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地产:请问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突出的弊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56:59
并且举例说明一下。
谢谢
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你所谓的错是指什么呢?就是与你所知道的论语注释之类不一样的解读吗?

你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了解吗?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支派,他们都各自说自己是正宗儒家思想,都说其他七派是误解了儒家思想误解了孔子,是错的,可惜孔子死而不能复生,谁能判定哪一家是正宗的儒家思想呢?

到了孟子之后,虽然儒家经典著作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对于经典著作的解释却是各不相同,你又能说哪家是对哪家是错?

当然,过去为了考科举,规定只能以朱注释为标准答案,如今科举已经废气一百年了,我们还要继续以那样僵化的方式学习论语吗?

希望网络能让你的思维冲破固有的僵化思维束缚。

谢谢你让我多读点书的建议,我也建议你多读点书,但是不能只读儒家的书,也要读点法家等儒家之外的书。

作者:atong2439 回复日期:2005-6-16 9:43:19
作者:天小虫涯 回复日期:2005-6-15 19:08:28
大家觉得生活在现代的孔子的后代怎么样?
————————————
谢谢你一口气给我发了十一条短信息,你真是太热情了!

这个贴子只讨论孔子的书,对孔子的后代不感兴趣。

作者:liamwell 回复日期:2005-6-16 10:34:23
(一)道与术
什么是“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可他们说明白了吗?没有。他们对道的理解,就如同对“仁”、“义”的解释一样,
都没有固定的含义。
有的朋友举例说“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
也惠,其使民也义。”以此说孔子对道是有定义的,我认为此言牵强。充其量也仅仅
是老夫子夸弟子的几句话并列举几条行为而矣。那么人们究竟是怎么理解的呢?
费孝通先生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由于守土性和封闭性,所以年轻人遇到的问
题,老年人早已经历了,所以经验在此得以传承,同样对于“道”的理解是不是也被
传承了呢?这是理解道的第一个来源。
第二个途径就是靠自己去“悟”。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渐渐会对一些事情有自
己的看法,自我经验的积累会促使我们去悟。
但是,即便我们理解了,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想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意思仅仅是我们想说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知道的远远大于我们懂得的;我们懂得的永远大于我们能用的,而我们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意思也仅仅是能用的一部分。也许正如哈耶克所说的,大多数知识都是默会知识吧!而此正是语言的局限性!
那什么是“术”呢?我们说到这个“字”,总会与技术、艺术、魔术等等词语联系起来,如果翻番词典,定会有更多的意思,在此不一而足。很明显,术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也能被理解而不引发歧义。

作者:liamwell 回复日期:2005-6-16 10:37:05
(二 )言与语

言与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看作一会事,通常我们合称其为“语言”或“言
语”。其实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当我们把“言”等同于“文言”,而把“语”视为
“话语”的时候。
这其实是一个认定中国语言是音本位还是字本位的问题,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是音本位的,由话语而变为象形的文字有一个过程,但是,怕就怕象形引起了形象。比如,有句骂人的话叫“丫挺的”,用这三个字一表示出来,读者会理解为“丫头挺个大肚子”,其实这个“丫挺的”是来自于“丫头养的”,“头”和“养”反切,就变成了“挺”。同样,“高义伯胡同”其实是“狗尾(yi)
巴胡同”的变音。
因此,在音变为字的过程中,意思会发生改变,词不达意的情况就再所难免了!
由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而非形统(如英语的句型、时态等)型的,所以误解和
歧义是经常会发生的。音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因为不同的音承担着意义表达的任
务。当话语(音)变为文言时(或文本),意思更容易发生变化。
当然,在日常交流中,上述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他们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言与语的统一和分离在另一个层面上却是大有好处的。我们虽然不会说香港话,但我们能看懂香港人的文章。因为文言的统一,使得我们的文化被传承,交流无大碍;因为话语的差别,使我们得以保存了地方文化,方言----这种特殊的遗产被保留了下来。我觉得用陕西话念唐诗就别有情趣。
感谢我们的祖先吧!

作者:liamwell 回复日期:2005-6-16 10:40:54
(三)雅与俗
最近读古文,就觉得文言文很雅,雅到连骂人都很雅。比如,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可以想像老夫子气急败坏的样子也许很不雅,但老夫子的话却很雅,读起来还朗朗上口,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猜想一下。
其一,夫子是谦谦君子,骂人也注意形象。
其二,话虽说的很是气愤,但一旦表答于文字,就得追求雅。由此而为师表。
什么是“俗”呢?同样以骂人为例,农村的村妇骂街,那神态、那表情、那语调,有用李阳的“三最法”表现的、有用“洋话连篇”的形式表述的,不一而举。总之,一个特征,让我们听起来很难受,“很没水平”。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的评价标准,将之应用到语言,便另有一番情趣。
再说些无关的话。有学者说人类有三性:理性、知性和灵性(不同与康德的理性、知性和感性的分法),对理性的侧重造就了理性主义哲学,对知性的侧重构建了经验主义,而对灵性的关爱则在宗教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在有人问在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对此我无能力解答,仅从对古文的感知来说吧,至今我只感到了雅,而没有俗,读起来很有节拍,有韵律,抑扬顿挫很有美感。真、善、美是哲学所追求的,而中国古人早已将之完美的表于言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