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修复材料:急!谁能帮忙编个关于手机短信泛滥的有教育意义或讽刺意义的相声的台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32:40
学校搞活动用,谢谢。

附录三:《同床异梦》(课本短剧)

第一幕

(旁白)蒋介石正坐在办公室内,看一个最新电报。他眉头紧锁,右手握着拳头重重的砸向桌子。不久,眉头稍微舒展开了,嘴角边浮起一丝奸笑。他站起来冲门外大喊。
蒋:来人,给我把王参谋长找来!
(旁白)“是”门外一个小兵应了声后,赶忙跑去。那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时钟令蒋介石很迫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心腹——王参谋长。一会儿门外传来了敲门声,蒋介石威严地叫道。
蒋:进来!(急切地)
王参谋长进屋后,“啪”地一声立正行礼。
王:(恭敬地)蒋主席有何吩咐?
蒋:(两手拇指交叉,往后一靠)听说桂系李宗仁今年又征集了几万新兵,(他停了一会,看参谋长)他的兵力是越来越雄厚呀。
王:是呀,得防着他点儿。他这么用心的发展实力,怕是有一天,会干出损害您利益的事儿来。
蒋:(遥遥头)唉!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呀!(突然转变态度)对了,这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刚发来的消息,你拿去看看。
王:是。(很小心地接好电报,认真地阅读起来。)
(旁白)看完以后,他那对眼珠在显得大了的眼白里转悠转悠的。那小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鬼主意。)红军向南转移了?
蒋:是向广西移动。(他凝重地盯着王参谋长。)演员动作+旁白:那眼神似乎暗示着他内心想要说的话。)
王:(心领神会)您说我们是不是该采取一些行动了?把任务交给李宗仁?(动作)说完,看了看蒋介石,看见蒋微笑着,于是受到鼓舞,越来越激动。
王:红军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如果交由桂系对付。既可以消灭红军,又可削弱他们部队的兵力,解除咱们的心腹大患,真是一箭双雕啊!哈哈哈哈!(激动地举起双手在空中挥动着)
(旁白)蒋介石边听边眯缝着眼睛,陶醉在未来发生的喜悦当中。
王:(谄媚)我这就叫他来这儿。
王参谋长大步走到蒋介石桌前,熟练快速地转动着电话盘,蒋的脸上,再次露出奸诈的笑容。

第二幕

(旁白)蒋介石正坐着与王参谋长商量如何对付李宗仁,忽听有人敲门,他俩马上整了整衣服。
蒋:进来!
(旁白)这时一个高大的身躯一把推开门,风尘仆仆的走了进来,他就是李宗仁。他向蒋介石敬了个礼。这时,王参谋长连忙迎上去。
王:李将军好久不见了,您一点都没变呢!还是那么壮实。来,来,您请坐。
李:(厌恶,不得不强笑)王参谋长,您还是那么忠诚啊!哈哈!(动作)王参谋长被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到蒋介石身旁站着。
李:唉,这一天一夜可真是累坏了!这飞机上就是不塌实,睡都睡不着。
蒋:(假装关心地问)没大碍吧?李将军!
李:没事儿,我哪是那种娇滴滴的人啊。对了,您急着叫我来这儿,有什么要紧的事儿么?
蒋:近来李将军的兵力真是越来越强大了!
李:哪有,您的兵力才是天下最强的呢!
蒋:嘿嘿!(干笑)李将军,刚才我接到一封电报,红军一部向你控制的桂西方向移动了。如果消灭他们,红军就会势力减弱,这对于党国可是又立了一大功勋哪!
李:(假装糊涂)您的意思是?
蒋:红军部队离你们最近了,你们也最容易消灭他们,这任务交给你是再合适不过了。
(旁白)李宗仁心中暗道:好你个蒋介石,真歹毒啊。那可不行,我才不做这亏本的买卖呢!
李:您手下的薛岳将军可非等闲之辈啊!
蒋:薛岳,他有自己的任务。
李:(讥讽)您手下不是还有很多得力的大将么?
蒋:(用手一挥制止)他们大部分在各地围剿红军,手头的这一点兵力根本应付不了红军。
李:但我那儿您也知道,大多数是新兵,连枪都没摸过,没什么经验,打仗来恐怕?
蒋:(不耐烦地打断)不要说什么了,这关系到党国的利益,李将军为何百般推脱,是不是你……
李:您千万别误会,(苦笑着)我很乐意完成这次任务,如果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准备回去布置了。
蒋:军情紧急,就不留你了。
李:(无可奈何)请蒋主席放心。
(旁白)看着李宗仁慢慢远去的背影,蒋介石若有所思。

