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茶茶微信号:为什么小孩子头部冒大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7:25
我女儿3岁,在室内玩耍时和睡觉时,时常头部出大汗,头发湿湿的,请教各位老师了,谢谢!
怎样治疗?具体解决方案?

小儿常出汗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由于衣被过厚,有些老年人爱捂孩子,造成孩子常出汗。或是由于环境过热、室温过高,造成多汗。也有的宝宝偏食、营养过剩,常吃巧克力、肉食、甜食、油炸食物,这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过量,平时不爱饮水,不吃菜不吃水果,缺少维生素,造成内热有火常出汗。还有些孩子汗腺发育旺盛,活动后或是吃饭后头上冒汗,这些情况不属病态,小儿各方面发育良好,没有不适,只要调整饮食习惯,改善环境,不用服药。 其二是由于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常见的疾病有佝偻病、结核病、心肌炎、风湿热等。这些孩子出汗同时还伴有其症状。例如1岁左右小婴儿多汗,再伴有烦躁、夜惊、出牙晚、走路晚、肋骨外翻、方颅时,医生诊断为佝偻病(俗说缺钙),补充钙剂和鱼肝油(维生素D),出汗就能好转。有些孩子夜间盗汗,若伴有低烧,食欲减退、消瘦、干咳,检查血沉增高,PPD阳性,可能是由于结核感染造成的盗汗,应该按结核治疗,盗汗就能减轻。还有的心肌炎患儿也有多汗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卷怠无力、胸痛憋气、心悸等,可以化验心肌酶谱、做心电图等,如果是心肌炎造成多汗,应该按心肌炎治疗。这些疾病所造成的多汗,把原来的疾病治好了,多汗也就好了。 其三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病后体力不支,经常感冒体虚,或是饮食不调损伤脾胃,造成宝宝肝腺分泌功能失调。阴虚有热,汗腺分泌增加,或因气虚造成汗腺松弛,形成自汗。对于这种由于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引起的多汗,最好用中药调治。用养阴清热药如生地、芥参、沙参、知母、地药土治疗阴虚盗 汗。用益气固表药如生黄芪、党参、太子参、茯苓、黄实等治疗气虚自汗。止汗药还有浮小麦、牡蛎等。中成药用玉屏风冲剂。

  医生:刘玉珍教授 查看医生信息 所在单位:甘普华健康管理中心 () 发表时间:2006-2-20 21:13:13
  你好: 一般地说,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且活泼好动,因此出汗常比成人多。另外,体弱多病,体质弱,患有佝偻病或结核病的小儿也会多汗。
  人体中多种微量元素都通过汗液排泄,锌便是其中之一。锌是人体必需微量之素,它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视觉及性发育密切相连。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的需求量比较大,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多汗儿童的缺锌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缺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水平,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抵抗力,使感染反复发作,进而又会引起小儿体质虚弱,加重多汗,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多汗小儿应适当补锌。
  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应摄入10毫克的锌。儿童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这一标准。但多汗的儿童,必须增加一些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鱼虾及动物内脏等,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锌剂,如葡萄糖酸锌。此外,还可服用一些中药,如黄芪、大枣等,有补气敛汗的功效。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引起多汗的其他疾病。

一般地说,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且活泼好动,因此出汗常比成人多。另外,体弱多病,体质弱(中医上可以说是表虚),患有佝偻病或结核病的小儿也会多汗。

我主张饮食清淡些,避免煎炸等待。小孩肠胃弱,多吃粥对肠胃好,山楂和茯苓健脾、开胃效果好。例如养胃的粥,用茯苓、淮山、苡米、肇实,效果好好。山楂破淤,有食滞时用,适当用。

汤水可以用些药材来做,如茯苓、淮山、苡米、肇实、剑花、雪耳、红枣、麦冬。
煮瘦肉粥,随便加入(经常换)药材,例如雪耳、红枣、无花果(提高免疫力的)、太子参、白果、加点葱、盐和生姜等。

小孩睡觉盗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汗出,醒后即止。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有的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开始出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现象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大多在3~4月份或11月份容易出现盗汗现象。但是盗汗现象一般只出现在晚上12点前。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溢,所以家长不要害怕。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有出汗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方法。

如果我们分不清孩子出汗应该属于哪方面的征候,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的方法处理。

