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邻居七海:宗教 科学与哲学三者有何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09:22

科学、宗教和哲学

  ——“中国人的追求是此岸的,西方人的追求是彼岸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无神论,而基督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不能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的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领域,这片领域就是哲学。”

  赵教授引用罗素的话,并形象地结合具体事例从理论上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哲学、宗教与科学三者间的关系。最初,宗教、科学与哲学三者本是一体的;随着宗教的日益壮大,神学开始变得至高无上并抑制了科学的发展;后来,信仰日渐衰减,科学茁壮成长并占了上峰,宗教被批判得体无完肤;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宗教、哲学与科学三者和谐发展。赵教授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其渊博的学识时时赢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其诙谐幽默的言语也时时赢来台下阵阵欢笑声。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科学与宗教是完全对立,水火不相融的,只有愚昧和无知的土壤中才会生长出宗教。然而奇怪的是,在如今的西方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大多数人仍然信仰宗教,基督教仍是西方人精神的避难所,它深深地渗透进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因此,科学与宗教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那么简单,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合。

  在罗素编写的《西方哲学史》的开头他就从对象上划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所有确切知识范围的是科学;确切知识无法解答的内容则属于宗教与哲学的范围。而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对待方式不同,前者诉诸于权威(如圣经,教皇等);后者诉诸于理性。

  古希腊时代早期人类的认识低下,没有什么确切性的知识,因此科学与宗教混为一体。往往一种科学的发现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例如发现了著名的毕达定理(即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就创立了一个神秘主义的宗教--毕达哥拉斯派。这种科学、宗教不分的状况一直到亚里士多德之后才发生改变,科学与宗教开始区分开来,并逐渐走向对立。

  罗素把这种对立概括为柏拉图的“热情”(追求一种神秘主义,指宗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审慎”(要求逻辑的推演和严格的三段论,我们称之为科学)的冲突。

  4世纪开始,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脱胎于犹太教的它更是以神秘主义而著称的,与那种讲究理性、审慎的态度大相径庭。如第4回音书中谈到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等等的思想明显可见神秘主义倾向。

  作为其正统思想的代表,奥古斯丁提出“人性论”,包括:1.亚当和夏娃由于滥用自由意志犯“原罪”,这种罪是决定性的,从此永恒地降落在人类头上。2.正因为原罪内在于我们,所以没有人可以不犯,即使是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也不例外。3.原罪无法救赎,只有信仰基督才有可能得到救赎。

  另外,上帝在创世时就决定了哪些人能被救赎能得到幸福,并不是因为你有道德上帝拣选你,而是因为上帝拣选了你你才必然有道德。

  持有这种天赋使命思想的信徒甚至比自由意志的人表现得更为坚定和视死如归,当他们被送上火刑架时,他们坚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要我做的!”这完全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信仰,对我们而言可能觉得很荒谬,但“正是由于其荒谬所以我才信仰。”当理性无法解释神学的奥秘时,是我们的理性太弱小,而非崇高的宗教信仰出了问题,就如同杯子装不下大海,这不是大海的错,而是因为杯子太小了。(掌声,笑声)

  在这样神秘主义笼罩的西方思想界,科学根本不能得到发展。一直到9、10世纪,基督教的超理性都占据着主体,科学、理性和逻辑的思想完全被排斥,从而导致此时整个欧洲科学水平的低下。

  到中世纪中期,人们开始觉得对于宗教光有热情不够,试图对其进行逻辑的证明,从11世纪起出现的经院哲学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如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经院哲学的开创者安瑟伦用逻辑三段论和演绎推理来证明;另一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则从归纳推理着手,他们的论证引出了科学论证的风气。虽然比较枯燥和晦涩,但客观上导致了一种真的方法论。

  从此宗教每况愈下,而科学则蒸蒸日上。那科学如何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的呢?

  16世纪的宗教改革的最大成果只是用圣经的权威取代了教皇的权威,其实并未对科学有多大的帮助,可以说,“16世纪是科学与哲学的不毛之地。”

  17世纪开始,科学与哲学一下子崛起,几乎17世纪所有的科学家都是自然神论者,没有一个不信奉上帝。自然神的观点是:上帝是最大的理性,是规律。大自然是上帝的杰作,体现了上帝的英明,我们认识自然的规律与和谐性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和膜拜。上帝创造了世界后就不再去管世界,世界循着牛顿定理运行着。上帝管世界的创造,主管高尚的精神;牛顿管世界的运行,主管卑微的灵魂。自然神论的最大意义是为科学争得一席之地,科学不再需要宗教的指手画脚,只需承认世界由上帝创造即可。

  18世纪法国崛起的无神论者,指出“宗教不过是一个傻子遇上一个骗子的结果”,(笑声)他们激进地批判基督教;认为不存在超理性的东西,无须在自然界寻求奇迹和奥秘,我们只要自然,不要上帝;把一切都拉入理性的旗帜下面,理性成为万能的。

  法国的唯物主义把上帝就从自然界赶了出去,从此人类不再在自然中寻找上帝,然而在无限无形的精神世界人们还是需要有个终极关怀与人同在,即上帝不能消失。这个任务在康德那里得到了完成。

  早在休谟就提出:上帝属于道德领域,无须经验知识来证明,它是不证自明的,只需要我们去信仰。

  康德在他的两大批判著作中,对此做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诠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科学与宗教截然分开,认为两者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科学属于人类经验范围,而宗教是超经验的。如果我们僭越自身的经验去追求不在经验范围内的上帝,只会导致二律背反。这样康德就彻底而系统地把上帝从自然中驱逐出去,在理论理性中杀死了上帝。

  但紧接着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德福统一的理论,在实践理性中又把上帝拉了出来。因为在现实世界,德福有矛盾,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没道德。康德于是要建造另一个世界,坚持灵魂不朽,使人们坚信虽然此世不幸福,但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帝一定会按照你的德行使你配享相应的幸福。这样才能使人孜孜不倦地向善,向道德。

  在科学领域中我们无需上帝,但在我们的精神和内心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上帝就扮演了一位道德的监护人和情感的慰藉者。因此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自然中杀死了一个上帝,同时又在精神中建立起了一个上帝。正如一个人打坏了路灯却在大谈有路灯的好处,他说:“我打坏路灯正是为了让你们知道路灯对你们的重要性。”(笑声)

  在康德之后,在有形世界的科学和在情感世界的宗教并行不悖。

  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就很容易有答案了:西方的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是严肃而理性的,追求严密的逻辑和严格的推理;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则信奉基督教作为他们心灵的慰藉。

  我再重申一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合。

1宗教是唯心主义,宣扬有神论。信奉神灵!
2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不信奉神灵,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3科学是人类对世界正确的认识。
4哲学包含科学!
5哲学和宗教在思想主张上是对立的!!!

能够把宗教、哲学、科学三者一炉而冶的,只有佛教。
能够把宗教、哲学、科学三者一炉而冶的,只有佛教!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