第三幕

(旁白)蒋介石下了攻打红军的命令后,李宗仁无奈只好带着自己的军队去打红军了。但李宗仁这家伙却十分狡猾,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兵力不受损,又能应付蒋介石,他带着军队跑来跑去,红军在东,他往西跑;红军在南,他又往北迎,跟红军玩起了捉迷藏。
(旁白)在一个红军营地里,两位战士吃完饭后正在悠哉闲哉地聊着天。
红军战士1:唉,你说那李宗仁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整天像个老鼠似的东奔西逃。
红军战士2:(轻蔑的表情)嗨。那鬼东西怕我们啦,怕我们揪了他的狐狸尾巴,扒了他的狐狸皮,哈哈哈……
红军战士1:(跟着红军战士2一起哈哈大笑)那可不是,他见了我们就逃,不是怕,那是什么。不过我们可要努力扮好猫的角色喔!免得让老鼠溜了,没戏。
红军战士2:(拍拍红军战士1的肩膀)有道理,有道理。不过我想是不是蒋介石那老狐狸下命令攻打红军,而李宗仁为保存军队实力才这样做呢?
红军战士1:(笑笑)准没错!不过他们内部有矛盾,受益的可是我们,让我们能早日消灭他们,让全国人民解放。而那几只老鼠早晚也会成为我们红军的腹中点心啊!
红军战士2:对,猫吃老鼠,天经地义。(两人哈哈哈哈大笑)
(旁白)红军战士此时红光满面,可敌军的士兵们却……
(旁白)(敌军行进队伍中)
敌军士兵1:(四处张望,小声地嘀咕)快气死我了!你说这李长官究竟要干什么呢?p
敌军士兵2:(深有同感)那可不是,整天让我们东奔西跑,累都要累垮了,更甭提打什么仗了。
敌军士兵1:(叹气)还说呢,再不打我可要回老家了。我宁可战死也不想累死。被打死了,还有些铜板给老婆孩子过日子啊。
敌军士兵2:(恼火)我们人多势众,红军不过几万人,我们好几十万人。干嘛不好好打,而让我们跑来跑去呢?谁怕谁啊!
敌军士兵1:(直摇头)最好还是不要打了,红军太厉害了,弄不好小命可没了。
敌军士兵2:唉,那有什么办法。
敌军士兵1:没办法,就朝天放枪啊。
敌军士兵2:也是,他们冲过来,我们就交枪,听说红军优待俘虏哩!
敌军士兵1:(心烦意乱)算了,别说了,被连长听到了又要挨揍了。
(旁白)李宗仁的士兵已渐渐不耐烦,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附录四:《真心英雄》(故事朗诵)
此刻的毛泽东,尽管还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却很早就被排斥在红军的领导层之外了,连发言权都没有。他习惯性地又点燃了一支香烟,皱着眉头。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战友,更为红军的现状深感忧虑。李德,这个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中国红军事实上的统帅,打的是哪门子仗哟?他讽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说什么毛泽东惯用的“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只凭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累的经验机械地照搬到中国,他既不懂得、也不想去了解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战争的特殊性,结果红军是屡战屡败,丢了根据地,被迫长征。湘江战役,红军损失大半。毛泽东扔掉了烟头,“不行,不能让广大红军将士无谓的牺牲,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找谁呢?”
长征之初的毛泽东身体虚弱,不得已坐在担架上。王稼祥负伤,离开担架是寸步难行。张闻天多是骑马,后来有时也坐担架。在担架上,他们由浅入深地谈起了红军失败的教训和以后的行动。谈话的方式是随意的,谈话的时间长短不一,但谈话的中心不变: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主要原因在哪里?战略战术、军事指挥有什么经验教训?等等。一路上的随意交谈和充分讨论,三人间的感情更加亲近,思想观点逐步一致。他们希望得到周恩来的支持。
