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方便面老总妻子:我国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和问题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29:40
1、什么是危机报道?

2、我国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和问题各是什么?

希望回答能具体些,最好有例子和分出要点。

现代危机意识与危机报道

■赵士林 彭红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时空的不断突破和社会系统的重新整合,危机本身也在不断演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更新。危机意识是媒体进行危机报道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危机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新特点要求媒体的报道也必须作出调整。

现代危机的新特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危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突发性更强

危机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例如我们对地震等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报,对SARS这样的新型传染病也无法预先认识,对类似美国“9·11”事件那样的恐怖袭击也很难绝对严密防范。虽然危机本身是一个过程,但是在它被人们感知的时候,往往以某一个突发事件为诱因,表现出“突发性”的特点。危机的突发性与危机本身的高度不确定性密切相关。由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后果、变化发展的方向以及影响危机的各种因素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往往还不清楚,因而应对危机无法照章办事。另外,现代社会中,由于交通、通讯和各种社会生产、配送设施的高度发达,人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危机的扩散往往非常迅速,演变非常迅速,时间非常紧急,因而危机的处理需要非常及时,必须果断决策,快速反应。

2.破坏性更大

危机报道在中国有另一种称谓叫“灾害新闻”,其原因就在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强。危机虽然就其本意来说是“危险”和“转机”并存的一种状态,但危机早期所呈现的则是其破坏性甚至是灾难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可能演变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当前,危机事件存在着规模和频率上升,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的趋势。危机强大的破坏性提醒我们,必须增强对危机的预防意识,以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所引起的严重的社会危害。一个社会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需要全方位的准备,涉及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公民自身建设以及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3.牵连性更广

危机的牵连性是指危机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于某一个危机事件的报道往往会影响到相关的领域,一个危机的爆发可能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连锁反应。牵连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同质牵连,是指与危机具有相同和类似品质的人、事或者产品受到牵连;二是因果牵连,是指某一种危机导致相关危机的爆发;三是扩散牵连,是指由于危机造成的心理恐慌使得人们把危机人为扩大到那些根本不存在危机的领域。

2001年媒体对于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用旧馅做新月饼一事曝光,不仅给全国的冠生园月饼带来了致命打击,而且对整个中国月饼生产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在2003年5月20日加拿大顶级牛肉的出产省阿尔伯特省确认一头牛患有疯牛病后,整个加拿大的养牛业遭受重创,当年牛肉出口下降90%;而2003年爆发的SARS危机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危机牵连性而导致的危机处理成本的大幅提升。

媒体危机报道应与时俱进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了危机处理的“3T”原则,强调了危机时期信息发布的重要性,即(1)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2)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3)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关注危机事件,遵循“3T”原则实事求是地报道危机,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1.视危机为社会常态

在对于危机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危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开放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一句话,危机是社会常态。因此我们首先要具有直面危机的勇气。

认识到危机是一种社会常态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对危机进行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的前提。相反,对于危机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并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管理层对于危机的错误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在当前社会状态下不可能爆发大的危机,即使爆发危机也可以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加以解决;第二种是鸵鸟政策,明知危机可能爆发,但是自欺欺人视而不见,当危机爆发时又欺上瞒下或者推卸责任;第三种是侥幸心理,知道危机有可能爆发,但是由于危机在与自己相关的领域爆发的概率较低,因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者工作作风的懒散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既然危机是一种社会的常态存在,那么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就应该建立危机应对体系,危机报道也应该是媒体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认识到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并不违背“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相反,媒体的报道还可能有助于把“危险”转化为“机遇”。

2.实事求是报道危机

危机具有全球性,对媒体报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危机本身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重点。“在全世界观看的年代,你不报道,别人也会报道。所以在今天,凡是重大的事件,凡是与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关联的新闻,凡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知晓的事情,它总是会被人们所传播、所公开,这也正是俗话说的‘纸包不住火’。”②此时,对于危机事件的消息封锁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西方社会里,“坏消息就是好新闻”是一个被新闻界普遍接受的观念,而西方的公众了解中国主要是通过西方而不是中国的媒体,这样一来当危机发生时封锁负面信息这种行为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引起最多负面评价的行为。危机发生时如果实行“新闻鸵鸟政策”,就会招致全面的批评,严重损害自己的国际形象。危机的牵连性往往成为相关部门和官员隐瞒危机的理由,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或者保护地方经济。但是现代社会,隐瞒尽管在短期可能取得一点好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往往会使政府或企业失去诚信,而诚信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投资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

3.第一时间报道危机

在现代社会,由于报道的技术手段日益发达,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于危机报道的要求是第一时间知道现场的消息,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的发展,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的结果。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流动日益便捷,为了争取“眼球”,具有职业敏感嗅觉的媒体记者们对爆炸性的危机新闻闻风而动,因此反应迟钝的媒体必然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危机的突发性是危机爆发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危机的这种特性无论是对政府、相关的管理人员还是媒体都提出了挑战。在危机爆发的时候,缺乏危机意识的人群往往会焦虑不安,缺乏危机管理经验的政府往往会反应迟钝,而缺乏危机报道意识的媒体往往会在等待中错失报道的机会。相反,如果政府和媒体在危机的潜伏期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就可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危机。或者在危机爆发初期就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引导,动员社会力量来减轻危机的危害或者爆发的强度,同时缓解人们对于危机的恐惧,为危机的解决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中国对于突发事件和很多危机事件的报道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规定危机信息由特定的政府部门统一发布。对于危机事件的统一发布有利于保证危机相关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但是危机信息在政府组织内部的多级传播也可能导致危机信息的滞留、变形或者被隐瞒,这样一来媒体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信息,也无法及时组织危机报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通报机制,保持通畅的信息联系渠道,培养相互信任的关系。当然,从长远角度来说,危机信息的通报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证,这样媒体的报道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