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 周璇:战争中的英雄事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3:41:52
快快回答

见证邱少云英雄事迹总结的南充英雄
  □本报记者 邓成满 文/图
  他是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
  他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长篇报道;
  他是邱少云的战友,后在邱少云部队以副师职退休;
  他就是原南部县度门乡(现为仪陇县度门镇)人林炳远。
  日前,南充本地多家媒体刊载了一条《“孤胆英雄”为修路迁母坟》的消息,为了支持家乡公路建设,七旬老人林炳远动员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母亲的坟墓迁离工地,在仪陇县度门镇引起了强烈反响。
  就这样,这位从川北山乡走出来的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再一次引起了读者的注意。3月中旬的一天,在南部县城某住宅小区,记者采访了这位战功赫赫的老英雄林炳远。通过林老的讲述,一段关于邱少云与南充战友的故事,浮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名字载入解放军军史
  1951年6月,18岁的南部县度门乡立石村青年林炳远告别家乡,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滚滚铁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英模卷》中有如下记载:
  “林炳远,四川省南部县人,1933年出生,195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六团第九连战士。1952年11月1日,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连反击597.9高地。他在这次战斗中共毙伤敌140余人。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而对此叙述更为详尽的,是1953年7月5日的《人民日报》。1953年6月26日,林炳远从朝鲜前线来到北京,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这位青年英雄出现在大会的主席台上,向参加大会的同志们报告他的英雄事迹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阵如雷般的掌声。《人民日报》记者赵忠信现场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孤胆英雄”,随后以《英雄是这样诞生的》为题,写下了近4000字的长篇通讯,介绍了林炳远的事迹。
  1952年11月1日,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已经半个多月时间了。林炳远所在的班被指令爆破敌人坦克,然而就在投入战斗的那一刹那,一发炮弹飞来,班长负重任,另两名战友牺牲。林炳远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用手榴弹、手雷及爆破筒与敌人作殊死战斗。5日那天的战斗最为激烈,赵忠信是这样描述的:
  中午时分,敌人一个加强连,在炮火掩护下,又发动了疯狂的反扑……林炳远连续投出了几个手榴弹,冒着烟尘,纵身冲出了坑道口,滚到一个炮弹坑里隐蔽起来,这时,兄弟部队的两个战友也从后山爬过来支援他……林炳远挺起身来,挥臂打出两个手雷,冒着烟雾向敌群冲去……就这样,妄想夺取二号阵地的一个加强连的敌人,大部分被埋葬在英雄的二号阵地前沿了。
  深情怀念南充籍战友
  名扬上甘岭之后,林炳远于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战士升为排长。回国后,他和所在的部队一起来到湖北孝感花园镇驻防;1976年,他又随部队移师甘肃武威。1990年,他在师副参谋长位置上退休;2005年,他把关系办回南充市军干所,在此颐养天年。
  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林炳远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他曾17次到北京出席“五一”、“十一”观礼和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最让他难忘的,是1978年他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503名军队代表之一,他见到了邓小平、罗瑞卿等南充籍的老一辈革命家。聆听乡音,共商国是,林炳远说,这是此生最大的幸福和殊荣。
  在采访林老的当天,在南部县城那套简朴的住房里,在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之后,林老还向记者透露,他想念战友,尤其是营山人李元兴和蓬安人邓章德。
  李元兴,营山县人,1951年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九连副班长。1952年10月,他们连接受反击391高地的任务后,他被编入爆破组。12日,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猛攻。在突破口上敌人有一座巨型暗堡,他用一个大炸药包将暗堡炸毁,使部队顺利突入纵深,全歼守敌。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邓章德,蓬安县人,1933年出生,1951年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三连通信员。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参加第五班反击597.9高地的一个阵地,在炮火掩护下,该班全歼守敌1个连。班长牺牲后,敌人又反扑上来,他主动指挥全班与敌搏斗,歼敌百余人。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仍坚守阵地数小时,直到后续部队上来。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关于李元兴,还有一段永垂青史的故事。他是邱少云的副班长,亲眼见证了邱少云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作者就是李元兴。
  在回南充定居后,林老了解到,李元兴当年从朝鲜回国后,因为负伤转业回到了老家,在“十年浩劫”中去世,也不知他的家人是否安康。而蓬安的邓章德,他现在也失去了联系。
  见证邱少云英雄事迹总结
  50多年来,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却差点默默无闻。最终让英雄扬名的,林炳远是见证人,而李元兴则是直接证明人。
  抗美援朝前,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 87团9连。两年后,29师入朝作战。邱少云所在班的副班长,就是李元兴。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10月11日,邱少云随所在部队奉命到离敌人仅300米的地方完成潜伏任务。12日中午时分,敌人向潜伏区打来几发燃烧弹,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衣服、鞋袜,直至烧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动不动。战斗结束后,连队给邱少云报请了三等功,此事似乎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林炳远老人当时在29师86团,上甘岭战斗结束大约半个月的样子,全师进行战斗总结,林炳远作为毙伤敌人最多的战士也参加了。在总结会上,87团一名叫王世明的连指导员被评为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当时,一位组织部门的干事要求王指导员举个具体的人或事来谈谈。
  王指导员来自87团9连,他首先就提到了邱少云。他说:“在执行任务前进行战前动员时,战士们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可邱少云却闷不吭声,于是我找邱少云谈心,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他也向我表了态:就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标,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第二天,他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第二天,他真的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时至今日,林炳远老人还能回忆起当时王指导员讲话的神情。他说,在听了王世明的汇报后,那位干事非常感动地说:这样壮烈的英雄行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1952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为特等功臣。
  1952年12月底,一位名叫郑大藩的随军记者到部队采访,他就邱少云的死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还是一点一点烧死的?二是他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当时,李元兴负伤回国治疗,当他伤好回部队后,马上找到郑大藩,讲述了邱少云牺牲时的情景:“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方两米左右,燃烧液溅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大火一点一点把邱少云活活烧死。”李元兴和其他战友还证明,邱少云右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当时如果他愿意,只需侧向滚即可活命。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郑大藩的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1953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少云“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
  40多年的军旅生涯,林炳远一直在邱少云部队里。同样作为战斗英雄,他仍然以自己是邱少云的战友而骄傲。
  林老说,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发表所谓的“探讨”文章,怀疑邱少云的牺牲经过。对此,作为邱少云牺牲及立功受奖的见证人,林老义愤填膺地说:“英雄的历史不容别有用心地质疑,英雄的光焰将永照军旗,辉映华夏大地,激励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