长征中的红军指挥权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控制。周恩来与博古、李德两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他有苦衷,但是从大局出发都忍住了。湘江战役后,周恩来更多地指挥红军,他同意毛泽东等“要讨论失败的原因”的提议。一次次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赢得激动的掌声。在拿下遵义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博古、李德的错误遭到严厉抨击,“由毛泽东出来领导”呼声日高。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周恩来高风亮节,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甘居其下。遵义会议使毛泽东再度成为党和红军的领袖,人心振奋。四渡赤水河、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战役,毛泽东出色的军事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附录五:《同志情深》(相声小段)
甲:好饱,好饱!
乙:怎么了,吃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甲:唉,没法子,今天得了许多零花钱。肚里的馋虫上蹿下跳,惹得我只好去买一点东西填肚子。
乙:那你买了什么?
甲:不多,不多,三个雪糕,四块面包,五串牛肉,六根香肠,七……
乙:这么多!你真能吃啊,佩服佩服!
甲:哼,我的肚皮已经久经考验了,不怕多,只怕少,只要有,都不拒,只要缺,就要死!
乙:像你这样,只会饿死,不会撑死。
甲:对。
乙:嗨。你要是参加红军长征,我看不出三天,可能就要被别人用担架抬着走了。
甲:啊,为什么?
乙:饿晕了呗。
甲:别瞎说,我知道红军长征是很辛苦的。战士们吃不到什么山珍海味,但大米白面总是有的吧?
乙:真幼稚。我告诉你,当时长征,红军战士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没有大米白面,他们都是吃枯草,树皮,甚至皮带来填肚子的。
甲:那怎么吃?枯草,树皮也就算了,那皮带这么坚韧,人咬都咬不动,要是吃上一条伪劣皮带,那不害自己上吐下泻吗?当时没有工商局,到哪儿去投诉啊!?
乙:但你身边已经没有食物了,只剩一条皮带,你要不要吃?
甲:这个嘛…还是要吃的。
乙:再跟你说个感人的故事。长征途中过草地时,有一个班的战士只剩下一小块青稞面了。当时班长说:“为了走出草地,来,这块青稞面我们一人一口,消灭它!”
甲:对。分了,分了!一人一口,都有份,别抢。
乙:但当青稞面传到每个战士手上时,他们竟都说:“我吃过了,给别人吧。”实际上他们都是忍着饥饿把食物让给战友,真感人啊。
甲:青稞面呀,我也会让给你的。
乙:如果你饿晕被人用担架抬着时,你会说:“我吃过了吗?”
甲(摇摇头):不…….不会。
甲:我也知道一个红军战士互助友爱的故事。
乙:什么内容啊?
甲:在翻越终年冰封的皑皑雪山时,有几个战士落在后面。大家都身着单衣,唯一能御寒的只有老班长的一件棉大衣。
乙:好冷吗?
甲:那还用说,浑身发抖、牙齿打颤。
乙:看来有零下十多度哦。
甲:是的。老班长说:“这件棉大衣给病号小王。”(动作:指一处)
乙:给你。
甲:小王说:“我的伤快好了,我不要。给年纪最大的炊事员老马。”
乙:给你。(动作:指另一处)
甲:老马慈爱地说:“还是给红小鬼小张吧!”
乙(拭眼泪状):多好的同志友情啊,真令人感动哦!
甲:我终于明白了“长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乙:今天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幸福,包括你的三个雪糕,四块面包等,都是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甲:是啊,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今天这节历史课就是为了让大家一起回忆那段感人的历史,让长征的英雄们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p
附录六:自由论坛