对于自汗的孩子,要注意其平时是否有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易患感冒、语声低等现象。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苡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这些即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

对于盗汗的孩子,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光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现象,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不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如油饼、炸羊肉串,烤鸭、膨化食品,以及辛辣食物等。

应让孩子多吃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杂粮、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水果、蔬菜等,特别应多吃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多的水果。

护理与预防

护理多汗的孩子,应注意勤换衣被,并随时用软布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皮肤干燥;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发生病变。

多汗易造成阴津亏损,阳气受伤,因此要多给患儿饮水,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代谢之需。

儿童盗汗不宜盲目用补药

儿童盗汗者不少,轻的每晚衣被皆湿,重的由此而消瘦、便秘、饮食减少、经常感冒,家长常把这当做一件大事,顾虑重重,或各处求医治疗,或到处打听偏方秘方,但不少患儿服药后毫无寸效,盗汗照样每天出。临床工作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经常可以碰到,而看看已经服过的药物,不是黄芪、党参、白术、龙骨、牡蛎一类,就是些碧桃干、稻根须、红枣之类了,其不见效的原因显而易见——大家都把儿童盗汗当做虚了。体虚应该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乎医生屡用补药,家长屡用补品,虽盗汗仍然,却还是补之不停。这实在是冤屈了患儿。
现在的儿童饮食物充足,营养丰富,不少儿童大有营养过剩之虞,何来那么多的虚呢?一味用补,大有"实实"之弊,越补汗出越多。据笔者观察所见,盗汗患者却是内热为多,一是脾胃积热,一是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于是乎盗汗不停,热不清,汗就不可能止。欲除盗汗,必须清其热。
脾胃积热的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口气重,虽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疗须清热通便,使热下出。笔者常用知母、生石膏、川连、竹叶、黄芩、莱菔子,小量生大黄之类药治疗,常能得畅便而盗汗即止,其饮食特别旺盛者可转正常,食少者随之而振作。
最多的要数阴虚内热类型,由于长期盗汗,使内津液耗损过多,就出现一种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饮水多但不解渴,大便数天一行或每天行,粪便干且呈粒状。治疗宜清热养阴,使热内消。笔者常用生地、麦冬、知母、元参、地骨皮、桑叶之类药治疗,如热过分重的可加黄连,汗出量多的加龙骨、牡蛎、生黄芪,其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盗汗患儿经常易感冒者,真正属体虚的极少,其易感冒大多由汗出而寐中推蹬盖被,受寒所致,这与体虚感冒当有所区别。
盗汗患儿中也有个别人不属于热的,他们表现为汗出多、极易感冒咳嗽,较其他儿童怕冷,体力较差,平时稍运动也易出汗,这在中医学上称营卫不和证,治疗时也不宜盲目用补品补剂,可以调和营卫,投桂枝汤合玉屏风方往往见效迅速,药物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黄芪、白术、防风。
对盗汗患儿,家长不但不能滥用补品,相反地应调整饮食,要控制儿童的荤食、甜食,要让儿童多吃些蔬菜水果,这对治疗盗汗是有益处的,在笔者的观察中,盗汗患儿几乎全是偏食者:专吃鱼肉鸡之类荤腥,爱吃巧克力,而从不吃菜蔬,这些高梁厚味易生内热也。**

孩子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于室温过高、穿衣过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长喜欢在小孩临睡时喂一瓶牛奶,喂奶后小儿安静睡着了,但这时正碰上小儿吃奶后的产热阶段,因此常满头大汗。这类出汗都是属于机体调节体温所致,常在刚睡着时出汗较多,以后就逐渐减少。因为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性神经发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较多,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则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偻病的小儿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小儿,不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称为盗汗。同时,小儿可伴有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因此,如果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还有就有看看宝宝的头发怎样?后脑勺有半月形的秃痕,就有明显的缺钙。首先要补充维生素D(鱼肝油制剂等),其次可以补充各种钙剂。判断钙剂的好坏有5项原则1、含钙量2、溶解度3、吸收率4、口味5、价格比。三个月大的宝宝最好用滴剂。不过不要过量,过量对身体也有害。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最好是请医生判断一下。六个月后可以给宝宝做一个微量原素的检测。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虚汗.

w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