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88爱碎叫的叶言:传统鬼节是指哪一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37:30
鬼节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鬼节那天是否有什么忌讳?以前听别人说是什么鬼门关打开的一天,不知道会怎么样。。

http://www.yangzheng.com.cn/keti/xueyuan/2004-2005/yuwen/renguishen/jieri/6%CF%B0%CB%D7.htm

  中元节的习俗

  闽南的中元节也有拜祖先的习俗。同时举办盂兰盆会,延请一名和尚主持,黄昏后登坛说法,并向台下抛抛袍袍凹抛洒食物羹饭,称为「普施」。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

  除了善渡拜拜、孟兰法会外,还有“抢孤”、“放水灯”、“立灯蒿”等艺文活动。这

  1. 放水灯:

  是用来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水灯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分为圆形灯笼和纸厝(房屋状的水灯)两种。水灯排是用木材扎成木筏上面再悬放灯笼。放水灯的游行队伍以乐队为前导巡回市街一周,来到河岸,并备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讼经致祭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愈好。

  2. 普度:

  中元节普度孤魂野鬼就称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又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议好时间轮流普度。举行普度的当天下午,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俗称「拜门口」。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

  3. 抢孤:

  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涌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些虽然并非各地年年举办,但仍是中元节颇受重视的艺文活动。
  --------------------------------------------------------------------------------------------------
  http://www.hzymglc.com/holiday.htm

  ......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 结束。
  ......
  --------------------------------------------------------------------------------------------------
  http://www.363000.com.cn/y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20

  中元节的由来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二)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台湾民间,农历七月是「鬼月」。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称「开鬼门」,冥府的地狱门将开启,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直到七月三十才「关鬼门」。所以七月又称鬼月。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鬼门大开日,一般认为这天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目莲救母的故事:「盂兰盆」来自佛经「目连救母」的故事,其音译自梵语,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裏受苦的鬼魂。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台湾称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为「好兄弟」,因此中元节普度孤魂野鬼 便称「拜好兄弟」。)的由来。

  於是目连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七月十五也因而具有教孝的功能。

  (三)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国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间。中元普度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而结合目莲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扬。因此,中元节可说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

  自从政府提倡改善民俗、节约拜拜,各地普度的盛况和规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节原来所欲强调的观点来看,现代的中国人所要努力的,应是减少浪费,发扬中元普度的善道。

  (四)中元节的活动

  放水灯

  七月的中元祭,对於水灯的态度各地民情各异,台湾南部并不特别重视;但在中北部,却是一件群众参与的盛大活动。其中又以鸡笼字姓传统所形成的水灯游行与施放最具有特色,它是中元祭的高潮,也足万方嘱目的焦点。由於以字姓为中心所形成的宗亲会,在抛弃械斗的陋习后,改以另一种和平竞争的方式,「赛阵头代打破头」,对内凝聚宗亲的向心力;对外展现宗亲的实力。因此水灯游行融合了水灯展示、阵头表演以及字姓代表游行,兼具游戏、竞赛的双重意义,属於祭典中很重要的节目。从游行及施放的过程言,参与者和两旁观赏者有较近的关系,本地人固然自家观赏,而外来客也易於因同一字姓而产生同族意识,形成热烈而激昂的情绪。

  根据普度的本意,放水灯的目的在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亨,因此都在普度前一天午后举行,民间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使水陆两界孤魂靖安。各地的普度,也都会有这个仪式,「鸡笼中元祭」在送燃水灯之前,还特别准备各种阵头护送,原为代表老大公巡境之意。但因每年轮由不同的字姓主办,在输人不输阵的竞赛心理下,使得这个活动一年比一年盛大,至今场面尤为壮观,成为本省最有名的水灯游行。

  十四日的祭典活动仍在庆安宫内,由僧侣组成的诵经团负责举行;从清晨六点「发表」开始,展开一天的诵经礼忏。发表的目的是为了向上苍表明赈济的心意;而一些经诵如《普门品》、《大悲咒》、《往生咒》等,也是作为晚上放水灯前必有的佛教仪式。另外就是正殿大门内,摆放的大士山、寒林所、同归所,也是在上午完成开光、安位的仪式,让十方孤魂有所依归,并有大士爷监视坛所,让男女孤魂各安其位。既然陆上孤魂已陆续归集,听经礼忏,并承受施食;也需对海上的孤魂有所召请,基隆为海港,居民与海有密切的关系,不论捕鱼、经商或往来海上,离免有遭遇海上风波的情 况,因此放水灯就更富於地理文化的意义。