老师您说

有个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二十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离今天也有六七十年了,回首往事,那如歌如泣的动人场面犹在眼前。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向当年的红军学习什么?一句话:勇于面对挑战,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人活一世,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一味地退缩,一味地逃避?终究会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我们羡慕他人的成功,可你知道他们欢笑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历经了多少坎坷。
自从接到市教科所通知要上这节研究课,我就琢磨该怎么上,让大家都能有机会来一展风采。有同学说到“老师偏心”,老师并没有偏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搞什么竞“秀”启示,直接挑哪一个班就得了。不过,老师对每一个班的情况还是胸中有数的。你们自己衡量衡量,其实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我最后拍板决定是看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确实起先跟同学们打招呼的时候是段考前几天,时间紧;可考完试布置下去了,很快交上来的只有三两篇,且都是13班的。我并不要求初稿写得很漂亮,可以逐步完善啊,你们交上来就行。尤令人感动的是13班的同学放学后仍在校园和班主任商讨,《晚间新闻》过了还打电话给我要求更详尽的解释。老师我心中的天平会倾向于哪个班呢?机会在身边,你们自个儿没有把握住,让它溜走了,怨谁呢?
13班的同学很努力、很认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困难了提出来,大家共同协商解决。有的同学本来不是演员,担心演不好,我鼓励他,“没有人一出生什么事情都会做的,都是从不会到会。”你们看黄启琛同学演的白匪兵的角色就很像嘛!一个星期能准备成这样,很好,非常好!可是你们不要骄傲哦,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这次13班胜出只是在班级比拼中略占上风,以后就很难说了。竞争才刚刚开始哩。别的班的同学有信心吗?我听不到,大声点!13班的同学,你们听见了没有?暴风雨即将来临了。好,大家回去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题目是《永不言败!》,好好总结整个活动进程的酸甜苦辣:成功了,经验在哪里;失败了,教训是什么。须知挫折往往比成功能让人更快地成长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希望快乐永远伴随着你我。

附录七: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上完之后,我就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了反思和说明。
质疑一:活动课“表演”的成分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照我个人理解,一般的常规课型和活动课型是有区别的。活动课表面上是由学生完成的,而幕后的真正策划者可是教师哩!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上困难,我们教师必然要给以指导和支持,这与新课标中一再提及的“教师是引导者”和“教师是帮助者”的思想并不矛盾。活动课既然是学生展现综合能力、个性张扬的大舞台,表演的痕迹是在所避免的了。总不能因为其中某项活动卡壳而让整节课不能延续下去吧?关键是在于如何使它更自然些罢了。
质疑二:这个班级是特意选出来的吗?
没错,我是综合各方面的条件考虑的。他们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学生曾经演过课本剧、有一定的经验,班上有全年级最佳的主持人之一欧阳同学,还有电脑、绘画等各方面的人才。把有长处的学生组合在一块,就会产生1+1>1的功效,这无疑是合作学习、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质疑三:教学设计中的——竞“秀”启示似乎离题万里,这一块有存在的必要么?
我曾经在有关杂志上读过一篇教案个例,那是美国一位历史教师上的“北美独立战争”内容。他不是直接下定论“印花税”给老百姓带来的额外负担沉重。而是一上课就说先要搞个小测验,学生要交5美分来买测验纸。全班学生哗然。可是不买?测验成绩肯定没有!学生带着怨气交钱测验。等最后末了,这位历史教师却说刚才测验要交钱不是真的,他只是让大家身临其境去体会乱收费(税)的危害。学生如梦方醒,自然对当时北美人民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的统治、揭竿而起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来自生活经验的设计,真令人叫绝!我们现在的课改主张“情感价值的体验”,源于自然、贴近生活,既然“生存、挑战、竞争”已定为本节课的主题思想,把竞“秀”启示这一环节融合为整个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情感上的高低起伏不是很好吗?我们重结果可更重过程啊!!!
困惑一:在活动课中,学科色彩的浓淡问题
我们都知道:历史活动课肯定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的,但是否完全摒弃学科界限成为综合课、淡化其专门性学科类别,这个尺度究竟如何把握?说真的,我也拿捏不准。但历史课似乎不应完全丧失其固有的学科本色吧。
困惑二:在活动课中,该如何评价学生能力的表现
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学生应该表现的是哪些能力?难道仅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出课件、利用电脑上网来搜集整理资料么?这有些片面吧,因为电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学习的媒介。学生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口才极好、有的在唱歌跳舞绘画上有天赋、有的心灵手巧、有的不爱吭声却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我们的评价不应拘泥,要有综合性多样性,那些量化的分值少用、模糊性的等级则较佳。而且大考应是评价体系中突出的重要手段,即初中历史科不是会考,而是列入中考科目,你们觉得怎样?
困惑三: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露脸的比重失衡
活动课难道就是让学生在那风风火火地折腾一番,教师看客般清闲地呆在旁边瞧热闹、最后来上这么一两句客套话,就曲终人散了?除了教师对学生筹备活动的前导,我们该怎么样增加自己的出场时间呢?
困惑四: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课改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一下子进行讨论,一下子搞探究性学习,学生为了准备一节课至少花好几天的时间,忙得不亦乐乎。这才只是开始,还有下一节课呢!不光是你历史科,别忘了其他的科目哦。周而复始,长此以往,学生弄得是疲于奔命,到头来一点积极性都消磨殆尽了。课改不是说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要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么?我感觉:这种跳跃式的发展,似乎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又累成效又不是很大。各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指导性协调,中小学各阶段的地位轻重也没有处理好,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时间合理性使用问题了吗?没有!!!!却有闭门造车之嫌。一个词——高估!!!!!!!

