留一片月",即便"月下独酌"时,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爱,他的美的化身!这是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而现实沉郁之杜甫不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吗?写景抒感,饱和着浓郁的诗情!"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的中秋,望月的是他,却只字不提月下的自己,是天上的月让他的思念牵绕着他远方的亲人。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舒婉,还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惆怅,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冽,还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清,真可谓无月不诗无酒不歌!明月是古人的酒,那般醇厚,那般甘冽,寄托着那般永恒的情思!
风入松:可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如古人一般面对月亮的呢?说绝对点,我看是没有了。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便只是面对一个符号,凝固着固定的程式意思的符号。我们在节日里会想起,会提起,想起提起的是这个符号,仿佛作过阉割术的符号,只承载着原有的"身体",却已不再能让生命之河长流了。
一剪梅:不至于吧。你这个说法是否"刻薄"了点?你到歌厅去听听,有多少时尚男女在高唱低吟"月亮代表我的心"?且不说"十五的月亮"家喻户晓,且不说"弯弯的月亮"如小船般摇进了许多人的梦,只听听"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改变的是月亮吗?分明是月下的人啊!"我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怪"那样的月色太美,却不怪自己的心动难舍!"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空";"人隔千里无音讯,欲待遥问终无凭,请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慰离情……"你能说这些歌里的月亮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吗?人们寄托给明月的不也是一份意兴阑珊的真情?
风入松:我说的这个"符号"的意义,得从两个维度上来看。生活中,月亮是一个节日的符号,在这个符号的幌子之下,忙乎的是世俗的功利。在今天,这世俗的功利更有特殊的内涵。不是有人提出"关系就是生产力"吗?为了"生产力",融融关系,不就实现了这个符号的作用了吗?而相思还用得着傻乎乎地面对明月?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哪怕是天南地北,越洋万里,电波一线牵就。月亮,就一个符号而已。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今天的诗文及创作诗文的作者,哪个不是仅仅在借用这个符号?在静静的夜里人没有了,清辉之下的沉思与想象,在现代理智和科学精神之下,月亮也没有了以往的神秘与灵性,又何谈人与月的灵的交融?何来诗意与沉醉?你刚才列举的这些歌词,哪一句跳出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哪一句饱含了古典诗词的情致?月亮,确实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一剪梅:我得承认,在时下的有些流行歌曲里,月亮确乎只是一个符号,甚至在有些歌里,是被扭曲了的符号。在前面用了一个词:意兴阑珊,用得颇费斟酌,是因为穿行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之间,事实上无法不感觉到二者的游离。但还是有一些"月亮"能够打动我们,譬如王菲演唱的这首《当时的月亮》,"当时我们听着音乐/还好我忘了是谁唱/谁唱/当时桌上有一杯茶/还好我没将它喝完/喝完……"王菲的歌声里有一种寥落、敏感而迷茫的气质,不由自主的让人闪回的是那些酸涩的爱情,青春的容颜,忡怔而甜蜜、矫情而疲惫的情绪……这一切,如纷纷音符隐隐约约地铺陈,有点颓唐,有点淡漠,还有点宿醉后的清醒和温暖,适合少数在五光十色的生活里仍会真正感到心碎的人。"当时的月亮"确实也可以说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上附着的"生命"是现代的,是不安而迷惑的,这样的符号是否也该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风入松:我这里强调的是,现代人习惯于将传统放在记忆里,一旦要想起来,也只是以符号在运用,却忘记了传统里"物以神游"的实质--放飞我们这颗压抑、寂寞、憔悴、焦灼而疲惫的心。这是现代人、现代诗文的发展或者不幸?我们不能作简单的判断,但古典诗文留给我们的绝不应该是一些事物的符号,而是活的生命。就以李白为例,他的《古朗月行》这样吟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月是什么?月是挚友,月是诗人心灵的寄托。这晓畅明白的诗句,有若孩童般的冥想与疑问,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更有无限的忧思和怆然,还有如对友人的倾吐与交流。"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诗人与月应该是灵魂的交融了。这就文学而言,是物我两忘而幻化出的最优美最不朽的诗章,令人诵之再三,而觉心境澄明,神思遐想。从心理学上讲,这样的人与物的神游,是最健康最宜人的心灵的放飞。就是从环境学上讲,这也是最先进最善待我们周遭世界的态度与观念。
一剪梅:你要怎样来要求现代人呢?那些千古以来的诗词歌赋,都是绝唱,都在月光里熠熠闪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却让人类的双脚踏上了原本圣洁而高不可攀的月球。记得第一个登月的新闻记者、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的秋山丰广说的第一句话:"外面一片漆黑。"那是个没有生命的地方,一切神话传说、浪漫诗意都被那双笨拙的脚踏得粉碎!月亮其实成了曾经的"信物",虽然"明亮"成了"漆黑","浪漫"成了"乏味",然而面对"信物",又怎能不黯然神伤?而最最令人难过的,莫过于很多人已对"信物"无动于衷,视若无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确乎只是一个空空洞洞的符号了。