  午后街头上纷纷集结水灯徘、水灯头,准备晚上的遶境。放水灯的习俗常因地区而稍有不同,通常以较小的屋型水灯为主,属於以家为单位各自召请的方式。基隆则因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以字姓的血丝关系施放水灯的方式,因此所有的水灯排及水灯头均以字姓为单位,由每字姓分别制作一大型的、装饰精美的水灯头,在上面标明各字姓善信。十四日晚的游行,主要是迎水灯头遶行市街,又因它含有老大公出巡之意,因此遶境的路线一直没更改过。参加放水灯游行的队伍、阵头及人员,约在午前,燃香膜拜过大士爷后,再带到水灯头车,把香插在水灯头前。晚上七点,在轮值

  主普主任委员的一声令下,田寮河畔响起串串的鞭炮声以及满天狂嚣的冲天炮声,放水灯游行的队伍便缓缓出发。

  庞大的游行队伍中,最前面为轮值主普的水灯头车,主任委员以及各式的阵头、艺阁;共有十个表演单位,依序走完之后才是明年轮值的字姓,如此一直排列下去,直到十五个姓氏全部结束。短个字姓参与游行的除了水灯头及主任委员等固定队伍外,其他各家准备的艺阁或阵头大不相同;有传统的艺阁、有改良式的塑像艺阁:也有鼓吹队、有驶旱船者,更有高达一、二层楼高的水灯排。由於阵容庞大,灯饰美丽,所到之处都引起成千上万群众的热情围观。

  水灯头、花车游行时,各宗亲会的代表也列队行进,在闪烁的灯光、烟火中,前有字姓导车,后有字姓代表。民问常以参与阵头,表现其热诚、热心,也肯定其努力、身分。因此游行队伍常常人数众多,声势夺人。

  跳钟馗

  跳钟馗是要藉著钟馗的法力赶走留连忘返的鬼魂。通常以一道士扮钟馗,跳钟馗时,一般民众都不敢在现场逗留,以免被煞气冲到。跳钟馗结束后,中元祭礼就随著告一段落了。

  钟馗,唐代人,文武全才,但却生得相当丑陋,令人望而生畏。

  相传钟馗曾赴京应试,当主考官及副主考官批到钟馗的卷子时,皆大为叹服,二话不说便取其为状元。金榜题名后,钟馗蒙皇帝召见,皇上一见钟馗的相貌,大为不悦,心想:「朝廷取士皆在品貌兼优,如此丑恶的人,如何做得了状元?」主考官见皇帝面有愠色,赶紧上前为钟馗说情,赞扬他的学识文笔,请皇上勿以貌取人。不料正当皇上犹豫之时,宰相却大进谗言,附和皇帝的想法,劝皇上另选一人。钟馗闻言大怒,当下便欲殴打宰相,立时惊动皇上,遂喝令侍卫将钟馗拿下,钟馗气得暴跳如雷,抢过侍卫的宝剑自刎而死。皇上见大好的人才就这样屈死,后悔不已,即将宰相定罪,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以斩妖除邪,且仍以状元之官职厚葬 。

  关鬼门

  关鬼门 , 是 相 对 於 开 鬼 门 的 习 俗 , 在 七月 的 最 后 一 天 或 八 月 初 举 行 。 届 时 道 士 手 持 七 星 剑 , 念 诵 祷 文 , 向 各 路 孤 鬼 表 明 用 意 , 将 他们 追 赶 回 鬼 门 关 。 封 关 时 , 道 士 会 突 然 双 手 掩 耳 , 表 示 他 不 忍 听 见 诸 鬼 不 愿 回 地 狱 的 哀 嚎 声。

  (伍)总说

  元之祭有本有源,千载流传约定成俗;依据道教说法,中元祭乃起源於农历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狱的地官大帝一时兴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狱释放众鬼囚;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灵得以重返阳间接受一个月的祭祀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而另一佛教说法为「盂兰盆会」,相传佛陀弟子大目毽连尊者,为解救亡母的坠入饿鬼道,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具五果百味供养十方,使其母解脱地狱之苦,并得以归往西方升登天界;信徒咸信七月十五日是众僧闭关悟道的圆满之期,如果在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由於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都在於普渡众生,时日一久,两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形成了目前这个蕴涵了中国人的包容、博爱,以及慎终追远的高尚中元祭精神。