附录八:永不言败(节选)
初二(12)班

在观摩了13班的历史研究课之后,我感触非浅,不禁要为本班大喊冤枉。我十分想向主办老师提意见。因为此次活动的选取方式就有错误。以先交作品作为评选标准,以积极性作为评选标准,且不论好坏,以次充好。这堂历史研究课就因为这样,犯了几个不小的失误:剧本,歪曲历史;小品,好笑离题;歌曲,更不敢恭维。除组织还好,积极性尚高外,其他不能称其为合格,整个活动就像演一部港式幽默片,且俗都俗不出水平。他们口口声声兄弟班级,却在活动进行时极不友好的讥讽我们,在礼貌上只能打0分。在整个活动中,他们本班同学几乎是一些装饰,活动配合者都是来观摩的同学,这有点主次不分吧。就算是他们全班动员,集13班智慧之精华,也只能说他们能力十分有限。本班3人就可以在很多方面上超过他们,何必浪费人力物力,让全班参加呢?至少我们剧本不会歪曲历史,小品不会离题,唱歌不会变调。技术上的不足当然有,但我们也只用了为数不多的3个人哪!而他们却动员了全班还漏洞百出,这难道不能引起各位的深思吗?这难道就是择优录取?他们优乎?我看非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落选是十分不正常的,不过我们也不屑于竞争这种选拔标准十分失败的活动。不必因此以为我们胆小、无能。如果老师您认为如此的话,那也只是您一相情愿罢了。时间会给我们公正的判决。请您相信:12班永不言败!永不服输!

初二(13)班pppp周雯

在经过了几次匆忙的排练后,我们班的演员们就登上了《图说红军长征》的舞台,演绎了一场由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短剧。
总的来说,这次的表演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只是一些衔接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显得断断续续、不流畅。由于事先没有安排好节目次序,一个节目的演员提前出场,幸好主持人反应快,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即修改串词,镇定自如,真是有惊无险啊!
在节目的最后,则是其它兄弟班级,对本次演出的点评。在点评里,有好的也有坏的。其中一位同学说我们班这节课实在是很烂,演员们的手在颤抖,记不住台词,剧本编写得俗不可耐,具黑色幽默。这无疑对我们班的同学泼了一盆冷水,给了我们当头一棍,也引起了我班同学的愤怒。许多同学纷纷站起来,为自己的班级辩护。诚然,我身为本班的历史科代表,听到别人这样批评我们班全体同学辛勤劳动的结晶,当然很气愤;可是反过来想,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每个班都为此做了准备,但为什么老师所选的是我们班而不是他们呢?其他兄弟班级肯定是不服气的,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他们对我们班的意见也是大大存在的,他们所说的每一件都属实,只是语言苛刻了一些,但这更能突出我们班的问题所在,让我们更真实、更清楚的看到自身的不足。这也使我意识到:我们身边四处都暗藏杀机,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只要一不小心,胜利就会离我们而去。有竞争,就必定会有胜的一方及败的一方,然而我们并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胜利也不会每次都向我们招手。竞争可以使人成长,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失败更是可以让人在挫折中成长。就像《真心英雄》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但现在我所要说的,也是我们全班的心声:“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永不言败,在风雨过后一定会看到最美丽的彩虹。”

(阅后观感:我最希望看到的效果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或许他们有的言辞过于偏激、态度过于激昂,都可以理解,毕竟他们都还不是象我们成年人那样会克制、会收敛。学生之间的这种竞争必然会促进起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班级荣誉感的凝聚,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大有裨益。活动课后还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人说“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也不过如此啊。)
编者的话: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周老师一堂课的完整创作实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相信老师们在看过这篇教案后都会有收获。也希望大家不要将自己的作品束之高阁,不妨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