风入松:这让我忆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位长者指着青天中的一轮明月,对幼儿讲述着那些曾经令人神思飞扬的关于玉兔、桂树、嫦娥的传说时,幼儿说出一句"真理"的话:"月亮上那些斑驳影子是环形山。"噎得长者一时语塞。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面对真的求索,理智和科学对我们助了一臂之力,推开了一些迷雾紧锁的门,劈出了通向未知的道路,却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对善和美的叩问我们也未曾停止或放松过。那些仿佛被阉割了的"符号"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在阻隔我们走向善和美的生命之途?不能走向善和美,真的索求意义何在?
一剪梅: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这个命题成为当代哲人面对时代弊病,为疗救人类命运所一再强调的重要途径。何以"诗意地栖居?"科学的"真"必然会破坏诗意的"善"和"美"?人类从事科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而依赖于对世界的认识,人类才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个"自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行动,还应该让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蔽的澄明状态;人类在拥有最高的理性和最基本的感性与直觉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辽阔的想象力,从而找到可以"诗意栖居"的那个自然、和谐、自由的家园。究竟是什么在"遮蔽"着我们的目光?究竟是什么在"阻隔"着我们的心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寄的是"愁心"!我们还有"愁心"可寄吗?
风入松:人永远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员,而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世界之上。这是我们作为人最不能忘记的一点,可也是人自觉或不自觉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而最易丢失之所在。真善美是高度有机的统一体。"真"是帮助我们真实而科学地感知并认识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手段与途径,让我们知道人自己在自然界的经纬坐标。而"善"和"美"则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以及我们与外部的世界的良好友善荣辱共生关系的意识与心态。明月高照,月光如洗,我们若置身其境,若以现代人已有的认知,可以作如是观,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发光,今夜之光原本太阳照射之反光,没有生命……若干科学的结论涌上心头。若仅停留于此,我们还少了什么?人内心精神世界不单调而空虚吗?仅停留于此,结论当然是正确的,却是孤立的自私的,没有情感的,人与外部世界是没有联系的,如有也只是冷冰而死气沉沉的解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诗句,除开对原诗所表达的乡愁、亲情和友情等诗情的共鸣以外,还深深地为诗句所揭示的人与月,也就是人与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融洽沟通而感动。特别是习惯于符号化、理性化、功利化的今天,更为之激动。人心冰晶玉洁,月亮又何尝不意兴阑珊!人与人,人与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的清辉融融,真善美何尝不长驻人间!

一剪梅:诗的本质对人性的表达,其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记得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要是我身上还有那么一点儿人性,要是我没做什么投机取巧、伤天害理、卖友求荣、诬陷别人的事……我以为那是和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古典文学的陶冶分不开的。"古典诗词所表达的人情、人性以及人道,其实揭示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和丰富。这巨大足以遮蔽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的非人情、非人性、非人道的东西,这丰富也足以抵御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的形形色色的诱惑,真善美的月光才可能真正长驻心间,长驻人间!
风入松:"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亮走,我也走。即使直到"夜郎西"--哪怕是偏僻、孤寂、落寞之所在,也总是在"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明月毋宁是我们企盼的魂与神,是我们追求的真善美的化身。是"霄从海上来","晓向云间没"周而复始于环宇的无限的爱心清辉的普照。李白的这首《把酒问月》之所以成为绝世名篇,是因为他以最活跃的形象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绘了明月的神奇之美,独特的观察,丰富的思索,深沉的谓叹,月的形象与他的精神契合无间,人情、人性的芳香醇厚,澄明的诗意才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