  基隆中元祭,起缘於咸丰元年(1851)八月之漳泉械斗,双方死伤众多;挑衅报仇即将发生的时候,有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调解,再次械斗之冲突终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轮值主普,轮流举办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灵,以血缘代替地域观念,以赛阵头来代替打破头的野蛮行为;达成社会和谐,共存共荣的大同世界,行之已有百年,堪称历史悠久。

  基隆中元祭开始於咸丰五年(1855),至今已有150年;由张廖简、吴、刘唐杜、陈胡姚、谢、林、江、郑、何蓝韩、赖、许等十一字姓,依抽签次序轮流当值主普。至民国43年由李、郭、王、杨曾、黄、柯蔡、邱丘、苏周连、钟萧叶、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组成联姓加入主普的行列成为十二个单位,轮流主普,后在民国70年联姓中的郭、李二姓脱离联姓会,而黄姓也在民国74年独立成为目前的十五个单位。

  中元祭典自农历七月一日老大公庙开龛门开始历经十二日主普坛开灯放彩,十三日迎斗灯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灯游行,海滨放水灯头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钟馗,八月一日的关龛门,祭典仪式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

  民俗祭典,具有对社区居民之润滑调和功能,激发社区总体营造意识的作用。经过岁月的洗鍊,中元祭典升华为雅俗共有共享之人文活动;观众可参与宗教活动,满足心灵之慰藉,亦可作为民俗艺术之旅,欣赏地方文化特色。

  每项基隆中元祭典皆有其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及民俗意义;开龛门的意义是《使孤魂幽灵皆能於农历七月至阳间领受甘露法食,和听经闻忏,并得以解脱》。「斗灯」代表著同姓血缘生命共同体的浓厚关系,其上有尺、剪刀、秤、剑、镜子各自代表著「古老传统」的吉祥意义,字姓手炉的交接象徵著「代代薪传」;放水灯头是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路地共享。七月十五日跳钟馗,其意为押孤魂回府;八月一日的关龛门仪式,令使孤魂回归冥界免遗害世间;农历七月基隆中元祭典仪式全部圆满结束。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
河南民间要上坟烧纸祭奠死者,并行超度亡魂野鬼之事,是迷信色彩颇浓的节日。此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一说源于佛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鬼节的迷信活动多已摈弃,许多年青人已不知有此节。但乡间走亲戚、接闺女或吃新鲜蕃瓜之俗仍可见到。

“月半节”

光山一带民间,鬼节之祭讲究“新半月”和“老半月”,七月初二、初三为新半月,七月初六至十四为“老半月”。新半月专祭新亡故之人,老半月则祭先祖,故又称鬼节为“月半节”。新县人则从农历七月初五至十五日都可行祭,讲究赶早不赶晚。桐柏县人给先人烧纸要在晚上,同时讲究农历七月十五日午饭前不是烧纸祭祖者不能来家串门。

放路灯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每逢七月十五日,白天家家要祭先祠,上祖坟,燃香烧纸,设供飨祖。有钱之家还要持斋诵经,请道士掌坛打醮,晚上还要设路灯。河边人家则沿河燃灯,烧纸焚香,超度“天不收、地不留”的孤魂,俗称“放路灯”和“放河灯”。在豫南新县等地还要给野鬼孤魂和过往之神灵泼冷饭以祀。

点花山

在林县,鬼节还要点花山、对鞭。农历七月初,人们便在山坡上用乱石、秸杆、柴草围堆,至七月十五日夜点燃,届时满山火光如山花竞放,故谓“点花山”。点花山多互相比赛,以柴堆大、火势猛、火焰高者为优胜。在火光中,一些年青人手持用青麻、布条拧制的鞭子甩打,以见其优,同时,互相挑战点将。点花山、对鞭获胜者便兆示其当年运气好,秋季一定丰收。

应该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人鬼情未了,鬼是从人的想象而来,所以,鬼也应该有自己的节日。传说人最终有三种结局,其一,大彻大悟者,成佛;其二,修身养性者,得道;其三,一事无成者,便是鬼。

每年农历7月15,没什么禁忌,迷信。要是真的不放心的话,这几天晚上别出来乱跑就是了。

每年农历7月15

每年的农历7月15 和农历的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